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中医养生学
0.00     定价 ¥ 79.8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56152
  • 作      者:
    蒋力生,叶明花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绪论
中医药文化作为人类伟大精神创造的天才代表,凝聚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智慧和特定的精神情感,其灵魂深处蕴藏着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脉搏跳动始终贯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中医养生是中医*具特色、*富魅力的组成部分,也是与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大异其趣的生命智慧。中医养生所创造的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积累的经验体悟,不仅承传着中华民族对人类生命现象、生命奥秘的探索精神,更是中医药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命脉。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内涵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遵守普遍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并通过适合于个体差异的养生方法,以达到培植禀赋、促进发育、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维护健康、推迟衰老乃至延年益寿的目的。其中,增强健康是中医养生的核心主题。因此,中医养生,从根本来说是一门关于生命健康自我管理、维护和调节的艺术。
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中医理论指导。中医养生理论是既源于中医理论,又*具特色自成体系,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为整体框架构建的,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为养生总原则,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保养精、气、神,并在养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系。中医养生学贯穿了中医学的基本思想,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未病先防、三因制宜等;运用了中医学一些*特的理论,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血气精神、体质情志等;使用了中医学*具风格的治疗方法,如针刺、灸法、按摩、方药、食疗等;它历经数千年的锤炼,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特的民族风格。
二是遵循生命发展规律。中医学认为,“生、长、壮、老、已”不仅是人类生命发展的过程,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生命的诞生、成长和衰老都是受自然规律限制的,在不同的生命过程或年龄阶段,人的生理、心理、精神表现各不相同,体质状态也有差异。这些都是自然规律支配的结果。因此,中医养生保健要善于探索、总结生命各阶段的发展特点,遵循生命健康发展的正常轨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来确定养生原则和养生大法,真正掌握合乎生命规律的养生之道。既要遵从自然法则,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又要顺从生命过程,围绕生命现象,“合道而养”,既不拔苗助长,也不“以生害生”。
三是遵守普遍的伦理道德规范。养生固然以个体为对象,但同样要以尊重他人为前提,不能因为个人修炼而影响、损害他人。同时,还要承担应有的社会家庭责任,不能为了个人养生而背弃家人,逃离现实,遁迹山林。
四是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行为方式,也就是正常的人生观和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这是人类共同的经验。中医养生学十分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饵强身到运动保健等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把养生保健的理念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生活中养生,在养生中生活。
五是强调全周期养生。养生从婴幼儿的培植禀赋、促进发育,直到老年人的健康养老,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生命过程的各个阶段由于生理特点和社会经历的不同,养生的方略或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基本的任务是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延缓衰老,而维护健康又是*核心的价值追求。
六是重视个体差异。养生方法千万种,只有适合养生者自身特点的方法,才是*好的、*有效的方法。中医养生保健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而是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的辨人辨体施养思想。
(二)中医养生的相关学科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思想理论和方法经验的知识体系,是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及养生原则、养生方法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健康人群,属于**医学范畴。其性质是一门涵摄多门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应用型学科。
中医养生学外延广泛,至少涉及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康复、抗衰老等多个知识领域或生理、心理、营养、社会、环境、气象、性科学、行为学、运动医学、体育医学、气功学、健身学等现代多个学科门类。
