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经济学与生活
0.00     定价 ¥ 7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06164
  • 作      者:
    王军,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3-01
收藏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走进经济学
  引言:个人选择—经济学的核心
  周末当你走进一家大超市,面对成千上万种可供购买的商品时,你不可能购买你想要的一切商品。首先你会受到资金的限制,其次你还要考虑家里的空间是否够用。那么面对眼花缭乱的商品,你该买什么?怎么买?买多少?假定你的预算支出和生活空间有限,你必须在购买哪种产品和不购买哪种产品之间做出选择。事实上,那些货架上的商品本身就已经经历了选择:生产商选择生产它们,商店经理选择把它们放在那里。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涉及个人选择。
  再来看,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重要的事情,会面临很多的难题与选择,而我们不可能事事如愿。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要选择在哪里读书,读什么书;当我们长大后,我们要选择学习什么专业;再到我们进入社会后,我们要选择去哪个城市生活,去哪个企业就业;而当我们谈婚论嫁时,我们也同样面临着选择,选择与什么人共度一生, 人的一生中想要做的事情很多,但由于我们收入有限、时间有限、资源有限等,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哪些做,哪些不做,哪些先做,哪些后做。选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经济学就是告诉我们应如何进行选择。
  每一个经济学话题从*基本的意义上来看都与个人选择有关,也就是对于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个人抉择。
  第一节 经济学的由来
  一、“经济”的含义
  “经济”一词是指“经世济民”“经邦济世”,它涵盖着广泛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治国富国、利民裕民。日常生活中“经济”一词,意味着俭省节约,也泛指金融与工商等事业的活动。古希腊人*早创造了“经济学”这个名词,但只赋予它“齐家之道”,即家庭管理法则的意思。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前440年左右~前355年)在《经济论》中使用“经济”一词,原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即优秀的主人(奴隶主)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如何增值自己的财富。
  家庭和经济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一家之主面临许多决策,如他必须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么,以及作为回报每个家庭成员能得到什么,谁做晚饭,谁洗衣服,谁在晚餐获得一块甜点,谁有权选择看什么电视节目。简言之,一家之主必须考虑到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以在各个成员中配置资源。
  与一家之主一样,一个社会也面临着许多决策。一个社会必须决定将要做哪些工作和谁做这些工作。社会需要一些人种粮食,一些人做衣服,还有一些人设计电脑软件。一旦社会分配人们(以及土地、建筑物和机器)去做各种工作,它还应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在19世纪末,日本学者把“economy”译成日文“经济”,在清末时,中国曾译为“计学”“生计学”“富国学”“理财学”等。1912年8月,孙中山在北京的一次演讲中指出,诸多译名“皆不足以赅其义,惟‘经济’二字,似稍近之”。此后,“经济”一词便为我国广泛使用。现在“经济”的含义早已由家庭管理扩展为泛指人类社会中人们的一切谋生活动。
  二、经济学的产生
  每一门科学的产生都有其客观必然性。例如,天文学产生于游牧民族确定季节的需要,几何学产生于农业中丈量土地的需要。那么经济学产生于什么需要呢?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产生于客观存在的稀缺性(scarcity)及由此所引起的选择(choice)的需要。
  1. 稀缺性
  人们的谋生活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要生存,就需要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没有这些物质资料人类不可能生存,社会也就不存在了。物质资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但人们生产物质资料要受到自然资源、人类自身能力,以及生产工具与社会制度的约束。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数量总是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多种需要。这说明,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且多种多样的需求来说,客观的物质资料是有限的、稀缺的。世界物质资料具有稀缺性的事实,就是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经济学家把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分为自由取用物品(free goods)与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
  1)自由取用物品
  自由取用物品指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不需要付出代价,不需要劳动加工就可以自由取用的物品,其价格为零时,供给量仍然超过需求量,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无限的,如阳光和空气。
  2)经济物品
  经济物品指需要人类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各种资源,通过劳动加工才能够得到的物品,如面包和汽车必须支付费用才能得到,当价格为零时,其供给量必然不足。经济物品的不足是由生产它的资源的不足决定的。
