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地位和分科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学中的形态学范畴。其任务是阐明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功能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人体解剖学与其他医学学科关系密切,只有正确认识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才能判断异常与病理现象,才能为临床奠定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基础。因此,人体解剖学是医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基础,还是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
人体解剖学可根据学习目的、研究方法及应用需要有不同的分科。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地阐述人体器官形态结构的科学称为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 anatomy),即一般所指的解剖学(即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脉管系统等进行阐述);按身体的局部(如头颈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等)描述局部的层次关系、结构或器官位置、毗邻及其临床应用的科学称为局部解剖学(regional anatomy);为适应外科手术应用的称外科解剖学(surgical anatomy);临床上反映人体体表形态特征的则称为表面解剖学(surface anatomy);研究人体局部形态结构和器官横断面的科学即断层解剖学(sectional anatomy)。上述主要以肉眼观察研究的解剖学科称为巨视解剖学(macroanatomy);而以微视手段研究的有细胞学、组织学,目前已发展至分子和基因研究水平的超微组织学;研究人体胚胎组织器官的发生、形态的演变和功能发展规律的科学称为胚胎学(embryology)。许多人体的先天性畸形、变异及病理变化可以从基因及胚胎发育异常的角度得以诠释,以上的学科统称为微视解剖学(microanatomy)。此外还有功能解剖学、X线解剖学、生长(年龄)解剖学等。
二、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
史前人类通过狩猎、屠宰及战争过程,已积累了一些对动物和人体外形及内部结构的粗浅认识,并将此刻在洞穴壁上。人类有了文字记载后,在中国及西方的著作中,有关疾病治疗过程中就有了人体形态结构的描述,因此说解剖学是一门较古老的科学。
在西方,解剖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古希腊名医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77年)*早对头骨作了正确的记述,但对人体其他器官只是参照动物器官来描述。Aristoteles(公元前384—前322年)将以往混淆的肌腱和神经正确地区分开来,并指出心脏是血液循环的中心,同样,他将动物的解剖应用于人体也出现了不少谬误。以后,Herophilus(公元前335—前280年)命名了十二指肠、前列腺、睫状体、视网膜、乳糜管和淋巴等,对肝、胰和女性生殖器官也有研究,这在当时对解剖学的贡献巨大。
至中世纪,在宗教神权的残酷统治下,一切科学受到禁锢而发展停滞,由于禁止解剖人体,人们对解剖的认识仍局限于动物。古罗马名医、解剖学家Galen(130—201年)的著作《医经》是16世纪前西欧医学的权威巨著。在当时为西方*早也是*完整的解剖学著述,书中对血液运行及心、脑、神经分布等有较具体的记载,明确指出血管内运行的是血液而不是空气,神经是按区分布的,脑神经为7对等。但Galen的资料主要来自动物解剖,错误仍较多。人们对人体解剖的错误认识由于宗教的长期统治而延续了一千多年。
15~16世纪,教会统治被摧毁,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文化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人体解剖学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著名意大利科学家、艺术家Leonardo da Vinci(1457—1519年)对30多具尸体以灌注蜡进入血管、吹气进入肺的方法证明了血管起源于心脏,空气不能由呼吸道直接进入心脏的事实。他对骨骼精致准确的绘图被誉为时代精品。比利时Andreas Vesalius(1514—1564年)毕生献身于解剖学研究事业,青年时期甘冒风险,夜间去墓地盗尸解剖,纠正了Galen的许多错误概念,1543年出版了划时代的人体解剖学巨著《人体构造》,使之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解剖学家,也是近代解剖学当之无愧的奠基者。至17世纪英国W.Harvey(1578—1657年)开创了动物实验的先河,通过对活体动物的观察,证明了心血管是一套封闭的管道循环系统。之后意大利M.Malpighi(1628—1694年)应用显微镜观察蛙的毛细血管微循环,证明了动、静脉末端相连通,为现代微循环学说提供了形态学基础。19世纪英国D.Darwin(1809—1882年)的《物种起源》启示了人们运用进化发展的观点来研究解剖学,并为探索人体形态、结构的发展规律打下了理论基础。
在中国,解剖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我国的传统医学独树一帜,公元前300~前200年*早的医典《黄帝内经》中就有人体形态及内脏名称、大小、位置的记载,并出现了“解剖”一词。医典所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 皆有大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复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 ”(当时一尺相当于现代六寸),可见两千多年前我国医学家就已进行尸体解剖及活体测量了。同时还认识到“诸血皆属于心”“心主全身血脉,经脉流不止,环周不休”。这些见解早于西方数百年。公元16年太医尚方与巧屠对死刑犯进行尸体解剖,度量其五脏,对人体有了较详细的描写。
与欧洲中世纪一样,在中国秦汉以后,由于封建制度及宗教迷信现象盛行,古代中国的解剖学发展也趋于停滞。
至两宋时期又出现了尸体解剖的记载及《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等的人体解剖绘图。南宋提刑官宋慈(约1247年)著有《洗冤集录》一书,详细记载了胚胎和全身各骨骼的名称、数目、形状,并附有检骨图。清道光年间,王清任(1768—1831年)亲去义冢解剖童尸30余具,著写了《医林改错》一书,对古籍中的解剖描述作了许多订正和补充。对骨骼、内脏尤其是肺、脑有详细的记载,对脑与感官间的关系及脑的功能也有新的观点,某些观点竟与现代医学相吻合。
