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论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与发展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等经络系统的简称,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沟通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支脉。《灵枢 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以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经络学阐述了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关系,是针灸学的基础,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理论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对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见本章结尾处二维码01
一、经络概念的形成
经络概念的产生来源于古代医家对气血运行现象的认识及长期的医疗实践。《论语 季氏》曰:“少之时,血气未定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说明“血气”的变化是生命的主要特征。《管子 水地》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认为“血气”如自然界的水流一样,是在“筋脉”中流通的。《灵枢 经脉》将当时有关人体生理的认识做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将精气视为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并且与脑髓有密切联系。骨、脉、筋、肉、皮肤和毛发构成了整个形体。饮食进入胃肠,化生血气,通过“脉道”而运行周身。
上述有关血气的论述多次涉及“脉”的概念。脉,本义指血管,《说文解字》解释作“血理分袤[斜]行体者”。脉,原写作“脈”,又作“衊”;马王堆汉墓帛书又演变为“温”。从字形的构造已说明,古人是将水流现象比拟血流,“脉”就是“派”的意思。
经、络名词的出现较脉为晚,它是对脉的进一步细化。经,原意为“纵丝”,有路径的含义,就是直行主线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深而在里,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浅而在表,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而“经络”一词首见于《汉书 艺文志》:“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是对“脉”的概念进一步的认识。
近代发现汉墓出土的古帛书和竹简中都记载有“十一脉”,这一名称与《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所说的仓公淳于意受其师公乘阳庆传授“黄帝、扁鹊之《脉书》”之说相符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就有几种文本:一种内容较简,按先“足三阳三阴脉”后“臂二阴三阳脉”排列,称为“足臂本”(《足臂十一脉灸经》);另一种内容较详,按先六阳脉后五阴脉次序排列,称为“阴阳本”(《阴阳十一脉灸经》)。说明此时已形成了“经络”雏形,并开始运用到医疗实践中去。
在对“脉”和“血气”不断认识的基础上,古代医家结合“导引”行气、针灸感传现象、体表病理现象、腧穴主治规律及解剖观察等,相互启发,相互佐证,相互补充,不断扩大对“脉”的认识,并引入阴阳、五行等理论,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经络概念。
二、经络理论的发展
迨至《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时期,古代医家总结整理了当时的医学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经络理论体系。《灵枢 经脉》详述十二经脉的循行、病候,成为应用至今的经络理论主干,结合《经别》《经筋》《脉度》《根结》等篇和《素问》中的《脉解》《皮部论》《经络论》《骨空论》《调经论》《太阴阳明论》《阳明脉解》等篇,共同构成了经络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脉”依然是重要的核心内容,但已经被赋予新的含义,即“气血运行”的含义。在“十二经脉”的基础上,提出了“络脉”的概念,并将全身的“筋”“皮”纳入了十二经脉体系,同时阐述了气血与经脉的关系。
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对经络学说有所阐发,特别是关于奇经八脉和原气的论述,补充了《内经》之不足。晋代王叔和《脉经 平奇经八脉病第四》系统补充了奇经八脉病候,这大大丰富了经络理论内涵。
魏晋时期皇甫谧编集的《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该书全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是汇集《素问》《九卷》《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分类整理而成。《甲乙经》在晋以前医学文献的基础上,对经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整理研究,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人体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的基本内容,成为后世对经络学说研究的依据。
据考证,魏晋时期已出现了直观的经络腧穴图,称为“明堂孔穴图”,并为后世医家所重视。晋代《抱朴子》就引用过《明堂流注偃侧图》,唐代甄权曾对其进行修订,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652年)加以引用,说“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一依甄权等新撰为定云尔 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说明原图是用五彩标线的,王焘《外台秘要》(简称《外台》)(752年)中又改绘成“十二人图”(将督脉并入足太阳,任脉并入足少阴)。在后来的刻本中,这些图均未流传下来。
宋朝对经络腧穴的整理研究甚为重视,早期组织编写的《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992年),其第九十九卷称《针经》,第一百卷称《明堂灸经》,后人又称之为《明堂上经》和《明堂下经》,其中列有“十二人形”的经穴图。天圣四年(1026年)由王惟一编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三卷,书中详述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和督、任二脉的循行路线与腧穴,参考各家学说予以订正,并绘制经脉腧穴图。次年铸成“铜人”经穴模型两座,并以图经刻石,对统一经穴定位影响甚广。其后,北宋朝廷又组织编写《圣济总录》(约1112年),按经排列腧穴,为元代各书所继承,从而完成了经穴合一。