  自由取用物品是无限的,经济物品是有限的,但有限的经济物品在人类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的欲望,即人们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求和愿望,是无限的、多样的。当一个较低层次的欲望得到满足,另一个较高层次的欲望就会马上显现出来。正是这种无止境的欲望推动了人类经济社会的进步,但用来满足欲望的物质资料不一定都能适应这种增长。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但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是有限的。相对于人类无穷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不是指物品或资源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来说,再多的物品与资源也是不足的。从这种意义上看,稀缺性是相对的。
  从时间上看,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未来更高级的社会,这种稀缺性存在于各个社会和各个历史时期;从地域上看,无论是贫穷的非洲国家,还是富裕的欧美国家,对于人们的欲望来说,资源总是稀缺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稀缺性存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社会,所以稀缺性又是绝对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的任何时期与任何地方都存在的事实,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
  2. 选择
  经济学家认为,稀缺性的普遍存在导致选择的必要性,从而经济学的产生就成为必然。
  一切经济问题来源于稀缺性。如果能够满足人类欲望的所有物品和劳务数量超过人们所需要的数量,如阳光、空气,可轻而易举得到,那么人们不必做任何努力就能满足欲望。如果某人增加某一物品的消费量,不影响或不会减少他人用来满足其欲望所能得到的物品数量,那么社会就不需要任何组织来管理资源和物品的使用与分配了,经济问题也就不存在了。然而,现实世界却不是这样。第一,产品有限,既定的经济资源只能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品;第二,时间有限,就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一生中不能使一切欲望都得到满足;第三,劳务有限,人们欲望的满足要以他人提供劳务为条件,但他人提供的劳务也是有限的。因此,欲望是无限的,但满足欲望的方式是有限的。那么,怎样使用有限的物品和劳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满足无限欲望中*重要、*迫切的欲望,就成为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首要问题和第一课题。人们通常把这个矛盾称为“大炮与黄油的矛盾”。
  大炮代表武器,能满足国民安全的需要,黄油代表食物,能满足国民吃饭的需要,两者都是经济物品,需要消耗资源才能生产出来。在社会资源和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多生产大炮势必导致少生产黄油,多生产黄油则会导致少生产大炮,这类似于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所说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假定一个社会拥有一定量的资源,且技术水平不发生重大变化,如果全部生产大炮,则可以生产15万门大炮,如果全部生产黄油,则可以生产5万吨黄油,在这两种极端的可能性之间,还存在着大炮与黄油不同数量的组合,见表1-1。
  表1-1 大炮与黄油的不同组合
  根据表1-1,我们可以做出图1-1。
  图1-1 生产可能线
  在图1-1中,连接A、B、C、D、E、F点的AF线是在资源既定和技术水平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大炮与黄油的*大产量组合线,被称为生产可能线或生产可能性边界。AF线内的任何一点(如G点,代表了2万吨黄油和6万门大炮)都是现有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下能达到的产量组合,但是存在着资源浪费的现象。AF线外的任何一点(如H点,代表了4万吨黄油和12万门大炮)都是现有资源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无法达到的产量组合。
  “大炮与黄油的矛盾”使得我们面临着选择问题,即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去生产尽可能多的经济物品,以*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各种欲望。图1-1明确地告诉我们,鱼与熊掌是不可兼得的,要想多得到鱼,就必须放弃一部分熊掌;同样,要想多得到熊掌也必须放弃一部分鱼,也就是说鱼与熊掌是互为成本的。这里讲的成本和会计上所讲的成本是不同的,经济学称之为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经济物品时所放弃的其他用途能产生的*大收益。
  举例来说,某一块土地投入同样的成本,可以有三种结果:第一,产出200公斤棉花,价值1000元;第二,产出800公斤小麦,价值800元;第三,产出500公斤蔬菜,价值900元。如果该土地的所有者用来种植棉花,那么他就放弃了生产小麦和蔬菜的机会,这时他的机会成本是900元;同理,他如果选择种植小麦或者蔬菜,则他的机会成本都是1000元。可见,机会成本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经济学中的选择问题。
  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人们时时处处在选择、决策、行动。经济学中所研究的选择的含义是*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欲望或需要,怎样利用现有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
  可以看到,稀缺性的存在与选择的必要结合,使经济学的产生成为客观必然。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每个人或每个单位都为了达到既定的经济目标,去进行*优选择。于是,人们之间或单位之间对稀缺资源的占有和利用必然会出现激烈竞争和利益冲突,人们的经济行为应受到制度规则的约束和控制,调节社会各阶层、各经济主体之间利益冲突的经济制度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从选择实际来看,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怎样协调个人或团体选择制度和体系的科学。
  三、经济学的定义
  从经济学的产生来看,其含义是广泛而丰富的。到底什么是经济学?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不同经济学家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与观点。
