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本·白图泰是著名的阿拉伯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他一生的旅行时间有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之久。他在口述自己的旅行故事的时候说:“听说一位埃及国王(苏里德)在洪水来到之前做了一个梦,这个梦把他吓坏了,迫使他在尼罗河西岸建造了这些大金字塔,将它们作为保存各种知识和埋葬国王们的场所。”他用短短的几句话,就解释了吉萨的三座金字塔为什么会使人特别着迷。人的头脑似乎无法只把金字塔看成是本来的样子,也就是陵墓它们虽然巨大无比,却仍然是陵墓。
它们确实是埋葬第4王朝(公元前2650—前2450年)的法老胡夫、哈夫拉和孟卡拉的地方,但“金字塔”一词之所以使人立刻想到它们,是因为它们涵盖了其他所有的金字塔并使之黯然失色。必须想到连大带小都算上,一百多座金字塔都是在埃及,在吉萨、萨卡拉、美杜姆、达舒尔、阿布.拉瓦西等地建造起来的。
如此巨大的规模并非法老的埃及所独有。但实际上,与这些神奇的石块堆相比,任何一种别的文明里的任何古迹,都从未引起同样的惊叹、赞美和思考。希腊人把这些石块堆命名为pyramis的时候,它们已经存在了两千年之久。Pyramis的词源至今无法确定,希腊人也绝对想不到这个词竟会举世闻名。
为永生而建造的陵墓
把这样的建筑物留给后代,似乎这本身就足够了,所以古代埃及人在这方面很少谈及。新王国时期的私人陵墓顶上绘有大量砖砌的小金字塔,除此之外,我们所知的对大金字塔的唯一描绘,是在离斯芬克斯不远处发现的拉美西斯时代某个叫蒙图赫尔的人的石碑上。
通过他们在附近留下的表达赞美的题词和图画,我们得知在第18和19王朝(约公元前1543一前1187年),几个有学问的书吏来到萨卡拉,作为“旅游者”参观了法老左塞的阶梯形金字塔。那些参观了最古老的金字塔的人,是否也来到吉萨欣赏过最大的、当时还完好无损的金字塔?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头几批游客见到它们时,覆盖层还原封未动,他们曾题词赞美。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那些赞赏性的评论也已经随着覆盖金字塔的细石灰岩一起消失了。
显而易见,金字塔从一开始就是永生的同义词。在《金字塔铭文》里可以看到这一点,这些墓葬文献从第5王朝末年起覆盖在国王地下墓室的墙壁上:其中多次祈求所有的神祗,使埋葬国王的建筑物“状态完好并永世长存”。纸莎草纸古文稿《切斯特·比提纸草第四卷》保存在大英博物馆里,在这部文学作品中,人们也以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看到了这一点……它赞美书吏,换句话说赞美作家,要点是说一本书比一座金字塔更能确保作者的永生。
第一个见证人
有什么样的地位就受到什么样的尊敬。对金字塔的第一次描述要归功于“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游览了埃及,在《历史》(《欧忒耳佩》,第124—134页)的第2卷里,确实有几页描写了吉萨神奇的古迹及其建造者。他的见闻尽管有明显的谬误,但仍然非常重要,因为将近25个世纪以来,所有关注金字塔或它们“被猜测的”秘密的人,总是在引证、使用或说明它,哪怕只是从中引用自己坚信的内容。
希罗多德见闻的主要部分是关于大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仔细阅读后就会发现,他描述的只是最后的阶段,也就是“借助短短的木构件制作的机械”,用图拉的细石灰石铺设覆盖层的阶段(《历史》,第125页)。正如人们常常认为的那样,没有证据表明这些“机械”曾用于建造内部的台阶,希罗多德把连接高神庙和低神庙的路当成了一条“拖拉石块”的道路,他认为这种建筑技术是毫无疑问的。
P12-1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