此学科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康复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治未病学及预防医学、体育健身学等中西医学科有着某种亲缘关系,但由于各自的内涵不同,或邻近,或从属,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性特征。
1.中医养生学与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诊断、治疗、养生、康复的理论体系中*基本的,带有普遍适应性和基础性,能为中医各分支学科所认同和利用的理论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体的生命、健康和疾病。其性质是一门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奠基性学科。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原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关于生命与健康的认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神情志等理论,不仅是中医养生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有机构成。在这一点上,两者有紧密的亲缘联系,但中医养生的方法、经验等应用理论,则已超出中医基础理论的范围。
2.中医养生学与中医康复学 中医康复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各种方法和训练手段,促使伤残者、病残者、衰老者或急性病缓解期患者、精神障碍者、术后患者、低能畸形儿童等,在全身功能、精神与工作能力方面得到*大限度的恢复或改善,使他们尽可能地恢复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特指疾病已被控制而疾病造成的影响尚未得到完全纠正这一特定领域,如病愈后衰弱体质的复壮,骨折愈后关节的僵直、肌肉萎缩的恢复,脑出血停止后丧失功能的恢复,人工替代部分(如假肢等)的功能锻炼等。其中,有关体质的复壮也属于养生学的内容,而有关功能训练则属于治疗学的内容。此外,人工肢体及其功能锻炼、器官移植术或人工支架等术后护理问题,则属于西医学中伴生的问题,在传统养生学中缺如。
3.中医养生学与中医老年病学 中医老年病学,针对老年这一特定的人生阶段,以老年性疾病及其诊疗为主要研究内容。虽然老年病学和养生学都研究衰老的原因,探索延缓和控制衰老的途径、方法,都有如何保持老年人的健康、预防老年性疾病的发生等内容,但中医老年病学着重于老年性疾病治疗部分,而养生学是针对整个人生阶段,始终以维护健康为核心,而不局限于老年这一年龄段。
4.中医养生学与中医治未病学 中医治未病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重点建设的培育学科。它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主要研究各种未病现象的诊疗问题。治未病也是中医养生学的主要内容,但两者的区别在于:治未病针对的未病将病(或亚健康)或已病将传将变的疾病状态,着眼点在于“治”(诊断与治疗),而养生针对的是健康状态,重点在“养”。治未病以疾病为参照,着眼于亚健康人群,养生以健康为参照,着眼于健康人群。“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属于养生学的内容,而“既病防变”与“瘥后防复”则分别属于中医临床诊疗和康复的范畴。
5.中医养生学与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更重视如何预防疾病,尤其是对于传染病和职业病,研制与应用各种预防药物和各种控制病因的手段等,以防范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病种的发生。养生学虽也包括强身防病的内容,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养生学虽然涉猎广泛,但不如预防医学针对性强。且养生学主要着眼于健康的个体,而预防医学则往往需要动用政府、社会的力量。
6.中医养生学与体育健身学 一般的体育健身不问形式和内容,都是从强身健体出发,如游泳、登山、跑步、射箭、下棋、打拳,均是养生的内容。但体育中的竞技,着眼点在于技能与体能的竞赛,并以胜负裁判结果,与中医养生目的不同,也不一定能达到长寿的目的。另外,如武术、技击等虽与太极拳相近,但重在打斗、制敌取胜,着眼点在于防敌卫身,而不是防病,与中医养生的宗旨迥然有别,故而不属于养生学的范畴。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
所谓理念,就是基本的思想、看法、观点。通常认为,理念是行为的指导思想。中医养生理念,是中医在养生实践中经过长期的观察、体悟、分析、总结而形成的理性看法和见解,既是养生行为的本质反映,也是养生内在规定的表征。就中医养生而言,养生的方法千般万门,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合于每一个人,但是正确、科学的养生理念是引导养生活动理性、健康发展的思想基础。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表征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养护生命,享受生命”。
(一)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是中医养生的前提。敬畏生命的根本因素,就是因为生命的化生非常神奇、非常偶然。《黄帝内经》多次提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类虽然生活在地球上,但是人类的生命之纲是由自然来控制的,只有天地合气,人才能成为一个自然的完整的人。人源于天地之气,但气如何化生人,如何成就我们真实的生命本身,那是非常神奇、非常偶然的事,全凭造化,本乎自然,没有任何人力人为的安排。《尚书 周书 泰誓》早就指出:“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认为天地万物,人是*神奇的存在。因此,对于这种自然造化,我们始终应该怀有一种敬畏之心。而且,只有树立了这种对生命的敬畏,才会增强我们的生命意识,无论是人类的整体,还是生命的个体,才会真正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从人类整体来说,不仅要尊重个人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不仅要尊重人类的生命,也要尊重整个宇宙自然的生命。从个体生命来说,尊重生命就是不要亏待、轻视、践踏生命。实际上生命的偶然性,也蕴藏着宇宙自然的必然性、规律性。我们的生命看似偶然,实际上是天地造化的必然,受着宇宙万物规律的支配,体现着一定的规律性。为此,人一出生,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个体。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树立起人生的自信和担当。有了这种敬畏之心,人作为万物之灵的高贵也才能由此而建立起来。
