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口腔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是口腔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它包括口腔解剖学和口腔生理学两个部分。
一、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以研究人体牙、牙列、口腔、颌面、颈部等部位的正常结构、功能活动规律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阐明牙、牙列、口腔、颌面、颈部的层次、位置毗邻关系和器官形态,辨别其结构特点,掌握其功能活动原理、发生条件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学习后继的口腔医学专业课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二、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现代口腔解剖生理学是由古老的牙医学逐渐发展而来的。在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发展史上我国古代医学家曾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我国商朝的殷墟甲骨文中和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素问》中,皆有关于口腔生理、牙和牙病及其与全身关系的记述。公元前3世纪我国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关于口腔解剖生理的知识亦有记载。例如“女子7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丈夫8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强劲,故真牙生而长极”。上述女子7岁开始换牙,21岁萌出智齿;男子8岁开始换牙,24岁萌出智齿等关于牙列替换和萌出时间的记载,与现代情况基本相符。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第十一卷齿病第七中关于颞下颌关节脱位的复位手法也有详细记载。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医学家早已对口腔有关器官进行过研究,其对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的了解,已经具有一定的深度。
但由于我国曾长期遭受封建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的束缚,因此口腔解剖生理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仅有5所牙医学校,从事口腔解剖生理学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可谓屈指可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口腔医学得到迅速发展,1952年经过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分别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地成立了口腔医学系。此后,有关专著也相继问世,如王惠芸教授1958年编著出版的以国人资料为基础的《牙体解剖生理学》,陈安玉教授1980年为专科教学应用所著的第一部《口腔矫形应用解剖生理学》等,至今仍是口腔解剖生理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但口腔解剖生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直到1973年才以口腔医学专业基础学科的一门必修课单独开设。目前我国已有数十所院校开设有口腔医学专业,口腔解剖生理学有了相应的师资、教辅人员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如张震康教授对颞下颌关节和颌骨血供及颜面美学等的研究、王毓英教授对与下颌运动等的研究、王惠芸教授对牙体解剖和等的研究、徐樱华教授对等的研究、皮昕教授对牙体解剖等的研究和沈文微教授对口腔功能的研究等,这些成果既充实了国人口腔解剖生理学资料,又为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口腔解剖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口腔医学中的重要性
(一)口腔解剖生理学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所述内容具体包括三大部分,即牙体解剖生理及牙列、与颌位;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与局部解剖;口腔生理。
(二)口腔解剖生理学在口腔医学中的重要性
口腔解剖生理学在我国是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从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中分离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及口腔预防保健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每一步进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口腔医学专业各学科的发展,而口腔医学的实践和科研成果又充实了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内容,所以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承前启后起桥梁作用的重要的口腔医学基础课程。可用下式表示其相互关系:
口腔各临床专业课是建立在对口腔、颌面、颈部等各部位的正常形态结构以及生理功能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并通过实践操作帮助患者恢复口腔颌面部各组成部分的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由此可见,口腔解剖生理学对于后继临床专业课具有重要作用。
四、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人体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和多种功能的有机整体。人体结构和功能之间,人体各器官和系统之间,以及人体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都是密切联系和互相影响的。因此,在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时应该将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互影响的观点和人体整体性的观点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一)进化发展的观点
19世纪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用自然选择学说阐明生物界在不断地进化发展,证明人体形态与功能是亿万年来长期种系发生的结果,无论是从可肉眼观察到的系统和器官还是微观的细胞乃至分子水平,均反映出种系发生的一些类同关系,说明人体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就颌关节的演化过程而言,软骨鱼类虽有原始的牙颌器官,但无颌关节,演化至硬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及鸟类才有原始的颌关节,演化到人类才有了颞下颌关节,具有了复杂的关节结构,可使下颌关节进行多种形式的运动,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
