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内科护理是研究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运用整体护理的程序评估、诊断内科疾病病人的健康问题,制订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减轻痛苦、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一门护理专业课程。随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的建立和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适应的整体护理观的形成,使内科临床护理工作正日新月异地发生质和量的变化。内科护理的内容将不断地更新和拓展,内科护士的角色作用和素质要求也将大大地提高。
一、内科护理的范围和内容
内科护理的知识面很广,涉及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基础护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基础知识;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紧密相关。按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要求,护理专业的内科护理包括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风湿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传染病的护理。本教材编写的基本结构是按照整体护理程序的思路,首先介绍疾病,然后按护理评估、治疗要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的顺序编写。
二、学习内科护理的目的、方法和要求
学生通过内科护理的学习,能运用内科护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护理对象提供整体护理,帮助促进护理对象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内科护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多渠道、多方法、多形式、多实践,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常见内科疾病的临床特点、护理评估的内容和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病人提供有效的健康服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尊重病人、关爱病人的职业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对同学们提出以下要求:①内科护理在护理课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一门奠基性的临床专业课,其内容对临床各科护理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既是各科临床护理的基础,又与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高度重视,扎实知识结构和框架。②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常见疾病的病因和诱因、治疗原则,按照护理程序的思维学习,同时,健康教育工作应始终贯穿于护理过程中;注意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形成全面的立体的知识结构。③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实训课,尤其是毕业临床实习;积极参加护理操作的技能培训,为走向工作岗位,从事护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④树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确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树立全心全意为护理对象服务的思想,养成关心、爱护、尊重护理对象的行为意识,表现出对病人的高度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心。⑤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稳定的心理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终身学习的习惯、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严谨求实的敬业精神和仁爱的职业道德。
三、内科护士的素质要求
护理既是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又是一项*具人性的工作,它必须是科技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和统一;它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关于仁爱的艺术。过去认为护士仅仅是医生助手的观念正悄然改变,护士不仅致力于疾病的护理,而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使护理涵盖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环境等诸方面的健康需求;护士的角色也相应地从护理的实施者,扩展为教育者、咨询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等。因此,护士是融知识技术和人文素养为一体的高素质专业工作者。
1.职业精神 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要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要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团结精神;做到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对工作认真负责,勇于战胜困难,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奋斗终生。
2.专业素质 护士应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判断力和一定的护理科研等能力,只有具备这些专业素质,才能熟练地运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解决病人身心方面的健康问题。护士在护理实践中,一切护理技术手段与治疗、一切护理效果与评价、一切护理制度与政策、一切护理改革与方法,都要以提高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人际沟通能力 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人的健康水平,能为服务对象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在内科护理工作中,护士要处理好医患关系、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与其他同事之间的关系,医务人员要互敬互助、团结合作,多与病人沟通,加强情感交流,以真心、爱心处理和协调与病人、病人家属的关系。
4.身心素质 内科护士应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举止端庄稳重、仪表文雅大方、待人热情真诚、工作精力充沛、做事有条不紊;有高度的责任感、坚定的正义感、愉快乐观的心态,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
(崔燕)
第2章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1节概述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常见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病情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甚至呼吸衰竭。近年来,由于大气污染加重、吸烟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升高,多数呈慢性病程,*终使病人致残,甚至危及生命。从2002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暴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疾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给世界各国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和防治仍然十分严峻和迫切。
一、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
