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体动静脉内瘘篇
第一节 自体动静脉内瘘促成熟治疗策略
一、远端桡动脉入路经皮置鞘——处置AVF成熟不良
◆病例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65岁,因“内瘘透析流量不佳半个月”入院。患者3个月前诊断为“尿毒症”,建立左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stula,AVF),半个月前开始内瘘穿刺透析,透析流量勉强达到180ml/min。查体:透析动脉穿刺点位于瘘口近端2cm处,瘘口震颤较弱,以搏动为主,瘘口近端静脉局部震颤增强,瘘口远、近端桡动脉均可触及明显搏动,前臂加压后瘘管触诊仍充盈不显著。
【超声检查】
1.左前臂端侧吻合AVF,瘘口形态规则,远、近端桡动脉形态尚可。
2.近瘘口静脉狭窄(狭窄1),瘘口近端约5cm处静脉狭窄(狭窄2),后者考虑与局部血管分叉有关。
3.肱动脉测量血流量394ml/min(图1-1-1,图1-1-2)。
图1-1-1 术前AVF超声影像
【术前分析】
该患者AVF功能发育不良主要与瘘口近端静脉狭窄有关,尤其是血管分叉部位存在严重狭窄,而瘘口和流入道供血动脉相对正常,因此,解除瘘口近端狭窄1、狭窄2的束缚即可。由于瘘管整体未动脉化,充盈不良,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不适合选择静脉入路,拟选择远端桡动脉入路。
【手术过程】
1.超声引导,远端桡动脉经皮穿刺置鞘,由于不需要处理近端动脉,鞘管前端可以放置在近端静脉内,以方便球囊推送(图1-1-3)。
图1-1-2 术前超声测量肱动脉血流量
图1-1-3 远端桡动脉置入5F鞘管
2.操控导丝通过狭窄病变(视频1-1,可见血管分叉部位的严重狭窄)。
3.选择6mm×60mm高压球囊,从下游向上游,以逆血流的方向先后扩张两处狭窄(图1-1-4)。
两处狭窄打开后,瘘口及瘘体即可触及明显震颤,搏动感消失,再视频1-1次测肱动脉流量达903ml/min(图1-1-5,图1-1-6)。
图1-1-4 球囊先后扩张两处狭窄时的超声影像,红色箭头部位为球囊扩张狭窄时的腰线
图1-1-5 术后AVF 超声影像
图1-1-6 术后超声测量肱动脉血流量
◆ 病例2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45 岁,因“AVF新建3个月无法穿刺透析”入院。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20余年,进展至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治疗。查体:内瘘整体充盈不明显,瘘口区域震颤、搏动均较弱,其近端4cm处静脉可触及细微震颤。
【超声检查】
1.左前臂端侧吻合AVF,瘘口区域严重狭窄,瘘口近端4cm处静脉分叉部位狭窄(狭窄2)。
桡动脉管壁全段钙化,瘘口远端桡动脉血流极弱,近乎闭塞。
3.肱动脉测血流量274ml/min(图1-1-7,图1-1-8)。
图1-1-7 术前AVF超声影像
图1-1-8 术前超声测量肱动脉血流量
【术前分析】
该患者AVF功能不良不仅与瘘口近端静脉狭窄有关,更与瘘口区域狭窄有关(瘘口内径太小;瘘口近心角,俗称“足跟”部位亦狭窄)。内瘘PTA促成熟治疗仍是首选远端桡动脉入路*适合(远端桡动脉纤细,必要时可以切开置鞘)。
【手术过程】
1.远端桡动脉入路,经皮置鞘,鞘管放置在远端桡动脉内(图1-1-9)。
图1-1-9 远端桡动脉置入5F鞘管
2.首先,调整导丝至静脉方向,先后通过瘘口狭窄和狭窄2,放置于流出道下游(视频1-2)。
3.选择5mm×60mm高压球囊,以逆血流顺序先后扩张两处狭窄(图1-1-10,视频1-3)。
4.调整导丝至近端动脉,扩张近心角狭窄,所有狭窄都打开后,内瘘恢复通畅,肱动脉测血流量821ml/min(图1-1-11,图1-1-12)。
图1-1-10 球囊先后扩张两处狭窄时的超声影像,红色箭头部位为球囊扩张狭窄时的腰线
图1-1-11 术后AVF 超声影像
图1-1-12 术后超声测量肱动脉血流量
【讨论与经验分享】
一般来说,AVF建立3个月后,如果仍然无法穿刺透析,则考虑存在成熟不良,需要PTA促成熟干预治疗。导致AVF成熟不良的原因:①吻合口区域狭窄,这是*常见的原因,包括近瘘口静脉狭窄,瘘口狭窄,以及近瘘口动脉狭窄;②瘘口近端静脉狭窄,多与血管分叉部位瓣膜有关,如本篇的两个案例;③供血动脉功能不良,多与患者基础疾病有关;④静脉距皮太深,无法穿刺透析。*后两条因素在内瘘构建前,通过详细查体和超声检查可以有效规避,除非是有规划、有目的性的建瘘及术后促成熟序贯治疗;第一条则多与内瘘构建的手术因素有关,瘘口可以不用做太大,但局部的血流一定要顺畅。此外,对于AVF成熟不良,只要内瘘是通畅的,主干流出道存在,都可以通过PTA干预的方式解除狭窄束缚,恢复足够的血流,使静脉得以继续完成动脉化改变。
AVF促成熟治疗选择入路(参考本章“策略导图”)的方式如下:首先,如果内瘘穿刺点已经呈膨大扩张状态,则非常适合穿刺置鞘,但是未动脉化扩张的静脉应避免置鞘;其次,远端桡动脉入路是非常适合的,置鞘对内瘘回流完全没有影响(远端肢体存在缺血倾向则另当别论);然后,肱动脉入路(肘部肱动脉切开置鞘)也是可选择的方案,尤其适合以桡动脉为主要病变的患者;*后,还可以选择上臂深静脉入路,如贵要静脉,但是置鞘部位距离瘘口较远,操控导丝及推送球囊过瘘口可能会存在困难,有时需要一些特殊技巧辅助导丝和球囊通过。总之,只要瘘口和主干流出道回流通畅,静脉距皮深浅合适,存在可穿刺段血管,功能不良的AVF都可以通过PTA促成熟治疗以获得穿刺条件。
二、远端桡动脉入路切开置鞘——破AVF残局
【病例介绍】
急诊收治外院女性瘘闭患者一例,50岁,左前臂AVF建立3个月,血栓闭塞2天,患者AVF术后2个月才可勉强穿刺透析,透析中流量非常小,1个月后血栓形成、堵塞。查体:左前臂两处新鲜瘢痕(是连续两次吻合瘘口,AVF才得以成形,提示患者前臂血管条件较差),透析动脉穿刺点位于前臂中段,静脉穿刺点位于肘部,瘘口无震颤及搏动,前臂完全无法触及瘘管形态(图1-1-13)。
图1-1-13 前臂内瘘查体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