(二)形态与功能相互影响的观点
形态与功能密切相关,形态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反之功能又能促进形态结构的变化。如鱼类的牙仅仅用来捕捉食物,而无咀嚼食物的功能,属同形牙、多牙列,无牙根,牙遍布腭、颌、舌等的表面。而人类的牙,主要有咀嚼食物的功能,属异形牙、双牙列,有发达的牙根,牙集中排列在上下颌骨上。异形牙为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牙列可分乳牙列、恒牙列;主要行使切割、撕裂、捣碎及磨细食物的功能。由此可见形态和功能是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
(三)人体的整体性观点
口腔解剖生理学研究的范畴主要是人体的牙、牙列、口腔、颌面及颈部,是人体的一部分,不可避免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明确人体各部分之间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不可能独立分开。例如,舌是口腔内重要的肌器官,是在神经支配下进行发音、咀嚼、吞咽等运动的,有关神经一旦受损,就会出现麻木或瘫痪等功能障碍。舌又必须有血液供应,否则就会坏死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体的整体性观点。因此,在研究问题时只有辩证地看待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四)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方法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和实际操作的内容很多,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联系临床,注重实际操作,学用结合。牙体雕刻,标本、模型、活体观察及教学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可用来帮助我们学习记忆,以便更好地掌握这门专业基础课程。
1.口腔解剖生理学研究的内容不包括()
A.牙
B.牙列
C.鼻腔
D.口腔
E.颌面颈部
2.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
A.进化发展的观点
B.形态与功能相互影响的观点
C.人体的整体性观点
D.理论联系实际观点
E.以上均是
(马惠萍)
第2章牙体解剖生理
第1节牙的演化
牙的演化是一个连续复杂且漫长的过程。生物在长期的种系演化和个体发育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及生存发展的需要,咀嚼器官发生了改变,尤其是牙的形态和结构也发生了复杂的演化。
一、各类动物牙的特点
鱼类的牙没有咀嚼作用,主要用于捕捉食物。其牙大多为向后弯曲的单锥体或三角片牙,一般来说全口牙的形态基本相同,故称同形牙(图2-1)。在每个牙后都有许多的后备牙,旧牙脱落后,新牙取而代之,以旧换新,终生不止,故称为多牙列。因此鱼类的牙数目很多,有的可达200个左右,且生长的部位较广泛,除上下颌骨外,还分布于腭骨、犁骨等骨的表面,也有分布于咽、鳃、食管等的表面。鱼类的牙无牙根,仅借纤维膜附着于颌骨的边缘,容易脱落,称为端生牙(图2-2A)。牙的附着不紧密,但有足够的数量补充。
图2-2牙附着于颌骨的方式
A.端生牙;B.侧生牙;C和D.槽生牙
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牙,大多也为单锥体牙、同形牙和多牙列,牙附着于颌骨的方式多为端生牙,一部分爬行类动物的牙不仅基部与颌骨相连,其一侧也附着于颌骨的内缘,称为侧生牙(图2-2B)。牙的附着相对端生牙较牢固,但没有完善的牙根,且随着动物等级的提高,牙的数量逐渐减少。自鳄鱼以上等级的动物,牙的分布已逐渐集中于上下颌骨(图2-3)。
现代鸟类的牙已完全退化,但已灭绝的北美古鸟的化石显示该鸟是有牙的,其上下颌各有一排单锥体牙,与鳄鱼相似。
哺乳类动物的牙数目明显减少,牙列也从多牙列变为双牙列,即一生中只有两副牙列:乳牙列和恒牙列。哺乳类动物为了适应咀嚼食物的需要,其牙形态从同形牙发展为异形牙,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四类。牙根发达,深埋于颌骨的牙槽窝内,称为槽生牙(图2-2C、D),主要功能为咀嚼,可以承受较大的咬合力。
人类的牙与哺乳类动物的牙比较,不仅在形态上变化较大,且在功能上也有较大的发展,除咀嚼食物外,在维持人的面部形态和辅助语音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类由于在进化过程中食物由粗到细,咀嚼器官及咬合力逐渐变小,进而引起咀嚼肌、颌骨、牙的退化及缩小,为了适应此变化,牙的形态也随之缩小。
二、牙的演化特点
综上所述,在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演化进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和功能的需要,牙的演化具有以下特点:①牙形由单一同形牙向复杂异形牙演化;②牙数目由多到少;③牙的替换次数由多牙列向双牙列演化;④牙的分布由广泛至逐渐集中于上、下颌骨;⑤牙根从无到有;⑥牙附着于颌骨的方式由端生牙至侧生牙,最后向槽生牙演化。
第2节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
一、牙的组成
(一)牙的外部形态
从外形上看,牙由牙冠、牙根及牙颈三部分组成(图2-4)。
1.牙冠是指牙体表面被牙釉质所覆盖的部分,也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正常情况下,牙冠的大部分暴露于口腔,邻近牙颈部的一小部分被牙龈覆盖着。但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牙龈萎缩或增生等,可造成肉眼观暴露于口腔的牙冠长短不一,因此可将牙冠分为解剖牙冠和临床牙冠。解剖牙冠是指牙釉质覆盖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牙颈为界,可看作定值。临床牙冠是指暴露于口腔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可看作变值。正常健康的牙,尤其是青年人的牙冠,临床牙冠常小于解剖牙冠;老年人的牙或有牙周病的牙,因牙龈萎缩,临床牙冠常大于解剖牙冠。本书中所指的牙冠均为解剖牙冠。牙冠的形态随着功能的改变有所不同,功能较强而复杂的牙形态也较复杂,反之则较简单。
2.牙根指牙体表面被牙骨质所覆盖的部分,也是牙的支持部分。正常情况下,牙根整个包埋于牙槽骨中,不暴露于口腔内,但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牙龈萎缩,可造成牙根暴露于口腔,故也可分为解剖牙根和临床牙根。解剖牙根系牙骨质覆盖的部分,牙根与牙冠以牙颈为界;临床牙根为口腔内见不到的牙体部分,牙根与牙冠以龈缘为界,其大小变化见上述牙冠部分。因牙的功能不同,其牙根的数目有所不同,前牙以切割和撕裂食物为主,功能简单为单根,后牙以捣碎和磨细食物为主,功能复杂多为多根,有根分叉,以增强牙在颌骨内的稳固性。多根牙的未分叉部分称根干或根柱。牙根的尖端为根尖,每个根尖有小孔,即根尖孔,是牙髓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牙的通道。
3.牙颈为牙冠和牙根的交界处,因其呈一弧形曲线,又称牙颈线。
(二)牙的剖面形态
从牙的纵剖面观察,可见牙由三种硬组织即牙釉质、牙骨质、牙本质及一种软组织牙髓组成(图2-5)。
1.牙釉质是覆盖于牙冠表层呈白色半透明的硬组织,是人体组织中高度矿化最坚硬的组织。其中含无机物95%~97%,含有机物约1%,含水2%~4%。牙釉质的颜色与釉质矿化程度密切相关。
2.牙骨质是覆盖于牙根表层的淡黄色硬组织。牙颈部的牙骨质较薄,根尖部及根分叉处牙骨质较厚。牙骨质借牙周膜将牙体固定于牙槽窝内,其硬度低于牙本质。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