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第一次亮相
第一次接触是播种美的最佳时机。
再遇见新一届学生,我已经是工作十四年的老班主任了。
那天我精心打扮了一下自己:一身墨绿旗袍,簪拢一头乌发,穿一双乳白色的高跟鞋;粉底薄施,眉梢轻点,嘴唇淡抹……这些,是我开学第一天的习惯性准备。但这些并不是这次的重点,重点是我手里那本摊开的书。
正如您所料。就是这样一身装束,手捧一本书,我走进了教室。开学第一天,每个孩子都很乖,所以教室里非常安静。晨间谈话的铃声已敲响很多分钟,而我站在讲台上,一言不发,只是安静地看我手中的书。我知道,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在嘀咕着一个声音,但每个人都不会发出声音。这就是孩子的内心世界。渐渐地,他们也拿起课桌上的新课本看起来。一言不发,是我精心的设计。
大约15分钟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郑丽君,并在名字的旁边画了一丛花草和几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然后回头对全班小朋友说:“小朋友们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这个大家庭,我叫郑丽君,大家以后叫我郑老师就可以了。”说着,我把手指指向了“郑丽君”三个字。此时,教室里的安静才被打破。孩子们像被赦免了什么罪似的,长舒了一口气。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郑老师美吗?”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
“美!”异口同声。这就是孩子。
“好,那我要问大家了,郑老师美在哪里呢?”脸上堆满了笑容,是为了让孩子们放松心情,畅所欲言,“一个一个说哟”。
“郑老师长得漂亮!”“郑老师衣服漂亮!”“郑老师弯弯的眉毛漂亮!”“郑老师高跟鞋漂亮!”“郑老师的名字漂亮!”……
各种答案,纷至沓来。但几分钟之后,声音就低了下来。孩子们实在找不出郑老师美在哪里了。我开始进行启发了——
“谢谢大家夸奖郑老师,但是呢,大家都是从郑老师的长相和穿戴来说郑老师美的。”一个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懂得自己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谁能从郑老师的言行上来说说呢?”
一语点拨,孩子们的脑洞就打开了很多。
“郑老师的站姿很美。”“郑老师的声音很好听。”“郑老师走路很好看。”……我知道,孩子们一直说下去,总有我期待的答案。果不其然,一个小男生站起来说:“郑老师读书的样子很美。”
“为什么读书的样子很美呢?”我知道,很多时候孩子的口说出的道理,比老师直接灌输给孩子要有效得多。
“因为有学问的人才是最美的。”
还有孩子补充道:“因为妈妈经常说,人‘腹有诗书气自华’。”
“是啊,孩子们,我们都四年级了,我不希望我们还是一到校还打闹的小朋友,我不希望大家还是一下课就追逐的顽童;我希望你们用自己的读书展现给别人自己美丽的样子,我希望我们的每位同学都成为爱读书的孩子,郑老师也会和你们一起读书,让我们成为咱们学校最美的风景,可以吗?”
您是可以想象的,答案一定是异口同声的“可以”!
“大家有没有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自己名字的时候,旁边还画了一丛花草和几只蝴蝶?”答案自然又是整齐的“看到了”,这就是小学生中段孩子的特点,“老师想考考大家,结合刚才我们对美的讨论,谁能告诉我老师这么画是想告诉大家什么道理?”
答案当然是什么都有,当然也还有我期待的答案。其实我就想告诉孩子们,人只有把自己开成美丽的花,才会有蝴蝶前来;人只有美丽成自己,才会有更美好的世界围绕在周围。
如果引导到此,就以为孩子们会形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教育就太简单了。所以,班主任们千万不要以为引导了就是成功,真正行动了,并且由点到面地行动,才是真正的成功。所以,接下来我说:“我希望午饭后能看到咱们班有同学在走廊上看书的美。”
这句话我是认真备课了的。“有同学”对我自己来说不奢望所有的同学都能看书,对孩子们来说也有激励的意图——看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走廊上”是暗示看书的同学到走廊上看,因为走廊相对而言是个公共场所,经过的老师和别班同学很多。我相信,老师们一定会说上几句赞赏的话,别班的同学也一定会投来欣赏的目光。教育的智慧并非完全来自自己的施出,很多时候要懂得借取别人的力量,达成自己生长的目的。老师或其他同学的赞许,会让在走廊上看书的孩子内心生发出喜悦与自豪。这份喜悦和自豪,是走廊阅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诚然,这只是一个开端,如何把“读书为美”做成更系统的工程,后续我会详细介绍给朋友们。这里只谈我在孩子们内心播种下“读书为美”的种子。
所谓美育德育,我浅薄的理解里有“以美为媒介,抵达德育目的”的意思。对于班级德育来说,让学生爱上读书爱上学习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工作十多年后的那天,我选择了以“读书”为美。
当然这不意味着,朋友们也要这么做,因为“美”的种子有很多,播种下任何一颗美的种子,都可能长出美丽的苗,开出美丽的花,结出美丽的果,进而生出更多的美丽的种子。如果教室里每个孩子都是美的样子,教育该有多么美好。这是我期望的境界,也是我努力做着的事情。
在以往的开学之初,我播种过不同的美丽的种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