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突发事件防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0.00     定价 ¥ 75.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3979769
  • 作      者:
    周丽娟
  • 出 版 社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7-01
收藏
畅销推荐
作者简介
  周丽娟,女,1982年12月出生,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苏州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危机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主要讲授《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等课程,以第一作者在《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西部素质教育》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厅级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参与完成横向课题多项,参编教材多部。被聘为北京修正公益基金会职业素养培训讲师、江苏省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训讲师。
展开
精彩书摘
  《突发事件防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四、重视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免疫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教育家叶圣陶则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达到不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重视外部灌输式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受教育者内省修养的自我教育。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督仅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媒介素养,充分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才是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视阈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所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校网络化进程的加快所确立的,是对大学生网络信息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社会道德素养的培养。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价值在于塑造善的品质,使大学生在生活中能按照人性的、道德的要求做出正确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只有通过自觉的自我体验,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反省,才能实现对正确价值取向的真正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致力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培育,除了教育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技术知识和具备信息处理能力之外,要特别重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可将传统的道德原则引入网络领域,对大学生的网络言行进行规范,使大学生对舆情的表达能恪守现实世界的社会道德规范。大学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外,还应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观,要能对网络空间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提高不良信息免疫力,同时在信息发布与传播方面严格恪守社会道德规范,不发布、传播对国家、社会、他人有害的不良信息。
  (一)搭建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
  高校辅导员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种网络工具都能使用。同时,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彼此的联系,可创建微信群、QQ群等,这样既可指导学生干部利用先进网络技术进行管理,又可加强管理者与学生、学生干部的联系。高校可通过师生齐抓共管,组建一个管理技术超前、信息传播渠道畅通的学生工作网络化管理系统,实现群策群力、群防群治、信息连通、资源共享,使工作更具针对性,实现工作的网络化、数字化、最优化。师生合理使用现代先进技术,可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方便沟通交流,提高了单位时间的信息流量,既为辅导员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开辟了一个新窗口,又使教育对象更广泛、教育内容更丰富、教育形式更民主。
  (二)理顺主客体和虚实的关系,促进网络环境的和谐发展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指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具体环境中具有的主动—被动之关系、能动—受动之关系,是一种不断建构的动态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实现着互动转变,具有相对性的特点。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已不再局限于课堂,师生在课下可利用现代先进技术,进行交流,绝对的师生关系已成为历史。与此同时,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也显得尤为重要。网络空间不是虚拟空间,而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应从“虚拟”“虚拟现实”“虚实和谐”等诸多抽象复杂的概念出发,而应切实把握网络和学生的实际,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促进网络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遵循网络文化的客观发展规律,营造全新的网络文化氛围
  为了遵循网络文化的客观发展规律,营造全新的网络文化氛围,高校辅导员要努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社会互联网活动,净化社会互联网空间,为网络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在网络文化背景下,要加强校园网络硬件建设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主动融入网络、利用网络。我们应加快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的研制和推广,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高校可通过研制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使大学生接受软件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潜在教育。高校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适应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高校可以通过评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发挥名师效应,狠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研究,提高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1.发展话语权利,增强主体在网络思政工作中的角色威信
  高校辅导员在网络思政工作中的话语权不仅决定着思政工作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着思政工作的方向与效果。提升魅力,提高教育者的角色威信;语言转向,提高教育者的感染力。只有做到这两点,高校辅导员才能拥有话语权,提高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一方面,辅导员要适应新的管理手段,了解师生交流沟通的网络渠道,树立辅导员在教育中的角色威信。另一方面,辅导员利用网络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中灌输了新的管理理念,提高了自身的感染力。学生在与辅导员进行网络交流的过程中不断重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在与辅导员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
  2.加强自我整合,实现客体在网络思政工作中的自身价值
  教育对象的自我整合是教育对象主体性的集中体现,直接影响着网络思政工作的成效。高校辅导员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交流中的主体性,不给学生灌输某种既定认知,引导他们去选择。高校辅导员应经常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真实看法和现实困惑,同时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充分调动有专长的学生的积极性。在网络思政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要始终注意淡化训诫成分,摒弃传统说教式的教育理念;淡化单向灌输,增强双向互动,在交流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自我整合;着眼“兴趣引导”,用兴趣引导大学生接受教育;实施“群体感化”,努力营造健康绿色的校园网络环境,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3.把握实施契机,发挥时机在网络思政工作中的巨大效应
  契机是网络思政工作取得良好实效的一个特殊条件。从社会性契机来看,大学生受到社会竞争、个体压力等各方面的影响,很容易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选择逃避,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求解脱。辅导员应该看清大学生对于现实和未来的迷茫,关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大学生的现实问题,做到真正的人文关怀,有效减少“网络依赖”“网络成瘾”等实际存在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的过程中,辅导员要抓住政策契机,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深化教育理念,做到防患于未然。辅导员应该充分把握一切学习网络技术的机会,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在新的时代高度上立足长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现网络思政工作的重大意义,发挥网络思政工作巨大的时代效应。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突发事件与高校突发事件
第二节 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及成因
第三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与使命

第二章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节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概述
第二节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第三节 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现状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的问题及原因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的优势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发挥的作用
第一节 高校突发事件事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警作用
第二节 高校突发事件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作用
第三节 高校突发事件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作用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策略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原则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相关策略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