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淘不尽英雄:三国人物揭秘》:
三国,是最精彩的大争之世:这是君子的时代,也是小人的时代;是权贵的时代,也是白丁的时代;是谋略的时代,也是运气的时代。《浪花淘不尽英雄》取材于正史,以三国时期的一些重要人物为中心,进而展开对影响历史进程的一些大事件的分析,为读者简洁清晰地构建出这段历史的脉络。本书由浅入深,很适合那些工作繁忙,没有大量时间翻阅史籍的历史爱好者。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蜀汉篇,从东汉末年的蜀地政治生态入手,揭开刘焉、刘璋父子统治川蜀时期“派系林立”的真实面貌,进而分析出刘备成功入主蜀地、克成帝业的原因。对比之下,刘焉志大才疏、刘璋缺少主见,本土士族与外来户又矛盾重重,能维持表面和谐已是不易。面对“武圣”关羽、“直男”张飞,以及诸葛亮、庞统、法正这样的千古名臣组成的创业团队,失败是意料中事。
然而,以一隅而敌天下,终非易事。
在三国之中,蜀汉政权是最富生机、最有存在感、也最具戏剧性的。生得轰轰烈烈,死得无声无息。刘备起于风云际会,刘禅降得实在窝囊。蜀汉的失败,其实不能怪关羽,汉中大战的胜利就是诸葛亮隆中对的“天下有变”,关羽出兵北伐也正合时宜,之前已经让了江东土地,孙权的背盟是谁都没想到的。
当然也不能怪诸葛亮,北伐消耗了国力固然是事实,但若不伐,想凭借川蜀狭地与关中、中原乃至河朔诸地比拼国力,无异于痴人说梦。那要怪刘禅吗?他是有部分的责任,但他即使后期不昏庸,面对有限的土地与财力,只怕也难有作为。
归根结底,还是起家的本钱太小,容错率太低。曹魏面对孙刘联盟都可以失误很多次,但刘备失误一次就兵败身危,诸葛失策一次就再难图雍凉。一次北伐后,曹氏开始重视经营关中,此后蜀汉数次北伐只是尽人事而已。高祖的道路不是轻易能够仿效的,刘备或许不比刘邦差,但曹氏三代都比项羽要精明。再加上古汉水早在西汉时期就已改道,暗度陈仓早已成为历史,真是时也命也……本书的第二部分是曹魏篇,曹魏篇的大量篇幅都在曹操身上。从举孝廉到位极人臣,从宦官之后到封王建都,从渴望建功立业的角度讲,曹操无疑是最成功的。而从儒家的忠君之道来讲,曹操又是颇富争议的。他与以汉臣自居的苟氏叔侄从互相成就到渐生嫌隙,尤其在对待汉帝的问题上,《三国志》和《后汉书》就有一些不同的记载。而在对待百姓的态度上,史家对曹操的评价也趋于两极分化。
有人看到他休养生息的政策、读过他痛惜战乱的诗句,认为他爱民如子;也有人指出他曾经在战争中多次屠城、虐杀战俘和无辜百姓,认为他是残暴之人。在对曹操人物的刻画上,本书力求公允端正。
在后曹操时代,曹丕有些志大才疏,却还是稳住了继位之初的乱局,做好了一个守成之主。但也留下了司马家崛起的隐患。曹叡的确有驭人之能,怎奈天不假年。高平陵之变后,幼主就逐渐沦为司马氏的傀儡……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孙吴篇。孙权是帝业的成就者,于江东孙氏而言是巅峰,也是败落的开始。江东始于乱而终于乱,论门阀纠葛、大族纷争,江东比起西蜀和中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周瑜、鲁肃、陆逊的辅佐下,孙郎的英雄气概也曾不弱于曹、刘。
但孙权晚年的多疑、猜忌加剧了江东朝廷内部原本就很严重的党争族争,在进取荆襄后门阀问题非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日益复杂化。自此之后,孙氏亦未能有大规模进取之举。而孙权死后,吴国开始陷入了长期的内乱之中。待到再图振兴之时,为时已晚,西蜀先灭,东吴覆亡不远……
大江东去,浪花淘不尽英雄。大争之世,无论再危险,也总有人要为这如此多娇的江山折腰。历史讲的是前人的故事,但激励的却是今人那颗滚烫的心,希望众多读者开卷有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