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重构之路: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创作
0.00     定价 ¥ 13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88191
  • 作      者:
    尹鸿,梁君健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荐购
作者简介

  尹鸿,清华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影视传播、影视艺术和文化产业研究。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任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电影学院院长。多次担任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和中国电视星光奖评委。曾担任数百部集影视剧、影视节目的策划、艺术指导和顾问。著有《通变之途: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百年中国电影艺术史》等二十多部专著,发表影视理论评论文章600多篇。
  
  梁君健,清华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影视传播、影视艺术、影视人类学等方向的研究。现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北京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青年创新人才。出版专著《现代中国与革命中国:(人民画报)的图像建构研究》和《表意实践与文化认同:当代影像人类学研究》;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在媒体发表影视与文化评论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等课题。担任数部纪录片的导演及摄影。

展开
精彩书摘
  《重构之路: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创作》:
  20世纪以来,伴随美国政治、经济力量的壮大,特别是媒介产业的迅速发展,好莱坞电影一直是世界电影工业体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从20世纪初期就开始进口好莱坞电影,“国片”一直处在“洋片”的冲击下。早在1946年11月“中美商约”签订以后,好莱坞电影当时的年进口量就高达200多部,“米高梅”等八大电影公司还试图利用“中美商约”垄断中国各大城市的电影院业务,甚至提出要自由支配电影院线的营业方针并限制国产片的放映。1949年以后,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占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宣告结束,美国电影几乎完全被拒之门外。
  直到70年代末,好莱坞电影又重新逐渐进入中国。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化的经济交往和信息传播的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切互动的网络,全球化不仅作为一种背景而且也作为一种动力,交互作用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而中国大陆电影则正处在这种全球化互动语境之中,再次面对好莱坞的挑战。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中国允许按照分账发行方式进口外国“大片”,美国电影更加直接和迅速地进人中国电影市场。尽管国产电影具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且政府规定各电影院必须保证国产电影占有2/3以上的营业放映时间,但在90年代的最后几年,10部左右的进口影片(其中多数为美国电影)、1/3以下的放映时间,在中国各大城市却几乎占有了电影票房的60%以上。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边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根据协议,“人世”后,每年将可能有20部美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而且,与1946年相似的是,美国也提出要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电影院线,好莱坞各大公司甚至已展开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全面研究,有的还设立了“中国部”,以进行更适合中国市场的调整。好莱坞已经对中国电影市场虎视眈眈。显然,加入WTO以后,中国电影将面对美国电影更大规模的进入。这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既是政治权力问题,也是工业经济问题,同时还是文化主权问题。许多人担心,好莱坞电影所贯穿的美国式神话是否会在影响民族认同的同时创造一种美国情结,好莱坞电影那种个人英雄的叙事原型是否会解构民族发展的自我凝聚力,好莱坞电影那种奇观化趋势是否会压抑人们对本土生存状态的关怀和体验,好莱坞电影那种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是否会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价值观念产生负面的影响,好莱坞电影的艺术规则是否会完全替代中国叙述美学的传统,好莱坞电影是否会彻底摧毁中国的民族电影工业,好莱坞电影是否会使中国电影丧失所有的本土意识和本土责任。应该说,在当时中国电影的情况下,所有这些威胁都是一种现实的存在。
  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威胁,来自美国国家力量和“现代化”文化的强势背景,也来自百年来美国资本主义电影工业机制的经验,还来自其对国际电影文化消费市场的多年培育,当然也来自它利用自己的优势对于电影人才、资金、技术的广泛吸纳和融合。面对这种威胁,中国政府采取了种种行政措施来支持国产影片的生产和流通、限制和控制进口电影的数量和传播,并采用制作、发行、放映业的体制变革和走大型化集团化的方式来与外来电影抗衡。与此同时,中国的许多电影人则试图在中国意识形态的有限空间中通过电影文化的选择来寻找本土电影的生存道路:或者通过国际化策略扩展电影的生存空间,如张艺谋、陈凯歌的电影;或者通过本土的产业化运作,制作消费娱乐电影,如冯小刚的“贺岁片”;或者通过对本土文化和民族生存现实的观照来提供一种本土人文关怀,突出好莱坞重围,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民族的视野,如黄健新的城市影片……显然,正如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主办的重要学术刊物《电影艺术》在2000年第二期的首栏标题一样,“面对WTO增强中国电影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国电影面临的现实考验。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二十年
第一节 走上重构之路的中国电影
第二节 产业重构:市场导向的经济基础
第三节 观念重构:商业美学共识的形成
第四节 形态重构:大众、分众与小众电影并存
第五节 美学重构:影院性的自觉意识
第六节 文化重构:中国特色的价值观探索

第二章 遭遇全球化
第一节 好莱坞背景下的中国电影
第二节 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化的文化选择
第三节 产业化转型的艺术探索
第四节 关注本土现实的国产电影

第三章 面向观众、面向市场
第一节 转型初期的国产电影
第二节 电影商业美学观的探索
第三节 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失衡

第四章 创作转向
第一节 中国电影进入发展机遇期
第二节 大制作模式下的国产头部电影
第三节 类型片意识的强化
第四节 作者电影的大众化
第五节 夹缝中生长的现实主义电影
第六节 走向多样化的主旋律电影
第七节 期待电影创作的整体性突破

第五章 转型阵痛
第一节 主流市场与主流价值的融合
第二节 泛喜剧化倾向的娱乐类型片
第三节 向主流电影靠近的主旋律电影
第四节 超类型片与作者电影

第六章 商业与美学的失衡与平衡
第一节 献礼片:概念先行与共享意义
第二节 历史片:人性升华与视听奇观
第三节 类型片:欲望想象与焦虑释放
第四节 动画片:儿童经验与成年共享
第五节 艺术电影:作者性与大众性
第六节 商业与美学的对立统

第七章 市场考验中全面成长
第一节 大制作电影:创作与制作走向平衡
第二节 类型片:在中国特色中探索
第三节 文艺片:完成情感的共同记忆
第四节 平淡而不平凡的一年
……

第八章 商业浪潮后的创作调整
第九章 从重制作向重创作的转化
第十章 大时代中的“轻电影”
第十一章 中国电影“网生代元年”
第十二章 建构小康社会电影体系
第十三章 从市场繁荣走向创作繁荣
第十四章 新主流电影带动品质提升
第十五章 现实主义回归
第十六章 多向选择中艺术创新的多样化
第十七章 英雄传奇与凡人故事的双重变奏
第十八章 面向未来的新主流电影
第十九章 从新中国电影、新时期电影到新时代电影

附录一 2000-2020年中国电影金鸡奖获奖名单
附录二 2000-2020年国产电影代表性作品(导演)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