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彭凯平写给中国父母的积极教育心理学,聚焦孩子的情商、逆商、自控力、专注力、优势培养等关键课题。
    2. 总结近30年教育心理学研究实践、海量大数据调研分析之精华,用40节课指引家长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培养积极心态,
    3.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菲利普·津巴多、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樊登、俞敏洪等诚挚推荐。
父母之道:赋予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
    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幸福的人生,这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从咿呀学语开始,父母就牵引着孩子踏上了寻找幸福人生的旅程。可是很多父母都不清楚,究竟哪些因素决定了孩子的内心感受;是什么能真正让孩子体会到幸福和快乐;为什么自己竭尽全力地为孩子创造富足的生活,却仍然挡不住孩子的叛逆、冲动、不听话、不好好学习,甚至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哭着喊着闹自杀。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大约会有22 万中国同胞因心理问题、生活压力、自我伤害等遭受痛苦。这或许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伤害。而更令我们痛心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用各种方式伤害自己。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病率为12%~16%,患有心理疾病的儿童大约占2%。更糟糕的是,这一数据在全世界都不乐观,每年甚至有将近100  万人死于心理疾病。这比任何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危害都大。
    以上这些现象都在提醒父母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环境下长大,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幸福中的孩子更出色
    事实上,仅是从人类或者人类社会的发展角度来看,所谓的成绩远远比不上幸福对人生的意义。更为关键的是,那些活在真实、自由、幸福中的孩子,他们的成绩往往更加出色。
    近几年,我的一位学术助理每年都会对新入校的清华学子进行随机采访,并且和之前采访过的清华毕业生进行比对,调查结果十分有意思。
    他发现,大部分清华的优秀学生与优秀的毕业生在被问到他们当年高考的状态时,都不是那种“头悬梁,锥刺股”,学得天昏地暗、悲从中来。相反,这些优秀的学子在高考前相当放松与自信,并兼顾着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或兴趣爱好。也就是说,他们的心态很放松,学习态度很积极,对知识的系统性与规律性有着清晰的把握,“乐此不疲,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就是我提到的一种积极投入状态下的心花怒放与物我两忘,其结果是驾轻就熟、挥洒自如。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真正拥有大智慧与大幸福的人,才是拥有大气运的人,才能够掌握自己的生活,实现伟大梦想。相反,那些处于压抑、郁闷、封闭、无力状态下缘木求鱼的人,更容易遭遇人生的冰河而无法自拔。
    幸运的是,今天我们有了积极心理学与积极教育。积极心理学恰恰是一门研究如何获得幸福的学科。它让我们的生命充满了活力和欲望,让我们时刻感知生活的愉悦与幸福。积极教育恰恰是运用幸福的科学拥抱幸福的教育,实现超越理想的教育科学。积极教育从来与好的成绩不冲突、不矛盾,虽然很多人会担心甚至误解积极教育会影响学生的成绩,但科学实证已经表明,积极教育会极大地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学习成绩、创造力、同理心等。其核心是,积极教育点燃了孩子学习生活的活力,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动力与朝气。积极教育会带给孩子巨大的幸福感与意义感,这个过程将从内到外地造就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而拥有优秀的品格、优秀的成绩、多元的爱好与亲近社会的能力,将会使孩子更有能力把握住机会,取得超出预期的成就。
    父母学习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对于父母来说,学习积极心理学,对孩子进行积极教育,无论是对于自身的完善还是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 父母要成为最好的自己
    孩子周围的重要人物,是他成长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也是对他影响最深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乃至一丝一毫的情绪变化,都会被孩子看在眼中,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孩子。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父母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怎样为人处世,都会影响孩子的选择倾向。比如,在文学、艺术及各种体育活动中,孩子就能从父母身上看到什么叫投入、专注和热爱,自己也会自然而然地向这些活动靠近,并且愿意投入足够的专注力去挑战,发现乐趣。所以,父母的行为状态就是孩子的成长环境中最关键的因素。
    父母心态阳光、积极、乐观,做事专注、认真、负责,对自己当下的生活感到满意、幸福,孩子就能从父母身上看到和感知到这些状态,继而自己也向着父母的状态发展。
    2. 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父母的关注
    如今,社会压力增加、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都在影响着社会上的各个阶层,而孩子正处于心理敏感和独立意识增强、人格要求独立的阶段,心中有很多的困惑。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必须时刻关注和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一次,一位高三的学生家长找到我,说孩子患了抑郁症,突然不愿意上学了,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谁不也见。家长用了各种办法,都说服不了孩子。
    通过家长我了解到,这个学生原本十分出色,不仅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是班长。他不愿意去学校,只是因为一位老师在谈论毕加索的画作时有些调侃地说:“毕加索的画没什么了不起,连小孩子都能画出来。”当时班里很多学生也附和这位老师。而这个学生觉得老师不尊重画家,不尊重历史,更是不尊重自己的教学工作,这让他十分愤怒。同时,他也为那些跟着起哄的同学感到深深的悲伤。可是,当他和老师、同学们说这个事情时,大家都觉得他很无聊、很奇怪,认为小题大做、没事找事。回到家后,他又把自己的想法跟妈妈说了,没想到妈妈也不理解他。
    后来,我看过这个学生的作文。他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看法,非常优秀。同时我还了解到,这个孩子在单亲家庭中长大,平时都是妈妈带他。一直以来,母亲都有一种危机感与压力感,所以从小到大一直对他十分严厉,母亲几乎从未跟孩子深入地谈过心,孩子做什么都要遵照母亲的安排与要求。在这种成长环境下,一个原本很出色且有同理心的孩子,却逐渐走向了消极与负面。
