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研究
0.00     定价 ¥ 16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24816
  • 作      者:
    余欣荣,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7-01
收藏
荐购
精彩书摘
导论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和实践。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保证和首要前提,乡村产业实现了绿色发展,就为农民摆脱贫困、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推进农业产业绿色发展,解决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及问题必须依靠制度与政策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是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要组分,是提升农民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节约利用的一项极为迫切的战略任务。
  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国家层面的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制度和政策体系,多部门管理难以保障生态补偿政策的可持续性;尚缺乏科学统一的农业生态补偿标准评估方法,农业绿色生产行为外部性问题未能内部化解决,导致生态补偿政策激励效应减弱。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服务于国家深化农业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的重大决策,破解绿色发展背景下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落地难题,打通精准评估到精准施策的生态价值高效转化路径,全面激活农业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本书从理论内涵、方法原理、政策实践3个层面系统地开展了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我们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原理解析→方法构建→机制优化”研究主线,将“产业链-价值链-政策链”有机结合,构建遵循市场逻辑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框架;基于外部效应和生产者效用原理,提出外部效应“双边界”补偿标准定价思路,融合多学科方法评估生态产品供给补偿标准;建立以外部性内部化为导向的生态补偿创新机制,探索回答农业绿色生产行为“为什么补”、“补什么”及“怎么补”等关键问题。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
  第一,重新界定农业生态补偿的理论内涵与补偿内容。
  一是农业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由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两大部分组成,其中: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又以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生态资本理论为核心,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则以绿色发展理念、民生福祉理论及信息化理论为基础。二是科学解析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的内涵:农业生态补偿是在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中产生外溢效益(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及环境规制政策,补偿核心内容包含对农业资源资产保护补偿和对农业绿色生产行为补偿两大部分。三是重建绿色生产技术产生的外溢效益与外溢成本价值,根据技术作用于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将补偿内容划分为4种类型:①资源开发建设补偿,针对环境正外部性减少和私人利益损失进行补偿;②资源保护利用补偿,针对生态资本保值和增值行为进行合理回报;③环境污染治理补偿,针对降低环境负外部性的成本投入及损失给予报酬;④环境质量提升补偿,针对提升环境正外部性的投入及收益损失给予补偿。
  第二,创设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标准定价方法。
  一是探明上述4种补偿类型的补偿标准核算依据,其中:资源开发建设补偿应以资源生产或维护的重置成本、资源资产预期收益及发展机会成本为依据;资源保护利用补偿应以资源保护者直接投入、发展机会成本及资源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环境污染治理与环境质量提升都属于绿色技术应用补偿,其补偿定价主要考虑额外生产成本、环境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及技术外溢效益价值等指标因素。
  二是创设基于外部效应量化的“双边界”补偿标准定价原理:①从理论研究的纵向边界界定补偿标准的理论上、下限值,以农业资源保护及绿色生产行为产生的生态外溢效益作为补偿标准的理论上限值,以资源环境保护过程中产生的外溢成本作为补偿标准的理论下限值,其差值为农业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价值;②从实践应用的横向边界界定补偿标准参考阈值和定价依据,以农业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受偿意愿和支付意愿价值区间作为参考阈值,根据补偿对象属性确定适宜的评估尺度,以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的比值作为修正参数;以中央及地方政府实际财政支付能力作为基本遵循和制定补偿标准的重要依据。
  三是构建农业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体系,将“生态价值-环境成本-经济效用”三者评估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意愿价值评估法、成本收益法、机会成本法及能值分析等方法,完善测算方法并规范技术流程,促进农业生态补偿领域研究方法的交叉与融合。研究以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技术为例,在华北平原粮食主产区开展微观主体绿色技术采纳行为意愿实证研究,制定与耕地保护成效相挂钩的差别化生态补偿标准,定量回答“补多少”的问题。
  第三,探明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政策实践进路。一是系统总结、梳理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生态补偿的成功经验,包括:①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将生态补偿渗透在各行业的单行法里;②建立环境税收制度,国家绿色税收专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③实施生态补偿保证金制度,确定基于机会成本法的标准定价方法;④发挥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互补作用,依靠双重调控提升生态补偿的重要作用。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生态补偿政策集中体现了受偿主体清晰、补偿方式多样、补偿标准精确、法律制度完善、长效稳定与动态调控相结合的特征。
  二是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视角探明政策方向与实施效果。①东北地区针对黑土地退化的严峻问题,实施黑土地保护纲要与计划,以及一系列耕地质量提升与保育补偿政策;②华北地区为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方案,推广实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扶持绿色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和节水农业工程建设;③西部地区为缓解水土流失、生态退化问题,制定国家中长期环境治理规划,通过长期稳定实施水土保持国家补贴政策及退耕还林补贴政策,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④南方地区为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和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等,在南方重点地区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
