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信息特点:认识、现象、整体、时间
中医药信息具有其本身的特点,这是由中医药学科体系的特征所决定的,尤其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思维等特征;中医药信息的特点主要包括其是认识论信息、现象信息、整体信息和时间信息等,只有充分认识中医药信息的特点,遵循其特点,才能处理好中医药信息。
第一节 认识论
一、本体论信息和认识论信息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它来源于事物,又并非事物本身,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存在。信息由事物的运动而产生,也可以脱离产生它的事物,转录到别的载体。其中运动状态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两重规律,运动方式则泛指内部和外部的一切联系。
事物所呈现(所表述)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是本体论信息(钟义信 2013)。本体论信息是在没有任何约束条件之下产生的,不包含任何主体和主观因素。
主体所表述的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是认识论信息,包括运动状态及其变化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它与本体论信息有着本质上的联系,都关心“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但本体论信息由“事物”本身表述,认识论信息由“主体”表述,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是对本体论信息的主观反映。没有主体也就没有认识论信息。
一定程度上来说,本体论信息决定了认识论信息的存在。人类认识事物,包括实在客体和现象客体,必须从客体获取由客体所呈现出的本体论信息,这种信息由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亦即感知信息。认识论信息就是主体感知本体论信息的过程。
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人类无法感知到绝对的全部的本体论信息,本体论信息和认识论信息之间的差异,是人的认知和客体真实之间的距离。
因为被感知的客体是同一个,围绕其产生的认识论信息都会包含客体的部分真实,因此认识论信息又总会存在趋同性。
多个主体对感知信息经过自身的处理、加工,形成独立的判断,做出个体的决策,再反馈于外部世界,是主体向外部世界(包括其他主体)输出信息,即再生信息(苗东升2010)。其他主体(包括输出信息的主体)对再生信息的获取过程,又形成了新的认识论信息。因此,本体论信息在确定的时空范围内是唯一的,基于此产生的认识论信息则是多样的,且是可以叠加的。
中医药信息是中医药系统及其子系统存在及变化的状态,而我们所获得的信息仅仅是人类对中医药系统进行观察得到的信息(崔蒙2016)。不同的观察者、观察手段、观察时间都会影响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基于此考量,中医药信息的获取需要尽可能地全面,尽可能贴近本体论信息。
(一)观察者效应
被观察的对象会因为观察行为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几乎没有不影响观察事物的观察方法,只是程度高低有所不同。
说到底,观察这种行为,也就是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认识过程。把观察者作为主体,被观察对象作为客体,观察者想要获得的,是被观察者的本体论信息,但他通过观察而得到的,只能是关于客体的认识论信息。
比如医生和患者,医生观察患者,从而对患者的状态(包括身体和精神等状况)作出评判,在这一过程中,医生会通过看、听、嗅、触摸,或者通过仪器来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其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会对观察结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中医诊断学讲求“以常衡变”,在认识人体正常状态的基础上,才能及时辨别发现异常状态。这种“常”包括前一个时空患者的状态,即辨别发现状态改变是和前一个时空的状态进行比较。对于观察者来说,如果知识储备中没有人体的正常状态,那么异常的症状体征就很容易被忽略过去(类似地,对于观察者来说,如果知识储备中没有被观察者前一个时空的状态,那么目前的状态就无法确定被观察者是否处于新的稳态)。以诊脉为例,成人“平脉”的评定标准是一息四至或五至,但在三岁以下的小儿,一息七至才是平脉。只有在掌握这些知识后,才能够在诊脉时判断出一息七至是正常脉象还是异常脉象。
