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调查导论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社会现象、社会规律等的探索和研究。在此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多种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是当前普遍使用的一种社会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考察、了解、分析和研究社会现象,探讨社会现象间的相互关系,揭示社会现象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探索改造社会、建设社会的途径。社会调查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重视。
第一节 社会调查的概念、作用与内容
一、社会调查的概念
社会调查又称调查研究,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搜集量化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风笑天,2015)。
对社会调查定义的理解,可以从两个层面出发。
一是社会调查与社会研究的区别。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目前国内学术界的第一类观点将社会调查等同于社会研究,即将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等并列作为社会调查中搜集资料的几种方法,将社会调查方法等同于社会研究方法。而第二类观点则是将社会调查作为社会研究方法中的一种基本方式,社会调查中所指的资料搜集方法仅仅只有问卷法和结构式访问法。社会调查、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都是社会研究的主要方式,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并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现象、问题和领域。本书认同第二类观点。
二是社会调查具有如下突出特征。
(1)社会调查有一定目的。每一项社会调查都有特定的目的。社会调查的目的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社会事物之间的关系、规律或存在的问题,并力图正确地认识、解释社会,为更好地改造社会奠定基础。
(2)社会调查是一种系统的认识活动。社会调查从选题直至撰写研究报告的整个过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需要运用规范的抽样方法、问卷设计方法、资料搜集方法、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等,具有特定的结构和程序,因此是一种系统的而非零散的认识活动。
(3)社会调查的对象是社会现象。它可以是以人或人群共同体为主的各种社会要素,也可以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结构,以及与它们相联系的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
(4)社会调查主要采用自填式问卷与结构式访问两种方法搜集第一手资料。社会调查主要依靠对被调查者进行特定方式的询问来搜集第一手资料。自填式问卷是由被调查者自己填答问卷,结构式访问则是由调查人员依据事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采取口头询问的方式向被调查者搜集资料。
(5)社会调查既包括资料的搜集工作,又包括资料的分析工作。从被调查者处搜集第一手资料仅仅是社会调查的一部分,属于对社会现象的感性认识活动。对搜集的感性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思维加工则是完成社会调查、发现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必要环节,是对社会现象的理性认识活动。同时,资料的统计分析工作也突显了社会调查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定量的研究方式。
二、社会调查的作用
社会调查具有多方面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描述状况、解释原因和预测趋势。
1. 描述状况
描述状况是社会调查*主要、*基本的作用。了解和描述社会现象的状况,即回答这种社会现象“是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是人们深入认识这一现象的基础。例如,要深入考察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首先就必须全面、客观地了解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总体情况。可以通过科学的社会调查,较为准确地描述青少年犯罪的数量、程度,并且比较这种犯罪现象在不同区域(如城乡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差异程度。通过这种客观、全面的描述,能够较好地了解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基本现状及其特征,为进一步深入考察该问题奠定基础。又如,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描述某一段时期研究生招生中男女生比例的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性质的学校中这种比例的变化趋势;或者比较不同专业研究生招生中的男女生比例变化。这种描述能提供给人们关于某一社会现象存在和变化的具体情况的完备信息,能为我们进一步从多种因素、多种现象的相互关系中,找出原因、发现内在规律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解释原因
有许多社会调查,仅仅解释社会现象的现状还不够,还要在此基础上分析该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揭示它的本质以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这就是社会调查的第二个作用—解释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社会调查的这一作用比描述状况更为深入,被广泛地用来探讨不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探讨某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例如,青少年犯罪的例子中,可以进一步分析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同辈群体、学校、社区等对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或犯罪心理有没有影响以及其影响力的大小,从而揭示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找出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因素,从而达到在更深入的层次上认识和理解青少年犯罪现象的目的。又如,通过描述发现,研究生招生中,女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同时不同专业中,这种男女生比例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又各不相同,因此会激发研究者提出和探索“为什么研究生招生中女生比例越来越大”的问题。而解释女生比例越来越大,或者不同专业中男女生比例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的现象,都属于社会调查的解释功能。随着社会统计分析方法的进一步完善,社会调查在探究现象间关系方面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强大。
3. 预测趋势
除了了解社会现象的现状和解释社会现象的形成原因,社会调查还可以对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做出一定的预测。这种预测是建立在正确描述和合理解释基础之上的。仍以上述的青少年犯罪调查为例,研究者对青少年犯罪现象的现状、特征、原因等有了比较清楚明确的认识后,可能就会依据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或条件发展变化的趋势,对未来社会中的青少年犯罪现象做出一定的预测。假设已有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流动情况、家庭稳定性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那么就可以做出这样的预测:在当前的一段时期内,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不稳定性增强、社会流动的日益频繁,青少年犯罪的数量还会上升。另外,如人们通过人口调查进行人口数量、升学、就业预测;通过市场调查进行市场预测都是在社会调查的描述状况的基础上,发挥社会调查的预测作用。但是,通过社会调查进行预测,势必受到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它是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领域的预测那样精确的。