  有的人从经济学研究和考察人们经济活动的角度出发,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经济问题的一门学科;有的人从面对稀缺性现实必须做出选择的角度出发,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主体怎样进行选择的一门学科;有的人从经济主体以既定目的去参与经济活动的角度出发,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有的人从有限经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的一门学科;有的人从社会经济福利的角度出发,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在既定资源条件下怎样增加社会经济福利的一门学科。
  20世纪30年代起,被经济界广为接受的经济学的定义是英国经济学家L.罗宾斯提出的。1932年罗宾斯出版了《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一书,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间进行分配的科学。他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研究人类行为作为目的与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经济学是研究用具有各种用途的稀缺资源来满足人们目的的人类行为科学”。实际上,罗宾斯更明确了目的与手段的观点,强调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人们面临选择的问题。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给经济学下的定义是:“按广泛接受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中间配置的问题。它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与欲望的方法的社会科学,这是因为他们所支配的东西不允许他们去满足一切愿望。”
  美国经济学家、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是一本长期流行于西方的经济学教科书,1948年第1次出版以后,多次再版,1985年第12版做了重大修改。该书对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和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中国学者高鸿业教授将西方经济学概括为五方面内容:第一,企事业管理的经验和方法;第二,对某一经济领域或专题的研究;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走进经济学1
第一节 经济学的由来1
第二节 经济学的组成7
第三节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15
第四节 经济学发展简史20
第五节 经济学与生活23
第二章 供求理论与生活26
第一节 需求理论与生活27
第二节 供给理论与生活37
第三节 均衡价格与生活43
第三章 弹性理论与生活56
第一节 需求弹性57
第二节 供给弹性74
第三节 蛛网理论77
第四节 弹性理论在决策和政策方面的运用83
第四章 效用理论与生活决策88
第一节 效用与生活88
第二节 基数效用论93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107
第五章 生产理论与厂商决策117
第一节 厂商118
第二节 生产函数122
第三节 边际收益递减和一种变动要素的合理投入125
第四节 厂商的*优选择135
第六章 成本理论与厂商决策144
第一节 成本概述145
第二节 短期成本149
第三节 长期成本154
第四节 收益和利润*大化162
第七章 市场结构理论与厂商决策169
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170
第二节 完全垄断市场的厂商均衡175
第三节 垄断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183
第四节 寡头垄断市场的厂商均衡186
第五节 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比较192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195
第一节 生产要素价格的一般理论196
第二节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201
第三节 收入的不平等209
第九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规制214
第一节 垄断与反垄断政策215
第二节 外部性220
第三节 公共物品227
第四节 不完全信息232
第十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与衡量238
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与国内生产总值238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与运用244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与调整248
第四节 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与纠正255
第十一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决定因素260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短期与长期决定260
第二节 总需求与其影响因素270
第三节 总供给与其影响因素277
第十二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279
第一节 失业与失业的影响279
第二节 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的影响287
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298
第十三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303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现实303
第二节 经济周期与现实313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与应用325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与工具325
第二节 财政政策与应用329
第三节 货币政策与应用338
第四节 供给管理政策与应用350
参考文献35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