(一)呼吸道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以环状软骨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调节吸入气体的温度和输送气体。鼻腔对气体有加温、加湿、净化功能;咽为呼吸道和消化道共同的通路,吞咽时会厌软骨将喉关闭,防止食物进入下呼吸道。环状软骨以下的气管和支气管为下呼吸道,气管向下逐渐分级,在隆突处(位于胸骨角)分为左右两主支气管(图2-1)。主支气管向下逐渐分为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此部分气管只有输送气体的功能,不能进行气体交换,为传导性气道。自呼吸性细支气管至肺泡囊的整个表面均可进行气体交换,为气体交换的场所。
(二)肺
肺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膈的上方,左右各一,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左肺分为2叶,右肺分为3叶。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上皮细胞包括Ⅰ型细胞、Ⅱ型细胞和巨噬细胞(图2-2)。Ⅰ型细胞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贴,两者基底膜融合成肺泡-毛细血管膜(即呼吸膜),是气体交换场所。Ⅱ型细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肺表面张力,防止肺萎缩。
气体交换的部位
(三)胸膜腔
胸膜腔是由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形成的一个密闭潜在的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呈负压,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脏、壁胸膜间的摩擦。壁层胸膜分布有感觉神经,各种原因引起的胸膜炎症都可引起胸痛,而脏层胸膜则无感觉神经分布。
(四)肺通气与肺换气
呼吸是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由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及内呼吸3个环节组成。肺通气与肺换气完成了外呼吸,常把外呼吸称为呼吸。肺通气是肺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换气是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通过呼吸膜以弥散的方式进行的气体交换(图2-3)。
(五)肺的血液
肺有双重血液供应,即肺循环和支气管循环。肺循环执行气体交换功能,具有高容量、低压、低阻等特点。肺组织和肺血管具有很大的扩张性,故肺循环具有高容量的特点,肺动脉管壁薄,肺血管分支多而短,具有低阻的特点。
体循环的支气管动、静脉与支气管伴行,营养各级支气管和肺。支气管动脉在支气管扩张症等疾病时可形成动-静脉分流,曲张的静脉破裂可以引起大咯血。
二、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
(一)呼吸系统疾病的分类
按照呼吸系统解剖结构和病理生理特点,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分为3类:气流受限性肺疾病、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性肺疾病、肺血管疾病。感染、肿瘤作为两大原因影响呼吸系统,导致各种病理变化发生,这些疾病*后都可以导致呼吸衰竭。
(二)呼吸系统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呼吸系统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粒细胞增加提示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感染;其他血清学抗体试验,如荧光抗体、对流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等,对病毒、支原体、细菌等感染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2.痰液检查 痰液检查是诊断呼吸系统疾病病因、进行疗效观察及判断预后的项目之一。反复进行痰脱落细胞检查,有助于肺癌的诊断。
3.影像学检查 包括胸部X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等。CT能进一步明确病变部位、性质及有关气管-支气管的通畅程度;MRI对纵隔疾病和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有较大帮助;支气管动脉造影对咯血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4.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纤维支气管镜能深入到亚段支气管,直接窥视黏膜有无水肿、充血、溃疡、肉芽肿、异物等,可以对黏膜进行刷检,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可做支气管肺泡灌洗,对灌洗液进行微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和生物化学等检查,有利于明确病原和进行病理诊断。
5.呼吸功能测定 呼吸功能测定可了解疾病对肺功能损害的性质及程度,对部分肺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临床*常用的是肺通气功能检查。其主要参考指标包括肺活量(VC)、残气量(RV)、肺总容量(TL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用力肺活量(FVC)等。
6.胸腔穿刺术和胸膜活检 常规胸液检查可明确是渗出性还是漏出性胸液。检查胸液的溶菌酶、腺苷脱氨酶、癌胚抗原及进行染色体分析,有助于结核性与恶性胸液的鉴别。
7.经皮穿刺肺活检术 一种经皮穿刺获取肺实质的病变标本,从而进行细胞学、组织学及微生物学检查的技术,多在胸部X射线、超声或CT定位下操作。
8.放射性核素显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对肺区域性通气/灌注情况、肺血栓栓塞症和血流缺损,以及肺部肿瘤及其骨转移的诊断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三)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临床特点
呼吸系统与外界相通,有害物质可直接侵入造成病损。引起呼吸系统*常见的病因是感染,其他致病因素有大气污染、吸烟、理化因素、变态反应、肿瘤、创伤及老龄化等因素,全身疾病也可以侵犯肺部。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在支气管和肺泡,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和胸痛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三、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
随着庞大的吸烟人群、加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大气污染、不断出现的新发和耐药病原体等问题日益凸显,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形势日益严峻。
1.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支气管扩张剂,包括β受体激动剂、胆碱能受体阻断剂、茶碱类药,此外还有抗炎制剂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止咳祛痰治疗,肺癌化疗和靶向治疗。
2.呼吸支持治疗 包括氧疗、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正压机械通气等。
3.呼吸介入治疗 借助支气管镜及相应技术进行气道异物取出或肿物切除,支气管狭窄的支架植入治疗等。
4.肺移植 终末期肺疾病病人可进行肺移植评估,符合指征并有经济条件的可考虑。
5.呼吸康复治疗 根据病情给予适宜的康复治疗,旨在改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生理和心理状态,促进病情恢复,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6.其他 戒烟是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减慢呼吸系统疾病进展的首要或根本方法。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的接种,对老年人、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病人尤其重要,可以预防流行性感冒、肺炎的发生,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加重发作。
四、呼吸学科体系建设
我国呼吸学科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该阶段以结核病防治为主要工作内容。第二阶段(20世纪70~90年代),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