宋、金以来,对经络概念的阐述有了新的发展。何若愚《流注指微论》曰:“诸阳之经,行于脉外;诸阳之络,行于脉内。诸阴之经,行于脉内;诸阴之络,行于脉外。”他把经、络与脉作了区分,而且认为经与络是有深有浅的。金代窦默《针经指南》(1295年)云:“络有一^十五,有横络三百余,有丝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明代钱雷《人镜经附录》(1608年)云:“十二经生十五络,十五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这一论述为以后医家所引用。
元代,滑伯仁在忽泰必烈《金兰循经取穴图解》(1303年)的基础上编著成《十四经发挥》(简称《发挥》)(1341年),其后医家论述经络多以此为主要依据。
明代,夏英以滑氏注解配合经脉原文编成《灵枢经脉翼》(1497年),高武《针灸聚英》(简称《聚英》)(1529年)也依照此书流注次序排列绘图。沈子禄编辑《经络分野》,徐之曾为之删订,又补辑《经络枢要》,总成《经络全书》(1576年)。马玄台《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1586年)对《灵枢 经脉》的注释,以《发挥》为主要参考,其后又为张景岳《类经》(1624年)所依据。杨继洲《针灸大成》(简称《大成》)(1601年)为《聚英》之后的针灸专书,内载经络穴位资料更为丰富。此后,有张三锡《经络考》(1609年)、翟良《经络汇编》(1628年)、韦勤甫《经络笺注》(1636年)等。在这一时期,李时珍就奇经八脉文献进行汇集和考证,著有《奇经八脉考》(简称《八脉考》)(1578年),丰富了奇经八脉的内容。
清代,除了见于注释《内经》和针灸书中的经络内容外,经络专书较少。《医宗金鉴》(简称《金鉴》)(1744年)“刺灸心法要诀”中载有经穴歌诀,分绘经脉图和经穴图。药物归经和运用方面在这一时期有所发展,严西亭等的《得配本草》(1761年)、赵观澜的《医学指归》(1848年)、姚澜的《本草分经》(1840年)都将经络学说与药物结合起来,认为“何经之病,宜用何经之药”,是掌握药物性能的要领。温病学派叶天士、吴鞠通等注重分经辨证用药,于十二经之外更重视奇经,为经络理论在方药方面的运用做出贡献。
这一时期在运用经络理论认识和治疗疾病方面出现了新的概念一“久病入络”。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对其有较为完善的阐述,强调“医不明治络之法,则愈治愈穷矣”,指出“是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治疗当因证而异,分别采用“辛香温通法”“甘温缓柔法”“辛润缓通法”等。该理论对络病的认识影响深远,为现代医家所效法,对经络理论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认识不断加深。1956年国家将“经络的研究”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进行临床观察、形态学研究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经络研究在1985年被列入国家“七五”攻关课题,1990年被列为国家十二项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之一,同年,WHO宣布针灸已成为世界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又被列入国家攀登项目。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经络的现代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大量研究表明,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人体体表可以观察到与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线路,它与人体功能的调节密切相关,经脉和脏腑间确有相对特异性联系。2010年,中医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意味着世界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对中国针灸的传承、保护、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见本章结尾处二维码02
第二节经络系统概貌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十五络脉(图1-2-1)。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内属于腑脏,外络于支节”(《灵枢 海论》),将人体内外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外行支脉。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分布和作用的经脉。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皮部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十二皮部。现将经络系统的内容逐一介绍如下。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被称为“十二正经”,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阴经(脾、肝、肾)、足三阳经(胃、胆、膀胱)的总称。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手足:表示经脉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手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上肢;足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下肢。
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气的多寡。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多少)。其中阴气最盛的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两阴交尽”);阳气最盛的为阳明(“两阳合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根据阴阳气的多少,三阴三阳之间组成对应的表里相合关系(图1-2-2)。
脏腑:根据经脉所连属的脏腑名称而命名。
按照上述命名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在实际应用中,常使用简称,如手太阴肺经可称为手太阴经脉,或肺经,余经皆可仿此。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灵枢 海论》概括地指出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支节。”在内部,十二经脉隶属于脏腑,在外部,分布于四肢、头和躯干。
(1)外行部分十二经脉“外络于支节”。这里的“支节”,可理解为经脉在四肢、头、躯干这些体表部位的分支和穴位。一般经穴图和经穴模型都包括这些内容(图1-2-3)。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