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长江上游先秦考古研究
0.00     定价 ¥ 29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40939
  • 作      者:
    江章华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2-01
收藏
荐购
精彩书摘
一、文化、变迁、谱系
  成都平原早期城址及其考古学文化初论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西面是龙门山、邛崃山,东面是龙泉山,面积约9500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400~750米,坡降为3‰~4‰;为岷江、湔江、石亭江、绵远河等河流出山口冲积的扇形地连接而成。平原地区河网结构成辐射状,从扇顶向周围辐散成许多分支,至金堂、新津又合汇入沱江、岷江。平原周围分布着小片丘陵。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自然条件十分优越,适宜于人类的生存繁衍。成都平原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一区域的先秦古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发展演进序列。三星堆、十二桥等遗址的发现,基本可以建立起这一区域商周时期的文化序列与编年,但商周以前的原始文化虽然有三星堆遗址第一期遗存的发现,终究因为遗物太少,认识得不够清楚与深刻。1995年以来,成都平原相继发现了新津宝墩、都江堰芒城村、崇州双河村和紫竹村、郫县古城村和温江鱼凫村六座早期城址(图一),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勘探与发掘,基本证实了这些城址是早于三星堆文化(不含三星堆遗址第一期)的早期城址。对这批早期城址群的文化内涵也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它们的时代早晚虽略有差异,但其文化的总体面貌基本一致。它们有一组贯穿始终而又区别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器物群,当属同一考古学文化遗存。这些早期城址中以新津宝墩遗址的面积*大,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代表性。因此,我们认为将这一考古学文化命名为“宝墩文化”较为合适。本文拟对上述早期城址群及其考古学文化作初步探讨,以求正于学界。
  一、城址概况
  1.新津宝墩遗址
  宝墩遗址位于新津县城西北约5千米的龙马乡宝墩村(图二),当地老百姓俗称“龙马古城”,传说为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孟获城”。遗址东北距西河约4千米,西南约500米有铁溪河由西北流向东南。遗址区地面见明显的人工修筑城墙,平面呈长方形,东北—西南向,方向约45°。以东北墙、东南墙北段、西北墙的北段保存较完整;东南墙南段残存蚂蝗墩一段;西北墙南段残存李埂子,断断续续,较低矮,尚能看出;西南墙尚存一定高度,称“余埂子”;西南墙与西北墙的拐角保存较好,夯
展开
目录
目录
一、文化、变迁、谱系
成都平原早期城址及其考古学文化初论 3
宝墩文化四期遗存分析 30
成都十二桥遗址的文化性质及分期研究 41
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初论 62
试论成都平原春秋时期考古学文化 87
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遗存新发现的几点思考 100
再论川东长江沿岸的史前文化 109
关于哨棚嘴文化的几个问题 119
试论鄂西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变迁——兼谈早期巴文化 135
川东长江沿岸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变迁的初步分析 144
渝东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 154
四川盆地先秦考古学文化的变迁及其动因的初步考察 182
从考古材料看四川盆地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192
环境、生业、人群移动与社会、文化的变迁——以成都平原为例 201
安宁河流域考古学文化试析 205
对盐源盆地青铜文化的几点认识 217
试论高坡遗存 231
滇西地区新石器文化分析 239
二、墓葬、聚落、社会
巴蜀墓葬的分区与分期初论 261
战国时期古蜀社会的变迁——从墓葬分析入手 281
巴蜀地区的移民墓研究 294
岷江上游的石棺墓 308
关于岷江上游石棺墓的两个问题 320
金沙遗址的初步分析 330
金沙“祭祀区”的年代与性质 344
成都平原先秦聚落变迁分析 358
四川盆地史前文化的变迁、整合与复杂社会的出现 373
三、器物、符号
三星堆系青铜容器产地问题 411
牙璋传播的东西两线说 421
巴蜀柳叶形剑研究 430
成都商业街船棺出土漆器及相关问题探讨 441
巴蜀符号的变迁及其性质分析 44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