    这些本来不该出现的悲剧几乎每天都在现实生活中上演,关键原因就在于父母对孩子的不了解、不关注。父母应该是孩子的引路者,而不应该是孩子的生活监工。如果父母完全不懂得积极心理学,不研究健全的人格如何养成,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就一味地用惩罚和高压政策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造成心理残疾。
    3. 家庭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导师,父母必须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特征,无论是观念还是行动,都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从而做出一些相应的改变。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与当今时代不同的声音:“我们小时候,父母都不怎么管我们,我们也顺利长大了。”“我们小时候哪有那么多事儿?犯了错,父母揍一顿,转眼就忘了。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有心理问题,真矫情!”经常说这些话的父母往往忽视了时代的变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踏上了信息的高速公路。在这条“公路”上,每天都有潮水般的信息涌来。这些信息有好有坏。好的信息可能会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新知识,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而一些不好的信息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如赌博、吸毒、校园暴力等。所以,时代不同了,孩子面临的环境不同了,我们看待问题的观点和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
    总而言之,积极心理学为家庭教育指引了科学的方向,同时也向父母们传授了更多有效的教育方法。学习积极心理学,父母会更有能力、更有方向地引导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
    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最伟大的恩典,同时也是我们最好的“原材料”。作为生产线上的技术人员,父母该怎样做,才能让这件“产品”更优秀、更出色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技术人员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术和素质—提升教育能力,然后用最有效的方法培养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让孩子能够学会以积极、阳光、正面、乐观的态度看待世界。这样的孩子不仅会在学习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还会具备良好的人格修养,未来也会拥有更加精彩且幸福的人生。
    积极教育是顺应天性的教育
    在传统教育中,我们认为孩子只要多学知识、掌握技能即可,却忽视了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实际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各种知识、技能,还要具备爱心、担当、创造力、想象力、感染力、懂得利他、擅长沟通等积极的品质。而这些品质,光靠书本是很难学到的。从这个意义来说,积极教育就是试图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培养具有积极心理素质的孩子,让孩子有终身学习的原动力,能不断地发挥出自己内在的优势、美德、品质,从而积极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积极教育的内涵。
    不只为了学习,更是为了幸福
    经常有人问我:“彭老师,你这么重视积极教育,积极教育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一名长期在大学任教的教育工作者,我最切身的感受就是,孩子的生活不能只为了学习,还应该过得开心、愉悦。我曾经在北京大学任教,后来又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如今在清华大学任教。我见过无数优秀的考生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入世界顶尖学府。这些孩子学习认真,也很勤奋,但我却非常痛心地发现,一些原本很优秀的孩子在考入大学后就迷失了自我,甚至开始放纵、堕落,最后可能连毕业证都拿不到,非常可惜。
    我曾多次与这些孩子沟通,发现存在于这些孩子身上的一个共性:他们都被父母严格管教,父母对他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考上一所好大学。如父母所愿考上名牌大学后,他们就觉得:我的使命完成了,接下来,我就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他们喜欢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不再听父母的话,彻底放纵自己,做自己梦寐以求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基本就是享乐和放纵自己,极端情况甚至是想放弃自己的生命。他们认为自己满足了父母的期待,自己也要满足自己—远离眼下这个令自己厌倦的世界。
    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听到这些,非常痛心。这警示我们:在期望孩子学习好、考上好大学的同时,更有必要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与心理健康。而积极的人格教育,会在提升孩子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更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激发积极的内在动机,让孩子保持积极、阳光、美好、善良的心态,去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
    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的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将一群小朋友随机地分成两组,然后告诉老师:“其中一组孩子现在看来成绩不好,但只要你用心关照、支持他们,他们未来的成绩会很好。”而对于另一组孩子,他告诉老师:“这些孩子不会有大的成就,现在就已是他们的最好水平了。”
    对那些受到积极暗示的孩子,老师的态度非常积极,孩子的行为也开始变得不一样,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希望。而另一组孩子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一学期后,第一组被认为会变得优秀的孩子,成绩果然都提升了。而那些没有得到积极暗示和特殊关照的孩子,成绩都下降了。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罗森塔尔效应”。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看出,积极的支持和关怀可以产生正面的效果,反之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积极教育不仅能让孩子产生正面的学习效应,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力量,既提高了他们的成绩,又提高了他们的心理水平。特别是在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其实比单纯地培养孩子的应试能力更有价值和意义。
序 言
    正确理解积极教育与教育中的积极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教育是科学的教育
    父母之道:爱很美好,为何要以悲伤为伴 
    积极教育到底教些什么 
    家庭游戏创设:记录三件好事
    
