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素质教育与学生成长》:
1.传统教育的历史局限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影响
教育是一种传承,是把历史和他人的知识传授给教育对象的行为。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相对固定的传统知识体系一直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它们不断被复制,代代相传,亘古不变,学而不用和用而不学的不良现象在很长时间内大范围存在着。
从历史条件和综合实力来看,目前我国整体还处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的社会发展状态有着相应的特点和现象,在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极速传播的时代,各种媒体向学生提供了多维的选择空间,使得学生在面对一系列社会特点和现象时必须做出自己的判断。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分析这一系列社会特点和现象,就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甚至会产生误导,容易使学生对诸多现实问题产生曲解。在这一社会环境下,学校教育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取舍,继承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淘汰其不足,又要对西方文化进行分析和取舍,吸收其积极的成分,为我所用。假如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使命,仅机械地“克隆”前人的思想和知识,就很可能使得教育出现“两层皮”现象,进而导致学校教育既不能承担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重任,也不能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创新精神积淀于创新行为与活动的精神层面,它不仅体现在人们的认识与思维活动中,更体现在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在当今社会,创新精神还是一种最重要的时代精神,是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因而创新显得不足。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创新,他们的学校教育往往与企业紧密相连,注重应用,发挥实效,有时甚至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直接调整教育方针和政策。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对传统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施教者不断寻求突破,不断进行创新。而创新的坚实根基是实践,学校教育只有以实践为支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中坚力量,才能使他们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2.教育理念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影响
从全球范围来看,一种全新的知识经济正在取代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托夫勒引用赫伯特·格乔伊的话说:“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于掌握新知识和生活知识的需要,学习已不是简单的、一劳永逸的行为,而是贯穿学习者整个人生的持续性行为;学习的场所也不限于传统的学校,而是渗透在家庭、社区、工作单位和各个社会角落。在以互联网为主要支撑的信息社会背景下,各种不确定的信息或知识随时都会传递给学生,学生需要不断地分辨和应对,这就意味着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积极面对新现象、新问题,创造性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学校教育的理念必须创新,即学校教育本身必须具有创造性。学校教育的创造性理念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具有自我革新的内在活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围绕四大支柱来重新设计、组织教育形式。这四大支柱又称为四种基本学习能力: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能力;②学会做事,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③学会学习的能力;④学会与他人共处,参与各类活动的能力。
3.科学的异化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影响
从理论层面看,科学知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揭示,是一种相对真理,具有客观性,在一般状态下相对稳定,不宜随便改变。但是,知识的应用具有主观性,在不同人身上,由于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思想意识等要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选择结果。也就是说,科学知识一旦应用恰当,就能发挥正能量;一旦应用不当,就会发挥负能量。这就意味着有时主客观之间难免形成冲突和矛盾。换言之,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容易被人的主观性异化。正如居里夫人所说:科学本身无罪,而滥用科学则有罪。滥用科学知识是一种科学的异化现象,学校教育必须认识到这一消极影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努力加以关注和克服。
当前,科技革命所引发的工业革命已将培根关于运用知识统治自然的主张和笛卡尔关于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的观念付诸实现,自然界已从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转变为被征服、被控制的外在实体。但是,科学技术也有它消极的一面。比如,克隆是一门新技术,如果运用不当,将在伦理道德、社会文化、家庭关系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自然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需要社会科学来指引方向,弥补其缺失。在科学技术应用方面,人们既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也可以利用它危害社会,这种危害性就是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属于科学的异化现象。当今社会,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负面作用,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口膨胀、人际关系的疏远和伦理道德的畸变、人文精神的缺失等。更为可悲的是,技术不仅没有给人类带来自由和解放,反而变成一种异己的力量束缚和主宰着人类,使人类处于异化之中。在这种打击之下,人们对科学技术合理性的信任开始发生动摇。因此,重新审视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意义问题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显得极为必要。这就需要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进行更多的人文引导,使学生能够意识到创新活动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等领域总会出现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对自己的创新活动进行自觉的监督和控制,以期发挥其正能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