(二)珍惜生命
“珍惜生命”是养生的关键。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来,而且生命非常短暂,百年如寄,所以生命非常珍贵,必须珍惜。
重视生命,追求人生快乐愉悦,始终是中医养生的价值取向。中医养生伊始,就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万物人为贵的思想,尤其是充分吸取了先秦杨朱学派“贵己为我”“轻物重生”的合理价值观,并由此构建起以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和养护生命为核心内涵的中医生命伦理学。*先,中医学认为天地造化,万类竞争,人为万物之灵,*为宝贵。如《素问 宝命全形论》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葛洪《抱朴子》说“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无上秘要》称“一切万物,人*为贵”。其次,中医学认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宝贵的就是生命。《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重。”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说:“禀气含灵,唯人*贵。人所贵者,盖贵为生。”孙思邈讲:“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以上这些观点,是从生命的宝贵立言,而从生命的短暂来说,庄子说得*为直白,“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人的一生就像一匹骏马跨过一条隙缝,一呼而过,忽然而已,非常短暂。《西山卫生歌》也说:“万物惟人为*贵,百岁光阴如旅寄。”人生即使能活到一百岁,也就好像是在旅馆里住过一晚而已。生命不仅短暂,而且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重生。《太平经》指出:“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正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所以珍惜生命就是人生的**要务,故《太平经》告诫说“要当重生,生为**”。葛洪《抱朴子 内篇 勤求》发挥《吕氏春秋》“重己”的思想,指出:“生之于我,利亦大焉。论其贵贱,虽爵为帝王,不足以此法比焉;论其轻重,虽富有天下,不足以此术易焉。故有死王乐为生鼠之喻也。”所有这些记载,不管是道家的,还是医家的,立意无非是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保命全身,因为生命的存在是一切的前提。
(三)养护生命
养生就是“养护生命”。“养护生命”指的就是中医养生的措施、方法和途径。“凡物养则寿,不养则坏”。任何物体,保护保养得好,使用的时间就长,不善于保养,就容易败坏、毁坏、损坏,或者自然地腐朽变坏,使用的时间就会缩短。同样,人体的生命,人体的脏腑器官、气血津液,如果能够通过
展开
目录
目录
绪论 1
上编 基础理论编
**章 养生发展简史 13
**节 远古时期 13
第二节 先秦时期 15
第三节 秦汉时期 16
第四节 晋唐时期 18
第五节 宋元时期 20
第六节 明清时期 22
第七节 近现代 24
第二章 养生历史流派 27
**节 儒家养生 27
第二节 道家养生 33
第三节 佛家养生 37
第四节 中医养生 40
第三章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 47
**节 天人理论 47
第二节 形神理论 52
第三节 体质理论 55
第四节 健康理论 58
第五节 衰老理论 63
第六节 治未病理论 67
第四章 中医养生的主要原则 72
**节 法于阴阳,顺应自然 72
第二节 动静结合,形神兼养 76
第三节 保养精气,调和脏腑 79
第四节 知本去害,守宜戒忌 82
第五节 综合调摄,全程养护 86
中编 内容方法编
第五章 中医养生的基本内容 93
第六章 精神养生 99
**节 精神养生的概念 99
第二节 精神养生的原则 100
第三节 精神养生的内容与方法 103
第七章 情志养生 109
**节 情志养生的概念 109
第二节 情志养生的原则 110
第三节 情志养生的内容与方法 112
第八章 脏腑养生 118
**节 脏腑养生的概念 118
第二节 脏腑养生的原则 118
第三节 脏腑养生的内容与方法 119
第九章 形体养生 138
**节 形体养生的概念 138
第二节 形体养生的原则 138
第三节 形体养生的内容与方法 140
第十章 四时养生 152
**节 四时养生的概念 152
第二节 四时养生的原则 152
第三节 四时养生的内容与方法 153
第十一章 起居养生 167
**节 起居养生的概念 167
第二节 起居养生的原则 167
第三节 起居养生的内容与方法 168
第十二章 环境养生 178
**节 环境养生的概念 178
第二节 环境养生的原则 179
第三节 环境养生的内容与方法 180
第十三章 房事养生 189
**节 房事养生的概念 189
第二节 房事养生的原则 190
第三节 房事养生的内容与方法 192
第十四章 禁忌养生 198
**节 禁忌养生的概念 198
第二节 禁忌养生的原则 199
第三节 禁忌养生的内容与方法 200
第十五章 饮食养生 209
**节 饮食养生的概念 209
第二节 饮食养生的原则 210
第三节 饮食养生的内容与方法 213
第十六章 服饵养生 218
**节 服饵养生的概念 218
第二节 服饵养生的原则 218
第三节 服饵养生的内容与方法 221
第十七章 药膳养生 227
**节 药膳养生的概念 227
第二节 药膳养生的原则 227
第三节 药膳养生的内容与方法 229
第十八章 气法养生 234
**节 气法养生的概念 234
第二节 气法养生的原则 234
第三节 气法养生的内容与方法 237
第十九章 丹功养生 243
**节 内丹养生的概念 243
第二节 内丹养生的原则 244
第三节 内丹养生的内容与方法 247
第二十章 常用导引养生功法 252
**节 曹氏导引法 252
第二节 脏腑导引法 253
第三节 五禽戏 257
第四节 八段锦 259
第五节 易筋经 261
第六节 延年九转法 263
下编 实践应用编
第二十一章 儿童期养生保健 267
**节 儿童期养生保健特点 267
第二节 儿童期养生保健内容 271
第二十二章 青春期养生保健 278
**节 青春期养生保健特点 278
第二节 青春期养生保健内容 282
第二十三章 中年期养生保健 291
**节 中年期养生保健特点 291
第二节 中年期养生保健内容 295
第二十四章 老年期养生保健 299
**节 老年期养生保健特点 299
第二节 老年期养生保健内容 302
第二十五章 女性养生保健 306
**节 女性养生保健特点 306
第二节 女性养生保健内容 308
主要参考书目 31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