对没有掌握人体正常状态的观察者来说,很难发现被观察者身体的异常状况(类似的没有掌握被观察者前一时空的状态,就很难确定其是处于哪一种稳态)。在分科越来越细致的今天,医生在某个方向上越深入,在广度上就越难兼顾,这样的情况也日渐增多。因而不同医生,在观察同一个患者时,会因为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诊断。但认识论信息的描述对象毕竟是同一个客体,结果虽然各异,在概率上,仍会大致趋向于本体论信息。
实际上,即使掌握了相同的知识也无法保证观测结果的一致性,虽然在诊脉时要求“平息”,每个人的呼吸频率终究无法完全一致,在24小时制成为普遍计时法后,成年人“平脉”标准被表述为“72~80次/分”。这是典型的采用仪器替代观察者的精细观察方法,但依然没有办法保证这就是“平脉”,尤其无法给出这就是“平脉”所具有的意义。
不同观察者面对同一个观察对象,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同、对象受到的干扰不同,可能会得到不同的信息,做出不同判断。一旦发现了这一现象,人类开始运用器械来消除观察者的偏差。从肉眼观察到X线透视,进展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科技一直在进步,对人体的观察也越来越细致。但无论使用了多么精准的仪器,都是由人来操控、读取、辨析的,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得到的信息是仪器叠加了观察者的观察以及其自身的认知。使用仪器的观察者,因其经验和知识结构会对采集的信息进行不同解读,甚至因为专业细化,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更多观察者。如内镜室的观察诊断和取样,受内镜操作医生的认知影响,换一名医生来操作,可能会因为取样部位的改变导致取样的化验结果不同。这些由内镜医生获得的感知信息送到了主治医生手里,形成了一个感知—输出过程,这些结果又直接影响到主治医生的信息获取,主治医生对内镜报告的解读,又叠加了一重新的感知认识。这样一来获得的认识论信息叠加起来,离被观察者的本体论信息仍然存在距离。
患者作为距离自身信息*近的第一位观察者,甚至也并不能完全准确获得自己身体状况的信息。这时,患者成为一个主体,对于自身本体论信息存在一个感知——输出的过程。他所感知到的并非自己作为客体的全部信息,总有一些原因导致自体反馈出错误的信息,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先入为主的判断、感知偏差、被忽略的症状,都会影响到自身本体论信息的获取,比如心脏的问题却感知为肩部放射痛,看到某种疾病的症状描述后总怀疑自己患有该疾病 即患者无法完全正确地感知获取自己的本体论信息。而患者在表述自我感知的过程中,又会因为自身差异,比如文化程度、表达能力、方言口语等等致使信息进一步偏移,*终导致医生获得的信息不准确不完整。
如果具备相应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患者对于自身症状的感知和认识就会更接近自身的本体论信息。日常生活中,医生总能更快察觉出身体的不适,就诊时的描述也更为准确。长期慢性疾病患者可以更早发现身体的警讯,过敏患者会在喉咙发痒的时候就准备好喷雾剂。有句俗语叫“久病成医”,即指有经验的病人,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自身的异常状况。
因为观察者的干扰,导致了观察结果不同。而在临床中,因为问诊的存在,导致感知—反馈的过程不断叠加,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作为被观察者,还会受到另一种干扰。
被观察者一定会被观察者影响到,在做出选择时或者判断时,也容易因观察者不同而影响结果。在医生问诊时,患者也在应答医生,他们可能会因为某些顾虑,或某些习惯偏好,隐藏自身信息或误导观察者。比如因为对医生的水平和经验不信任而拒绝正面回答问题,因为抵触心理而拒绝暴露患处或拒绝回答某方面问题。又如“白大衣高血压”,患者在看到医生后因精神紧张而出现了血压升高,就是典型的被观察者干扰的现象。
医生的经验也会影响患者导致观察结果偏移。医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结构,对诊断结果做出预判,并根据预判,在观察过程中对被观察者做出引导。他们在问诊中会有偏向,会不断围绕预判进行信息收集,使诊断结果向自己的设想靠拢。因此,在临床诊疗中,经验是不能被忽略的重要因素,丰富的经验可以尽量降低观察者效应的干扰,距离本体论信息更进一步。
