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1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是由于脑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或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引起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神经功能障碍,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和颅内动脉狭窄、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等。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持续攀升,2017年达到156/10万,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缓慢下降至2017年的62/10万;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1981/10万,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424/10万。出血性脑卒中通常由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畸形破裂导致,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综合患病率3.2%~7.0%,年平均破裂风险0.95%~1.4%。脑动静脉畸形患病率(10~18)/10万,年发病率约1.3/10万,年出血率约3%。脊髓动静脉畸形年发病率(1~2.5)/100万,年出血率约10%。海绵状血管畸形占中枢神经系统所有血管病变的5.15%,患病率0.16%~0.5%,年出血率0.6%~11%。
脑卒中有多种危险因素,80%以上脑卒中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进行早期预防。主要且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肥胖、吸烟、身体活动不足、不健康饮食习惯等。积极筛查脑卒中高风险人群,并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不仅能够预防或推迟脑卒中的发生,而且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
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包括院前和院内急救、评估患者状况、完善相关检验及影像学检查以及进行静脉溶栓等。此外还可进行血管内介入再通治疗,包括血管内动脉溶栓、机械取栓、导管吸栓和支架置入等。康复锻炼也是脑卒中单元的主要治疗手段。二级预防,即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同样必不可少。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显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个月、6个月和1年内脑卒中复发率分别为10.9%、13.4%和14.7%。全国多中心CHANCE研究显示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0.3%。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死亡率149/10万,粗死亡率较1990年上升了41%。
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和颅内动脉狭窄、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等疾病需要根据病变部位完善CT/CTA、MRI/MRA、血管超声甚至全脑血管造影等检查。结合患者身体状况、经济条件选择适宜的手术治疗方式,如开刀手术、介入手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及多模态治疗等。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8天内病死率19%,而28天内幸存患者中有22%在第5年随访时再次出血,第5年随访时患者死亡率仍有16%。对于脑动静脉畸形出血后存活的患者,约25%最终没有神经功能障碍,30%有轻至中度功能障碍,45%有严重功能障碍。出血后3个月,20%的初始幸存者已经死亡,1/3的患者仍有中度残疾。在脊髓动静脉畸形患者中因非出血事件导致的脊髓功能障碍逐渐加重风险高达17%/年。
根据《2021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年我国脑梗死出院人数396.19万人,平均住院日9.9天,人均医药费9823.9元。2020年我国脑出血出院人数62.52万人,平均住院日14.2天,人均医药费20606.3元。
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病预后不同,但一般仅少数患者可痊愈,多数患者会根据病变部位出现相应功能障碍,部分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复发可能性较高,应积极明确发病原因,针对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治疗,做好二级预防,降低复发危险。
2痴呆与认知障碍疾病
痴呆是一种以获得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工作能力明显减退的综合征。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痴呆亚型。2019年,阿尔茨海默病位居导致我国人群死亡原因的第5顺位。
2020年一项大型横断面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痴呆患病率6.0%(95%CI:5.8~6.3),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3.9%(95%CI:3.8~4.1),血管性痴呆患病率1.6%(95%CI:1.5~1.7)。据此估算,我国目前约有1507万例(95%CI:1453~1562)痴呆患者,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983万例(95%CI:939~1029),血管性痴呆患者392万例(95%CI:364~422),其他痴呆患者132万例(95%CI:116~150)。2013年,一项共纳入340247名受试者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群痴呆发病率9.87/(1000人 年),其中阿尔茨海默病6.25/(1000人 年),血管性痴呆2.42/(1000人 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1》指出,我国因痴呆导致的死亡人数320715(76156~843371)例,占全球的19.8%。
对我国12个省市共46011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发现痴呆和轻度认知障碍共同的危险因素有12个,包括年龄增长、女性、家族史、低教育程度、生活在农村、丧偶/离异/独居、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其中后9个为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2015年一项全国多中心痴呆经济费用调研显示,每例患者每年的平均费用约19144.36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22523元)。预估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社会经济成本1677.4亿美元,其中直接医疗费用545.3亿美元,占总费用的32.51%,直接非医疗费用262.0亿美元(15.62%),间接费用870.1亿美元(51.87%)。其中,痴呆护理占用痴呆治疗花费的一半以上。据此推算,2020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的总成本达2487.1亿美元,2050年将高达1.89万亿美元。