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约束,我国现代解剖学的建立较晚。直至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方起步。1949年后医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解剖学教研队伍迅速扩大。至今我国具有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数众多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我国不仅有独具特色的多种解剖学杂志和学报,而且也有多种版本的教材与工具书,其内容与水平也不断在更新和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由于同位素、荧光和酶标记、免疫组织化学、基因工程、透射电镜、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以及虚拟仿真技术等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医学基础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在相关学科的推动下,解剖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和加深。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已形成趋势,已分化出一些新的边缘学科。我国的解剖学工作者也越来越多地运用新技术在显微外科学、应用解剖学、运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数字解剖学、应用生物力学、人体流体力学、细胞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有了开拓性的进展,科研成果累累,尤其在神经解剖学领域(如神经超微结构、电生理、化学递质、神经再生等)研究已达领先的分子水平。有关研究机构设施也颇为完善、先进。该领域中中青年科学家成绩突出,他们不仅关注国际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且也积极与国外同道进行交流合作。
三、人体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
构成人体*基本的形态、功能单位是细胞,由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组织。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几种不同组织组合成具有一定形态的结构称器官,如心、肝、肺、肾等。若干器官组合起来共同完成某种生理功能,构成系统。人体有运动系统(包括骨骼、骨连结和骨骼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四、解剖学姿势和常用术语
为准确表达人体的活动及各部分、各器官的位置和毗邻关系,必须使用国际统一的标准和术语。
(一)
解剖学姿势
解剖学姿势亦称标准姿势。为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前,两下肢及足尖并拢。在描述人体结构时,包括标本、模型或临床上处于任何体位的患者都必须以标准姿势为准。
(二)
轴和面
在标准姿势下,设定了关节运动的三个轴及表达整体或局部结构位置的三个互相垂直的面
(图0-1)。
1.轴
(1)垂直轴(vertical axis):由上到下与地面垂直的轴。
(2)矢状轴(sagittal axis):为前后方向与地面平行的轴。
(3)冠状轴(coronal axis):又称额状轴(frontal axis),为左右平伸与地面平行的轴。
2.面
(1)水平面(horizontal plane):与地面平行的平面,可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
(2)矢状面(sagittal plane):通过矢状轴作的与水平面垂直的平面,可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通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为正中矢状面,可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半。
(3)冠状面(coronal plane):又称额状面(frontal plane),通过冠状轴作的与水平面垂直的平面,可将人体分成前后两部。
(三)
方位术语
为了正确地描述解剖学姿势下人体各器官或结构的方位及相互关系,还规定了常用的方位术语。
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是描述器官或结构距颅顶或足底的相对远近关系。亦可用颅侧(cranial)和尾侧(caudal)记述。
在四肢又可根据距肢体根部的远近称近侧(proximal)和远侧(distal)。
前(anterior)或腹侧(ventral)、后(posterior)或背侧(dorsal),是指身体前后面的相对远近。凡距身体腹侧面近者为前,距背侧面近者为后。
内侧(medial)和外侧(lateral),是记述器官或结构的位置与人体正中矢状面相对的距离。靠近正中矢状面者为内侧,远离正中矢状面者为外侧。前臂的内侧又称尺侧(ulnar),外侧又称桡侧(radial),小腿的内侧又称胫侧(tibial),外侧又称腓侧(fibular)。
内(internal)和外(external),是表示与空腔器官或体腔的相对位置,接近内腔者为内,远离内腔者为外。
浅(superficial)和深(profundal),是指与皮肤表面的相对距离的关系,即离皮肤近者为浅,离皮肤远、距人体内部中心近者为深。
此外,还有左(left)和右(right),垂直(vertical),水平(horizontal)和中央(central)等,则与一般概念相同。
上述方位术语对器官和结构的相互关系而言是相对的,如鼻在眼下方,但鼻又位于嘴的上方。
五、人体解剖学的基本学习方法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由于人体的结构复杂,解剖学名词繁多,记忆的内容量大,死记硬背往往收益不大,只会增加学习的枯燥和乏味。而且学生在学习大量解剖学知识的同时却不知道哪些是临床上更重要、更实用的内容。因此,即使通过了解剖学考试,在学习临床课程时又感到缺乏充实的解剖学基础,也不知道如何将解剖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临床。
如何学好解剖学?首先需明确人体的各器官、功能之所以可达到目前复杂的水平,是人类通过长期进化发展的结果,各器官的形态和特定的功能也是人类为适应生存,通过器官形态和功能彼此之间相互影响、进化而定型的。因此,在学习解剖学时要以进化发展的观点、器官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来理解,这样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人体。即使临床上人体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