三、社会调查的主要内容
社会现象的丰富性和社会行为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调查内容的多样化。概括来说,社会调查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某一人群的社会背景,即有关人们各种社会特征的资料。这种资料既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等;也包括人们生活环境方面的内容,如家庭构成、居住形式、社区特点等。这类内容客观性很强,在调查研究中搜集这方面的资料一般比较容易。尤其是人口统计学特征,几乎所有的社会调查都要包括这方面的内容。
(2)某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活动,即有关人们“做了什么”以及他们“怎样做”等方面的资料。例如,大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青年人网上购物的花费、老年人选择的养老方式等。这类题材也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它通常构成大部分社会调查的主体内容。
(3)某一人群的意见和态度,即有关人们“想些什么”“如何想的”或“有什么看法”“是什么态度”等方面的资料。例如,人们怎么看待青少年犯罪现象、人们对延迟退休政策有什么意见、人们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否满意等。这类题材属于观念性、主观性的,它是构成各种民意测验、舆论调查、社会心理调查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调查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微课堂
社会调查的指导思想
科学的社会调查,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是社会调查的根本指导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事求是、群众观点和唯物史观,对社会调查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调查必须坚持的首要的*基本的原则。在社会调查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克服形形色色的主观主义,努力做到:不“唯上”,即不能为了迎合上级领导或某些权威人士的意图,去任意剪裁或歪曲客观事实;不“唯书”,即不能为书本上已有结论或过时的条条框框所禁锢,而不尊重现实;不“唯众”,即不能“随大流”,不能为多数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看法所左右;不“唯己”,即不能以自己的看法为转移,害怕否定自己不符合实际的观点;不“唯洋”,即不能盲目以外国人的是非为是非,以外国人的好恶为好恶。总之,只有坚决排除一切主客观因素干扰,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坚持群众观点,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社会调查的*终目的和根本指导思想。在社会调查中,贯彻为人民服务宗旨,首先要坚持一个“敢”字,即抛开一切私心杂念,敢于反映现实,敢于揭露矛盾,敢于做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言人。其次要突出一个“真”字,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向群众讲真话、交真心、寻真相、求真知。此外,还要有一套优良的调研作风:一是深入的作风,一定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产和工作的第一线。二是谦虚的作风,要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所说的“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身入’更要‘心至’”。三是艰苦的作风,要与群众同甘苦,不怕困难,不怕劳累,不怕受冷遇、坐冷板凳。四是勤奋的作风,要脚勤、眼勤、口勤、手勤、脑勤,要勤于调查,勤于记载,勤于思考,勤于研究。
在社会调查的方案设计和思维加工过程中,还必须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唯物史观的内涵丰富,其中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社会阶级阶层相互关系的原理、领袖人物与人民群众相互关系的原理、科学技术与社会变革相互关系的原理、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原理、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的原理等,对于调查方案设计和思维加工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调查史实证明:调查方案的设计不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就不可能设计出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案;思维加工违背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就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社会调查结论。因此,学习和运用唯物史观,自觉把唯物史观作为理论指导,是科学社会调查不可或缺的根本条件。
资料节选自:江立华,水延凯,2018. 社会调查教程. 7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3-14.
第二节 社会调查的分类
按照不同标准,社会调查可以进行多种分类。在设计社会调查方案时,必须明确社会调查的类型。只有明确了具体类型,才能选择出*佳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
一、按研究性质分类
按照研究性质,社会调查可以分为研究性调查和应用性调查。
1. 研究性调查
研究性调查是以探讨发现某类社会现象所具有的本质和规律为主要关注点的社会调查。这类调查主要在于探索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理解社会现象所具有的内在规律,增强人们对社会事物的认识。例如,“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合”是一个目前关注度非常高的热点问题,通过研究性调查可以阐释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合的不同层面的融合现状与特点,发现影响这一群体社会融合的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揭示不同层面社会融合的递进关系等。
2. 应用性调查
应用性调查主要指那些侧重了解、描述和探索某种社会现实问题或者针对某类具体社会现象的调查。它是通过社会调查来了解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并运用社会理论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说明和解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政策性建议。从这个意义上说,应用性调查往往是和社会诊断、政策研究相联系的。仍以“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合”为例,如何更好地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合就是典型的应用性调查。对此,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开展研究,如加强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服务、构建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交往平台、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