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童年
1936年1月27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美国亚柏尔大学医院,刚刚获得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的王隽英女士生下一个头大、眼睛小的男婴,这个小男孩就是40年之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
丁肇中是个早产儿,当时他的父亲丁观海和母亲王隽英正在美国进行学术访问,怀有身孕的王隽英途中突然早产,让丁肇中提早来到了人世。
两个月之后,丁肇中被母亲带回了国。当时,提早归国的丁观海已经在河南焦作工学院任教,于是,母亲带他来到河南焦作,一家三口团聚了。
远在山东省日照县的亲人听到丁观海生下一个儿子后十分高兴,希望能早一天看到丁家新添后代丁肇中。
1936年7月,丁观海带着妻儿回到故乡——日照县涛雒镇。乡亲们听说这个出生在异国他乡的孩子回来了,三三两两早早等在他们家门口,准备一睹他的“风采”。接下来的几天,小小的丁肇中沐浴在众人的宠爱中,特别是他的祖母,更是对这个在异国他乡出生的小孙子疼爱有加,总是亲自抱着他,不愿意让别人抱,生怕别人磕碰着他。
然而,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工作的原因,父母带着小肇中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故乡和亲人,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住进了齐东路4号,虽然生活不是特别宽裕,一家人过得却很开心。青岛离日照不远,丁观海夫妇会隔三岔五地带小丁肇中回祖母那里度过一段段美好的时光。
日复一日,时间不停歇,小肇中在父母和奶奶的关怀下,健康、快乐地成长着。从第一次笑到咿呀学语,都让疼爱他的亲人们欣喜不已。
1937年,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华北各地相继沦陷。正是在这年的7月,丁观海夫妇带着不满两周岁的丁肇中再一次回到家乡日照县涛雒镇。时局动荡,日照县也很快陷入了战火之中,百姓南逃,流离失所。为了保命,丁肇中的父亲决定带一家人投靠一个住在南京的亲友。于是他们和其他南逃的难民一样,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直到是年8月12日才辗转到达南京。此时,丁肇中的母亲怀着第二胎。谁也没有想到,就在他们到达南京的第二天,日军开始侵犯上海,并且派飞机对南京进行狂轰滥炸。当时的蒋政府为了躲避轰炸,急忙商议将政府西迁重庆。南京城陷入一片恐慌。看到这样的情景,丁观海当机立断决定离开南京。不久,小肇中随父母到了安徽芜湖,在安徽芜湖的鸡山医院,王隽英生下了丁肇中的弟弟丁肇华。
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守。次月中旬,南京沦陷,疯狂的日军在南京实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血腥大屠杀,这一暴行震惊了全世界。丁观海夫妇在震惊痛恨之余非常思念故乡的老母亲,在丁肇华满月之后,丁家四口渡江北上,冒着战乱风险,历尽辛苦,于1937年年底回到山东日照老家。
1938年年初,日军占领青岛,随即又南侵西进,直逼丁肇中的老家日照县,迫于无奈,丁观海夫妇决定外出避难谋生。丁肇中的祖母是位恋家的老人,故土难离,然而,为了儿孙们的安全,她强忍着别离的心痛,一次又次催促他们上路。
4月,丁观海夫妇碰到一批热血青年出外参加抗日军队,夫妇二人亦带着两个孩子及母亲再一次离开家乡涛雒镇,出山东,经海州,最后抵达汉口。扶老携幼,历尽艰辛,整个行程耗时3个多月。
P3-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