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变迁、谱系
成都平原早期城址及其考古学文化初论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西面是龙门山、邛崃山,东面是龙泉山,面积约9500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400~750米,坡降为3‰~4‰;为岷江、湔江、石亭江、绵远河等河流出山口冲积的扇形地连接而成。平原地区河网结构成辐射状,从扇顶向周围辐散成许多分支,至金堂、新津又合汇入沱江、岷江。平原周围分布着小片丘陵。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自然条件十分优越,适宜于人类的生存繁衍。成都平原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一区域的先秦古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发展演进序列。三星堆、十二桥等遗址的发现,基本可以建立起这一区域商周时期的文化序列与编年,但商周以前的原始文化虽然有三星堆遗址第一期遗存的发现,终究因为遗物太少,认识得不够清楚与深刻。1995年以来,成都平原相继发现了新津宝墩、都江堰芒城村、崇州双河村和紫竹村、郫县古城村和温江鱼凫村六座早期城址(图一),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勘探与发掘,基本证实了这些城址是早于三星堆文化(不含三星堆遗址第一期)的早期城址。对这批早期城址群的文化内涵也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它们的时代早晚虽略有差异,但其文化的总体面貌基本一致。它们有一组贯穿始终而又区别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器物群,当属同一考古学文化遗存。这些早期城址中以新津宝墩遗址的面积*大,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代表性。因此,我们认为将这一考古学文化命名为“宝墩文化”较为合适。本文拟对上述早期城址群及其考古学文化作初步探讨,以求正于学界。
一、城址概况
1.新津宝墩遗址
宝墩遗址位于新津县城西北约5千米的龙马乡宝墩村(图二),当地老百姓俗称“龙马古城”,传说为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孟获城”。遗址东北距西河约4千米,西南约500米有铁溪河由西北流向东南。遗址区地面见明显的人工修筑城墙,平面呈长方形,东北—西南向,方向约45°。以东北墙、东南墙北段、西北墙的北段保存较完整;东南墙南段残存蚂蝗墩一段;西北墙南段残存李埂子,断断续续,较低矮,尚能看出;西南墙尚存一定高度,称“余埂子”;西南墙与西北墙的拐角保存较好,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