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1.有形环境
高校中有关信息技术的硬件环境就是有形的信息技术环境。近年来,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出现为高校教师制作与运用网络课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网络教学平台的核心是网络课程,该平台将体育教学资源充分整合与利用起来,服务于数字化体育教学的实施,传统体育教学与网络课程教学在该平台实现了有机的集成。
网络教学平台中包含诸多子系统,如数字资源、网络平台使用指南、精品课程、专题学习网站等,各子系统下的功能板块各有特色,而且功能在不断完善。体育教师从课程目标出发,在网络教学平台各子系统的相应板块中导入教学材料,便可以进行网络教学了。可见,在有形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持下,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的整合非常可行,而且在教育管理系统的支持下这种整合更加容易实现。
2.无形环境
高校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质就是这里所说的无形的信息技术环境。体育教师的信息素质和学生的信息素质对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的整合来说都很重要。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传播教学信息,与学生互动交流,并接收反馈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泛普及以及深入渗透,再加上体育教师信息化素养的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体育教学中。
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为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信息化时代,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网络的发展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出现,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较之前有了鲜明的改善。信息素质高的大学生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学习工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使其为自身学习而服务,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在信息时代,现代教育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以资源为中心的,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的容量之大、传播速度之快都是非常惊人的,其中不乏与体育课程息息相关的信息资源。这对高校师生的信息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师生只有把握住了良好的时代机遇,勇敢迎接挑战,敢于突破和尝试,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有机整合才更有可行性。
三、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课程整合的专业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离不开相关学科理论的指导和支持,下面从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两方面来为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课程的整合提供科学指导与保障。
(一)运动生理学
人体在体育运动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运动生理学主要对其中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以指导人们科学参与体育运动,保障生理健康和运动效果。
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很多问题的理论依据都源于运动生理学。例如,学生在体育实践课上要重复练习一些技术动作,生理上承受的运动负荷较大,教师要基于对学生身体健康情况的考虑而安排练习活动,并注意对学生的生理反应进行观察;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练中,高级神经活动伴随其中,这使得学生要经过泛化学习、分化学习、自动化学习三个阶段才能熟练掌握运动技能,这也是运动技能形成的一般过程,在每个阶段人体生理活动的表现、特点均有区别,教师在运动生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更容易对学生的生理变化特点与运动技能形成过程进行准确把握。
总之,教师要以运动生理学为理论依据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情感激励工具去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并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去使用。
(二)体育心理学
人在体育活动中也会出现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心理反应,引起心理变化,体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对人在体育活动中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反应及各种现象、规律进行研究。不同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都有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感知觉、注意力、记忆、情绪、动机、思维、意志力、个性等方面,人在运动中的心理活动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形成的规律等是体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此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特殊心理现象、运动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人的心理表现等都是体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大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因为身体承受运动负荷而导致生理上发生一些变化,与此同时,心理上也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和变化,有些心理现象是在运动负荷下才会伴随出现的,而不会出现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大学生在身体练习中出现的心理现象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心理现象对学习技能有好处,而消极的心理反应会对正常学习活动造成阻碍,如何把握心理现象的产生与变化规律,如何调整心理,这需要体育心理学的引导与支持。体育心理学作为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