目前,痴呆常用的治疗药物仍为胆碱酯酶抑制剂和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总体来说,我国痴呆患者药物治疗率不高,约80%的痴呆患者仍未接受过任何药物治疗。过去10年,我国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痴呆相关临床试验有28项,包括4项w期试验,14项m期试验,4项n/m期试验和6项n期试验。非药物干预方面,由宣武医院认知障碍团队牵头撰写并发表了我国第一个认知训练专家共识,针对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患者开展的40HZ经颅磁刺激和双盲、随机对照经颅交流电刺激研究正在进行中,该研究结果将为痴呆患者的神经调控治疗提供更多循证证据。
中国居民对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表现总体知晓率较低,早期识别不足,精神负担是人们最为担心的影响;但人群早筛意愿较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知识的普及。经健康教育干预后,痴呆相关概念、临床表现和病因知晓率均显著提高。建立多层次的健康教育模式、采取综合干预手段有助于提高痴呆的社区防治水平。
3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以运动症状如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和非运动症状如嗅觉减退、便秘、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异常和抑郁等为显著特征。全国多中心流行病学结果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群帕金森病的患病率1.63%。据此估计,目前我国帕金森病患者总数可能高达362万人。2020年我国因帕金森病导致的全人群死亡率约1.38/10万,在城市、农村居民中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帕金森病发病受多种环境及行为因素的影响,如适度饮茶可降低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吸烟、饮酒也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减低相关,但吸烟、饮酒导致的帕金森病发病风险减低不能除外因吸烟、饮酒导致死亡率增加带来的偏倚。此外,脑外伤、重大精神创伤及帕金森病阳性家族史均可增加帕金森病的患病风险。
目前我国帕金森病每年新增超过10万人,且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近50%的帕金森病患者未及时就诊,总体治疗率偏低。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及多学科治疗模式、全程管理是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其中综合治疗是指兼顾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多学科治疗模式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肉毒毒素治疗、康复运动疗法、心理干预和照料护理等;全程管理则强调帕金森病的治疗需立足当前、长期管理,力求使患者长期获益。
我国帕金森病患者的年平均直接医疗成本在患病早期、中期、晚期、终末期分别为6721.79元、27982.01元、37324.54元和42326.63元,其中主要成本为长期的药品支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帕金森病患病人数急剧上升,帕金森病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日益增加,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影响。现有临床应用中各种帕金森病相关治疗均只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无法治愈疾病,也不能预防或延缓疾病的发展。目前多项针对中国人群进行的疾病修饰治疗药物临床研究正在进行,同时国际也有多项疾病修饰治疗方法进入m期临床试验。
4癫痫
癫痫是一组由于脑部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短暂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的慢性脑部疾病。我国约有900多万例癫痫患者,其中包括600万例活动性癫痫患者,每年新增癫痫患者约40万例。癫痫与遗传因素、围生期事件、热性惊厥史、颅脑损伤、颅内感染与脑血管疾病等因素相关。
癫痫疾病本身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还容易并发焦虑、抑郁障碍、睡眠障碍、偏头痛等共患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癫痫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约1/3的患者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可以考虑外科手术、神经调控和生酮饮食治疗等。目前已有20余种抗癫痫发作药物应用于临床,而第三代抗癫痫发作药中,醋酸艾司利卡西平、布立西坦已在我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卢非酰胺、瑞替加滨等尚未进入我国。中国癫痫手术始于20世纪50~60年代,近10年癫痫手术的质量和数量均呈上升趋势。根据2016年全国癫痫中心的调研数据,全国共实施癫痫切除术9667例,较2005年的2500例有明显增加;此外,实施迷走神经刺激术888例、脑深部刺激术275例。
癫痫领域诊疗新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立体定向脑电图是侵入性癫痫术前评估手段及治疗技术,2016年我国应用该技术1534例次。近年来陆续开展的射频热凝术、激光间质热疗等新技术为癫痫患者提供了微创治疗机会,刚刚起步的反应性神经刺激的研发将为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脑磁图是一种无创性探测大脑神经电磁信号的脑功能检测技术,用于定位癫痫灶和脑科学研究,2016年我国有14个癫痫中心(3.9%)配备脑磁图设备。
自2000年开始,在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精神卫生处的支持下,“中国农村地区癫痫防治管理项目”在国内陆续开展,使癫痫患者受益的同时,也为后续农村癫痫防治管理项目纳入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支持提供了依据。《2016年全球疾病、伤害和风险因素负担研究(GBD2016)》显示对于癫痫的综合诊疗能力,中国总体医疗可及性和质量指数为80分,居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第48位。但我国各地区发展显著不平衡,东部省份明显优于西部省份。《2016—2020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16—2020年,癫痫患者年平均出院人数为201010人,疾病构成为0.25%,平均住院日为6.438天,人均医药费用为6352.198元。
2017-2018年,中国抗癫痫协会牵头开展了我国首次最大规模癫痫诊疗机构调研工作,覆盖了全国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调研显示全国各类医院共成立了358家不同级别的癫痫诊疗机构,其中3/4在东西部地区,90%以上在三级医院。从事癫痫诊疗的医师9688人。自2019年起,中国抗癫痫协会用3年时间开展了覆盖全国的癫痫中心评审工作。至2021年底,通过评审的癫痫中心共201家,其中综合癫痫中心(三级)39家,癫痫中心(二级)98家,癫痫专科门诊(一级)64家,初步形成了我国三级癫痫诊疗体系。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