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大爱”
有一种爱,是教师的“大爱”。
关于“大爱”。曾读过《人民教育》的一篇文章《让大爱温润课堂》,久久不忘。作者借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案例发表感慨:“爱——爱亲人,爱周围的人,爱千万里之外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这是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大爱。”这里倡导的是一种博爱,一种横向的广博。大爱的主体是学生,大爱的对象是人民。
我的“大爱”。多年来,教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自己一直在思考:怎样的教育方为“和谐”的教育?读了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教育的高境界,是让孩子与自身的生命和谐,与周围人的生命和谐,与大自然万物和谐。”于是,在大量实践经验积淀中,我站在关注学展和终展的高结出了自己的“大爱”育人理论,创造了具有个人风格的“大爱”温润的和谐教育观——放眼生命长路,不计一时得失;放大孩子优点,悦纳他们不足;生命需要营养,香甜苦辣俱全。这里大爱的主体是教师,大爱的对象是学生。我想,只有这样的“大爱”,才能引发学生的心灵之光,点燃孩子的智慧之火,照亮他们的生命之旅。
一、放眼生命长路,不计一时得失
我们的爱应该是为了学展的爱,也是为了祖国未来命运的爱。
华夏儿女的百年“诺贝尔”情结让我难以释怀,对于孩子的无限潜力和创造空间,是保护还是打击,是激发还是泯灭,是养育还是扼杀……我的责任和使命是什么?我记起了教育家B·普科尼科娃的话:“教师联结着过去、现在与未来,是未来的全权大使。”我常常这样想:如果有我发现一个或几个孩子对数学失去兴趣,我会难过得流泪,为自己教育的失败,更为孩子现在的不快乐和未来发展中数学教育的缺憾。
关注孩子未来的发展而不是今天任何的个利;为他们一生着想,一心只为每一个孩子当下及后续成长,看淡眼下的考试、评比、考核、晋级、评优等所带给个人的影响。爱之无私久远谓之“大爱”。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事实上,教师越是淡和,越是襟怀坦荡,教育的效果越理想。当我们的人文关怀传递到孩子们心灵深处,他们会给予我们一个乎神奇的惊喜。正所谓“”。
二、放大孩子优点,悦纳他们不足
如古语所云:“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上没有两朵相同的花,春天的花海因多姿多彩而斑斓绚丽;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四季的韵律因仪态万千而秀美壮观;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样的孩子,社会的景观因人本多元而生动传情。我们应该爱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每一种生命状态。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放大优点”容易而“悦纳不足”难。我常常用这涵人生哲理的三句话来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有胆量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肚量容忍不能改变的事情;有智慧区分以上两类事情。 P16-17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