在中医药信息的处理过程中,还有多重观察者效应叠加迭代的问题存在。患者观察自己,对医生描述;医生观察患者,得出诊断结果;医生将病案记录下来,他的学生和读者观察了医生的观察,又将心得体会总结下来传递给下一任观察者。如此在一次次的传递中,观察者们形成的名为“经验”的认识论信息里,不断叠加着观察者效应,如果所有观察者能够保证自己的认识论信息足够准确,那么“经验”将会越来越接近本体论信息;如果观察者们不能保证自己认识论信息的准确性,迭代的信息必然偏离*初的本体论信息越来越远。但即使是*接近本体论信息的“经验”,在成为被观察对象后,也无法保证观察者或学习者能够正确领悟和理解,这种表述信息与接收信息之间的偏差,也被称为信息噪音。
观察者,是认识论信息不确定性的原因之一。
(二)片面性
观察者会受到自己知识结构影响,受限于方法、技术、科技水平等各种主客观因素,对信息收集不够全面。日渐发展的科技在努力填补这一点,更精密的仪器,更快捷的知识获取途径,更准确的机器学习和辅助诊疗系统,都在致力于消除认识的片面性。
采用人工显微镜观察血象并计数的方法,受到视野和人工的局限,准确度较流式细胞仪为低;薄层CT比起X线透视能更早发现问题;24小时动态心电图能够捕捉到短暂的心跳异常。但片面性并没有消失。人类向未知探出的触角越长,围绕在已知之外的未知越广阔。
中医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开放环境下的复杂巨系统,即处于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人体整体,更加难以把握其全部信息。
患者想要对自体信息进行完整收集,便需要以常衡变,他需要掌握完整的医学知识,知道自体正常时候应该呈现出什么状态(包括随时空变化而呈现出的稳态),在季节更替、地理变化、社会环境变更的时候会呈现什么反应,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异常的,身体能够自我调节的阈值是多少,上限在哪里,生长壮老已的生理发展怎样才算合理,乃至于自然社会环境改变时,及时判断流行病发生时机以及自体可能会出现的危险倾向。他还需要有极为准确而高明的表达能力,可以推测出自己的病因并对医生正确描述出来。这简直需要患者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古今的全知全能者。这当然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不可能有拥有全部知识的患者,也不可能有完全准确描述出病情的患者,大部分的患者对于自己的身体情况,只是如盲人摸象一样,抓到了一个尾巴,碰到了一只耳朵,再将这尾巴和耳朵当作是蛇或蒲扇传递给医生。
来自于患者的认识论信息是不全面的,也可能根本是错误的。这些信息无疑会对医生的认知产生干扰。过于依赖患者主诉而未能发现其身体另外的警讯,过于相信患者主诉而未能及时发现真正的症状,过于关注患者自身信息而忽略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于人体的影响,都会干扰医生对患者这个客体的观察,得出不完整的甚至错误的结论。
就算能够修正和补齐来自于患者表述信息的缺失和误差,作为医生来说,想要获得完整的准确的患者本体论信息,也需要成为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古今的全知全能者。在这个方面上,前人的经验会有一定的参照性和纠错功能,不是针对于某一名患者,而是针对某一人群某一类疾病情况进行修正补全。但对于某个个体而言,这一类经验未必合适,因此又有“三因制宜”等针对个体因素的认知经验。如“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暑月不用麻黄”就是在提示观察时需要关注自然环境对于人体的影响,“尝贵后贱”导致的“脱营”就在提示关注社会环境对于人体的影响,时局不稳或战争大疫流行期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这些都是前人传递下来的经验(认识论信息沉淀后的经验)。这些经验有些至今仍有良好的借鉴作用,有些则随着科技生活水平的发展已经不再适用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订。
但总体来说,医生既然不能成为全知全能者,无论多少经验用以查缺补漏,也难以获得正确完整的患者信息。
在治疗方面也是如此,对于中药、方剂、针灸、按摩、导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