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指导(第5版)
0.00     定价 ¥ 44.50
泸西县图书馆
  • ISBN:
    9787109243118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精彩书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指导(第5版)》:
  1.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仍然是目前研究者关注的。从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已取得较为一致的观点,意见分歧较小。绝大多数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并不矛盾。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二者都具有历史必然性,从根本上是一致的,是一脉相承、辩证统一的关系。具体体现在:首先,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的。改造是改革的基础。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相同,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即使今天在改革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为发展生产力而进行的生产关系的调整。第三,社会主义改革是改“三大改造”中偏差的东西,使之更完善。也有学者提出“创新说”和“深化说”,认为社会主义改革是在继承社会主义改造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和深化。①总之,对历史变革的评价,必须放在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虽然在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的差别,但两者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既不能用社会主义改革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也不能用社会主义改革否定社会主义改革。
  2.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史学界对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分歧,一些人对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否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质疑。有人提出,既然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看起来似乎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差不多,那么,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不是意味着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复归呢?还有人提出,既然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有了相当大的发展,那么,当年对它们进行改造是不是有必要?还有人提出,原定15年计划或更长的时间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结果在实践中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没有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步骤相配合,这是不是在实际上离开马克思主义而走向了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呢?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必须进行思考并加以回答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1)这关系到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和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2)这关系到能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3)这关系到能不能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①
  3.对社会主义改造必然性提出的看法②
  (1)改造是为了实现共产党人消灭私有制的理想和追求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私有制是产生剥削、压迫的基础,是导致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贫困的根源,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制度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共产党人的最终理想。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把共产党的理想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消灭私有制”③。中国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上述理想在中国的实践。因此,在共产党领导千千万万无产者经过浴血奋战夺得政权之后,为了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就必然要对旧的经济秩序和财富占有形式进行重组,从而不可避免地要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在1955年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专门讨论。农业合作化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关系问题时指出:我们“就是要使帝国主义绝种,封建主义绝种,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在这方面,良心少一点好”。“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在地球上绝种,变成历史的东西。”
  (2)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制度来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之后,希望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来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改变社会财富不平等的分配状态,让每个劳动者都能获得社会公平,以此调动广大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然而,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个体经济成为农村主要的经济成分。这种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和兴办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曾经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
展开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