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价值,可供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士参阅。
《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我们应当明白,历史规律的重复性不等于历史事件的重复性。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是其中的偶然性使历史事件各具特色,不可重复,规律重复的只是同类历史事件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它不是也不可能是重复其中的偶然因素。严格地说,任何事件,包括自然事件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自然事件也是不可重复的。当年,莱布尼茨在德国皇家花园给宫女们上哲学课时所说的“没有两片绝对一样的树叶”,所表达的不正是自燃事件的不可重复性吗?实际上,自然规律也是在一个个不可重复的自然事件中体现出来的。现代西方哲学夸大了自然事件与历史事件的差异,并把历史规律的重复性等同于历史事件的重复性。当他们用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来否定历史规律时,恰恰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不理解可重复的历史规律和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次,现代西方历史哲学以人的历史活动的选择性否定历史规律。
按照现代西方历史哲学的观点,人的历史活动具有选择性,不同的民族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了不同的社会制度,从而使历史发展具有多线性,因而不存在历史的规律。在萨特看来,“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可能的”,关键在于人的自由选择。胡克认为,全部人类历史就是人们不断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表现的不是历史的规律性,而是人的自由,“是他自己本质的一个独特的和不可还原的表现”。选择是人类创造历史活动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当一个民族的历史处在一个转折点时,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往往显示出多种可能的途径;在这多种可能性中,哪一种可能性能够成为现实,则取决于这个民族的自觉选择。但是,由此把人的历史活动的选择性同历史的规律性对立起来,以前者的存在否定后者的存在却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人的历史活动的选择的前提——“可能性空间”的形成具有规律性。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既定的“可能性空间”中,一定的“可能性空间”的形成是人们选择的前提;而一定的“可能性空间”的形成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力的状况从根本上决定着“可能性空间”的状况。人们在原始社会不可能选择资本主义社会。如果人们能够自由选择,那么,西方为什么曾经选择一个“黑暗的中世纪”?西方社会和东方社会都走过专制主义道路这一事实,说明人的历史活动的选择性是有既定前提并受历史规律制约的。
更重要的是,人的历史活动的选择性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选择可以使一个民族超越某种社会形态,以“跳跃”的发展形式进入到人类历史的先进行列,从而使历史发展呈现出多样性。但是,这种选择性、多样性并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进程及其一元性——经济必然性。从人类总体历史来看,“五种社会形态”的确是依次更替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没有也不可能早于封建制度,社会主义社会的出现没有也不可能先于资本主义社会,相反,前者的产生正是后者内在矛盾运动,尤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
序言 马克思哲学: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
第一章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
一、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机械唯物主义与现实人道主义
二、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终结以抽象本体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考察与审视
一、从“唯物主义辩证法”到“辩证唯物主义”
二、从“历史科学”到“历史唯物主义”
三、从“实践人道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与理论特征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二、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三、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征: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
第四章 马克思: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
一、反对形而上学与建立“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
二、从人的存在出发与开辟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
三、超越近代唯物主义的视野
第五章 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意蕴
一、后现代语境中的马克思哲学
二、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后现代”
三、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
第六章 后马克思主义:历史语境与多重逻辑
一、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语境
二、后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理论逻辑
三、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与困境
第七章 实践:人的存在方式与世界二重化的基础
一、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二、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三、实践过程中的实践理性与评价理性
四、实践: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五、实践: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六、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
第八章 实践本体论:内涵、实质与意义
第九章 社会历史过程与自然历史过程
第十章 历史规律的形成与特征
第十一章 世界历史、东方社会与社会主义
第十二章 意识与意识形态批判
第十三章 社会批判及其核心:资本批判
第十四章 社会有机体方法:社会的总体分析法
第十五章 “从后思索”:认识历史的根本途径
第十六章 科学抽象:社会科学的分析工具
第十七章 认识的反映、思维的建构与实践反思
第十八章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附录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形成、确立和演变
附录二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形成、特征和缺陷
附录三 胡塞尔:从先验自我转向生活世界
附录四 德里达: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附录五 杨耕的哲学人生:生命与使命同行 采访者:陈香
附录六 杨耕:让马克思哲学“活”在当代 张亮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第四版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