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朗诵艺术论纲》:
之所以这样处理,既可以使得解说语言形成的本句结论的意思表示即关于“究竟是还是不是”的最后答案,在受众那里能够第一时间得到结论性入耳,也可以与受众在第一时间的意思判断达成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完全一致,更可以在第一时间让整体视听语言的传播意识与受众的内心判断同节奏、同感受。
其二,这位网友所言“听着别扭”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这样的艺术语言表达样式在社会大众以及专业人士的意识和实践中都是很不常见的。如果究其原因的话,其实是由于在长时间人云亦云之后的不求甚解,从而造成了长久的、错误的听觉判断,并且和技术技巧使用方式已经固化在大众以及职业者的意识里了。
坦率地讲,广大受众的听觉感受和鉴别标准的确应该进行纠正。那么需要怎么做呢?受众只需要根据语言表达的需求,来变化自己的认知和调整个人的收视感受即可,也要将口语表达者的方式方法融于大众艺术传播的范畴加以准确认知和科学运用,绝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即为投鼠忌器、因噎废食,实则是没有益处的。
简言之,长时间喝假酒的人,对真酒入喉却不适应了,觉得口感别扭了,这就是由于长久的谬误导致的误识、误判。所以播讲者在口语外化前的意识和口语外化之中的技术技巧要随着文字的逻辑变化而同向运动,以便受众的听觉感受意识与作者和播讲者的外化意识集束融合、同一。这才是能够将中心思想和意境感受表达到位的科学有效的口语表达之道。
广播电视节目是一个含诸多元素的综合构成体。虽然每个元素之间相对独立,但从大众传播需求的角度而言,它们最后都需要归于统一,否则就会形成声与画的“两张皮”,以及各个元素之间的“各自为政”了。那样也就可以被视为传播者包括播音员、主持人、朗诵者等各个工种在各干各的和自话自说了。所以,“您”听着别扭不行,得按照规则、规范和规矩来进行。
借此,笔者提出了“声糜”的概念,即书面的文字信息在经过广义的播音员处理之后产生的,可以在第一时间进入受众思维系统的信息链条。它实际上是朗诵者在先行处理之后才可以在第一时间就进入和伴随,并能够左右受众意识形态的口语表达样貌。
这个概念极类似于“食糜”,也就是食品可以进入小肠进行碳水化合物的吸收,用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流质食物形态。
上述对朗诵解析和实例中涉及的关于“并不是”的口语列举处理方式即为“声糜”。
将文字口语外化处理成“声糜”样态,是播音员避免成为“肉喇叭”“传声筒”的必要又重要的专业技术技巧和手段。唯有如此,播音员的传播行为尚可入耳,朗诵者的口语外化才能先入脑进而再入心。
又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此时作者的内心视像就是:明月在今天晚上就有啊!端起酒盏问问上天吧,然后自己再想想吧!然而“青天”岂能回答作者的愁绪呢?能够解释作者的疑问吗?当然不能!
换言之,作者就是要在中秋月圆之夜借酒排遣愁苦吧,想在阖家团圆之时把酒以思念胞弟子由吧!此时的第三个字“几”字固然为首句的重点,原因有二:一则为惯常的一般疑问句的逻辑重音,二则乃为作者无法得到回答的疑问。之于古诗词写作认知角度,“几”字实为其“兴”(名词,感发意)的意指,所以在朗诵“五元”中需要注意加以强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