  三是从现代农业升级转型视角归纳政策演进历程与特征。①推进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从经营主体、科技支撑、园区建设、废弃物利用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五方面制定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化政策体系;②扶持休闲农业新业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宏观部署,从土地政策、资金补贴、基础配套、技术支持、人才培养及社会保障等六方面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框架;③保护和发展生态脆弱区农业,以绿色发展理念整合生态脆弱区林草产业和沙产业模式,建立健全项目管理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测预警体系、治沙执法体系等五大制度体系。
  第四,构建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政策制度框架。
  一是整合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政策构成要素,设计政策体系的纵向框架。从战略目标、流程优化、数据衔接、效能实现、管理规范、组织调整等方面重新组合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关键要素,提出以判别机制、评价机制、运行机制、投资机制和保障机制为架构的补偿政策体系。判别机制是理论根基和首要任务,评价机制是内核支撑和重要组分,运行机制是核心中枢和功能实现,投资机制是外力驱动和资金来源,保障机制是条件支撑和要素保障。
  二是提出绿色农业产业外部性内部化的关键举措,筹划“双碳”目标重点任务。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因此,要从科学认识上解决农业多功能性价值实现问题以及外溢效益内部化问题,制定农业生态补偿创新举措:①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为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②探索市场机制补偿的可行方法,改进单一化的现金直补方式;③建立多学科融合的补偿标准核算方法,提高补偿政策的精准性;④界定各级政府的生态补偿事权,制定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服务于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需求,加快建立适应农业“双碳”目标的长效双向激励机制,引导农业经济主体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保障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稳步高效推进。
  全书内容结构如下:第一章至第三章为深化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研究,科学解析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的内涵与内容,总结并提炼农业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分析并评述农业生态补偿的常用评估方法类型。第四章至第六章聚焦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证研究,从外部效应和生产者效用视角确定农业生态补偿标准定价依据,从国际、区域和模式比较3个层面厘清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实践演替规律,运用调查和模型方法定量分析秸秆还田技术补偿意愿影响因素并确定补偿标准。第七章和第八章完善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政策制度,构建新时期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的制度框架,提出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政策创新与展望。
  本研究成果是著者多年来研究成果的精髓和升华,希望为完善现阶段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研究、方法原理、顶层设计提供创新思路和导向,为指导我国不同地区农业产业领域的生态补偿政策实践发挥指导和促进作用。
  第一章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的内涵与意义
  第一节农业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与支撑体系
  一、农业绿色发展的科学认识
  2015年10月26~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2015)。全会首次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指导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及行动指南。
  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体现在:一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绿色发展理念是以我国发展实践为基础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成果,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丰富和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的。
  农业绿色发展是绿色发展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绿色发展实现良好开局。根据《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0》,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总体水平显著提高,2012~2019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3.46提升至77.14,提高了5.01%,年均提高约0.70%。其中,资源节约保育、生态环境安全、绿色产品供给和生活富裕美好4个维度的指数均呈现正向增长(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2020)。巩固农业绿色发展良好势头,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认识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1.农业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是农业技术的深刻变革,是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必然选择。科学认识农业绿色发展内涵,用科学眼光分析农业绿色发展,深刻解析农业绿色发展的本质属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从历史实践看,农业绿色发展是我国优秀农耕文化的宝贵结晶。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的发展历史中,形成无数优秀的农耕文化。中国先民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与物候、自然、土地、水利等农耕生产知识相结合,摸索掌握自然与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形成古代朴素的绿色发展思想。从现实举措看,农业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国家层面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即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东北地区秸秆处理、农膜回收和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等;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创建两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标志着我们党对农业绿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从科技进步看,农业绿色发展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发展的时代产物。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
