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青龙桥 传承百年京张情
——青龙桥站站长杨存信的故事
北京北站 孙志远
青龙桥站位于八达岭长城脚下,建于1908年,地处北京市延庆区,隶属北京北站管辖。当时由于地势原因,京张铁路在此以折返式铁路爬坡,中国铁路先驱詹天佑先生自主设计并运用“折返线”原理建造了“人”字形线路。青龙桥站是上行线折返点,相应的下行线折返点为青龙桥西站。著名的“人”字形折返线也成为中国铁路史上广为传颂的丰碑。百年青龙桥,可谓中国铁路在历史领域的原点。山坳里、长城间,青龙桥站有着完好的青灰色的古朴外墙,古老的油灯座、百叶窗和报车器,中西合璧风格的候车室,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历史的原汁原味。目前,每天有8趟S2线和谐号动车组在青龙桥站停靠折返,这让历史与现实有了一种奇妙的交融。青龙桥站不仅是一个车站,也有着一段鲜活的历史,演绎着百年京张铁路动人的故事。
2021年11月6日,初冬的北京迎来第一场雪。伴随着8级阵风,持续降雪20小时,延庆区最低温度达到零下12摄氏度。长城脚下白雪皑皑,两条铁轨在雪中清晰可见。那一晚,杨存信和车站职工冒着风雪,打着手电筒,拿着铁铲清扫铁轨上的积雪,忙到了深夜……第二天,清晨5点49分,首趟S2线和谐号动车组抵达青龙桥站。在站台上,杨存信和往常一样,目视着这趟列车安全驶入,调换方向后,又从“人”字的另一边线路驶离车站。杨存信和同事一直忙到下午1点多,才将没过膝盖的积雪清除干净,都忘了吃午饭。当天有8趟动车组列车在青龙桥站折返作业,直到晚上八九点钟送走最后一趟列车,杨存信才稍微歇了会儿。已经接近60岁的他,这才感觉到自己肩膀的酸痛。他就是青龙桥站站长,也被人们称为京张铁路精神的传承者、百年老站的守护人。
在这个大山深处的四等站,杨存信做过扳道员、助理值班员、车站值班员、生产站长,1992年开始担任站长至今。几十年来,他子承父业,把“扎根青龙桥、奉献京张线”作为人生的坚守和诺言,耐得住长久的寂寞,独自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夜晚,守护着一趟又一趟列车的安全运行,始终做到爱岗敬业、不怕苦、不怕累,早已把青龙桥站当成自己的家。
1951年,杨存信的父亲杨宝华由北京列车段调到青龙桥站任站务工,把家安在距离车站不到30米的一排小平房里,从事过扳道员和值班员工作,一干就是31年。1962年7月,杨存信在青龙桥出生。他在车站里听着火车的鸣笛声一天天长大,成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铁路子弟。当时,车站用的还是臂板信号机,晚上把煤油灯挂到信号机上,早上摘下来。没煤油了,就要步行好几十里路到延庆县城去买。小时候,杨存信给父亲送饭时总是纳闷:“他怎么这么忙?”尽管家就在车站旁边,但父亲根本没空回家吃饭。作为通往西北的干线铁路,当年青龙桥站每天要过32对列车,站里职工上厕所都得掐着点一溜小跑。
1982年,杨存信的父亲退休。那年20岁的他,接班来到车站。上班不久,手扳道岔改成了电动道岔,室内的设备更是由以前的手动操控改为电动操控。杨存信眼瞧着铁路上跑的蒸汽机车变成内燃机车,又变成电力机车,如今更是跑上了和谐号动车组。每当列车驶进青龙桥站,站台上的杨存信都要和机车乘务员打个招呼。每当列车缓慢地驶出车站,杨存信都会目视着车头前进的方向,像是在对远行的列车默默告别。深山里的百年老站,一趟趟列车来来往往,奔向远方,可杨存信从未离开,在这里一干就是40年。记得有一次记者采访,他深有感触地说:“我出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工作在这里,青龙桥站是我一生都离不开的地方。”
2008年,北京第一条市郊铁路S2线正式开通运营。随之,长途客运列车经由京张铁路关沟段运行的历史结束。尽管青龙桥站早已停止办理客运业务,但每天依旧有8趟S2线和谐号动车组列车技术性停车4分多钟。每天早上6点多,杨存信就要开始准备接车、开交班会、安排一天安全工作重点。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抽空还要走40分钟的土路,到他分管的青龙桥西站巡视检查工作。几年来,在杨存信的带领下,青龙桥站19名职工团结一心,尽职尽责,没有人提出过调离车站的要求。该站连续多年被评为北京局集团公司先进班组和全路优质中间站。杨存信常对职工说:“我们每天所做的工作,都是在詹天佑先生的注视下进行的。”看到车站广场上的詹天佑铜像,职工们就觉得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尤其是每年冬天,杨存信最担心下雪。一下大雪,高速公路就会封闭,那时S2线和谐号动车组趟趟满员。列车在经过青龙桥站时,道岔需要趁着列车停车的4分钟时间转换方向。为了防止道岔被冻住,大家都以雪为令,本该下班的职工没有一个回家,接班的职工也早早来到车站,全员投入扫雪工作中。杨存信和同事们始终拿着铁锹守在道岔旁,雪大了就要不停地铲雪除冰,以确保京张铁路的畅通和行车安全。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