    情绪力 
    引导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 
    积极情绪的力量 
    从个体情绪到社会情绪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认识心理防御机制
    引导孩子与消极情绪和平相处 
    藏在大脑中的快乐密码  
    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  
    家庭游戏创设:你来比划我来猜 
    
    抗逆力 
    培养不轻易言败的孩子  
    大棋士的大心脏
    可爱岛实验与抗逆力
    成功之树与抗逆力的形成方式
    家庭环境决定孩子的抗逆力
    提升孩子抗逆力的“ABC模型”
    家庭游戏创设:沙漠求生
    
    自我效能 
    帮孩子建立“我能行”
    自我效能的潜在力量
    戒烟实验与“野鸡实验”
    影响孩子自我效能的主要因素
    鼓励孩子多进行自我评价 
    把握好激励和赞赏孩子的分寸感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家庭游戏创设:自我的每一面
    
    自控力 
    最能管住孩子的人,是孩子自己
    棉花糖实验与“自控力现金”
    自控力资源的耗损与提升
    启动孩子意志力的冷热系统
    延迟满足孩子,提升自控力
    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家庭游戏创设:自我管理小日历 113
    
    天赋优势 
    发现孩子的天赋,发挥孩子的优势
    中国式管教问题:负面信息加工优势效应
    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优势
    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
    运用“补强法则”,强化孩子的优势
    利用优势效应,把孩子不喜欢的事变成喜欢的事
    家庭游戏创设:发现优势行动
    
    专注力 
    孩子能专注,未来才能更多可能 
     “看不见的大猩猩”与专注力
    专注能让孩子沉浸于巅峰体验
    如何帮孩子设立明确目标
    孩子开小差真的不好吗
    让孩子身心放松
    家庭游戏创设:我的心流拼图 
    
    善良 
    孩子未来真正的竞争优势
    善良是人类进化选择的结果  
    善良可以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受
    从身边小事,培养孩子善良的人格
    告诉孩子:助人,也要爱己
    家庭游戏创设:我的助人行动单
    
    “王者之力” 
    面向未来最重要的三种能力
    什么是“王者之力”
    审美感:让孩子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创造力: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同理心:能“共情”的孩子,未来更幸福
    家庭游戏创设:提升“ACE”能力的小游戏 
    
    后记 
    积极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王者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