展开
目录
目录
导论 1
第一章 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的内涵与意义 5
第一节 农业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与支撑体系 5
一、农业绿色发展的科学认识 5
二、农业的多功能性特征 7
三、农业发展的约束性问题 8
四、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撑体系 10
第二节 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的内涵与内容 17
一、生态补偿的概念与内涵 17
二、农业生态补偿与农业补贴政策 18
三、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的内涵 18
四、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的内容 19
第三节 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的战略意义 20
一、农业环境领域科技制度创新的重大需求 20
二、农业绿色技术外部性内部化的有效途径 22
三、全面激活绿色发展内生动力的政策手段 23
主要参考文献 24
第二章 农业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研究 27
第一节 经济学基本理论 27
一、外部性理论 27
二、公共产品理论 28
三、生态资本理论 29
四、农业生态学理论 30
五、生态经济学理论 31
六、环境经济学理论 32  
七、可持续发展理论 33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理念 34
一、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34
二、绿色发展理念 35
三、民生福祉理论 36
四、信息化理论 37
主要参考文献 39
第三章 农业生态补偿的评估方法研究综述 42
第一节 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概述 42
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42
二、意愿价值评估方法 44
三、机会成本法 45
四、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46
第二节 农业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 48
一、农业自然资源资产特征与价值构成 48
二、农业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原则与方法 49
三、农业土地资源价值评估方法 51
四、水资源价值评估方法 59
五、森林资源价值评估方法 65
第三节 农业绿色生产技术价值评估 67
一、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外部性特征分析 67
二、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应用价值评估研究综述 73
三、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外部成本评估流程与方法 74
主要参考文献 76
第四章 农业生态补偿标准定价机制研究 82
第一节 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的原理 82
一、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的原理概述 82
二、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的思路 83
第二节 农业生态补偿标准定价研究 87
一、耕地资源保护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87  
二、农业绿色生产技术补偿标准研究 88
三、农业生态补偿标准定价研究进展 89
第三节 农业生态补偿标准定价机制 90
一、农业生态补偿标准定价原理 90
二、农业生态补偿标准核算依据 92
三、农业生态补偿标准定价准则 94
主要参考文献 96
第五章 国内外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实践 100
第一节 国外农业生态补偿的成功经验 100
一、国外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模式 100
二、国外农业生态补偿典型案例 105
第二节 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政策体系研究 109
一、我国生态补偿政策实践与类型 109
二、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框架  112
三、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制度存在的问题 113
第三节 区域环境问题与补偿政策实践 114
一、东北地区耕地资源保护政策  114
二、华北地区水资源节 约利用与补偿政策 120
三、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政策 125
四、南方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及防治对策 130
第四节 农业绿色生产技术范式与政策体系 140
一、循环农业产业模式与支持政策 140
二、休闲农业产业模式与支持政策 146
三、沙漠化治理技术模式与政策 150
主要参考文献 154
第六章 秸秆还田技术补偿意愿价值评估实证研究 161
第一节 秸秆还田技术应用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161
一、秸秆还田技术的外部性特征 162
二、秸秆还田技术价值评估综述 163
第二节 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补偿意愿案例分析 168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68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70
三、总体描述性统计分析 172
四、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181
五、支付意愿的拟合值估计 183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85
主要参考文献 187
第七章 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制度框架 192
第一节 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的政策边界 192
一、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的标的物 192
二、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的内容 194
第二节 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的制度框架 195
一、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 195
二、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政策制度框架 196
主要参考文献 200
第八章 农业绿色发展补偿政策创新的展望 202
第一节 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与制度安排 202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选择 202
二、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推广的制度安排 205
第二节 “双碳”目标与农业产业绿色发展 205
一、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科学内涵 206
二、碳达峰与碳中和的中国行动 208
三、全球农业领域碳排放特征 209
四、农业碳减排的技术途径 211
第三节 农业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政策体系 214
一、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点任务 214
二、农业碳达峰和碳中和面临的挑战 216
三、农业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建议 218
主要参考文献 21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