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昭苏岁月
0.00     定价 ¥ 8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9273344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9-01
收藏
荐购
精彩书摘
  《昭苏岁月》:
  到农业第一线
  白永祯
  一、向往新疆
  1960年,为了贯彻落实《农业十二条》(即《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党中央下定决心调整政策,从中央各机关抽调、组织万名干部下到全国各省农业第一线宣传贯彻十二大政策,纠正当时农村普遍存在的“浮夸风”“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特别是“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干部抽出后,各部委先行组织学习,同年11月下旬中央召开动员大会,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习仲勋副总理,中央组织部安子文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贾拓夫副主任等出席会议并分别做了专题讲话。安子文部长讲了抽调万名干部的具体条件,强调干部下去后要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征求了大家的意见,询问这次下去有什么困难?当场就有六名干部提出了身体或家庭有困难,被允许退出了大会会场,体现了自愿原则。
  周总理做了形势报告,指出形势大好、问题不少的现状,形势不好的地方约占三分之一左右,干部们应该到形势不好的地方去、到困难的地方去,并就如何贯彻农业十二大政策做了重要指示。周总理最后风趣地讲,“这次下去你们承担着“钦差大臣”的任务,因此首先自己要克服‘五气’(娇气、骄气、暮气、官气、阔气),要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要大胆坚决地纠正“三风”,下去最多一两年嘛。”
  动员大会中每听一份报告,都要学习讨论两三天。大会结束后,纺织工业部派出的干部分在两个省份:新疆和上海。我被分在上海组。大家分组议论很热烈,有的说上海好,但是方言难懂,还不如到新疆;有的说与其学方言,还不如直接学民族语言,而且维吾尔族人能歌善舞,哈萨克族号称“马背民族”,生产、生活都离不开马,人们闲暇时骑着“大白马”、拉着手风琴,生活得很浪漫,这些都引起我们极大兴趣和共鸣。
  在这些议论的鼓动下,我对新疆产生了向往之意,于是就向新疆组的同志提出到新疆的要求,他们经过协商,将另一位同志换到上海组。我就这样到了新疆。
  我们新疆组共21人,只有部里的纺织设计院的一位处长是夫妻俩一同下去的,其余人都是不带家属的或单身。1960年12月中旬启程,当时到新疆的火车只通到吐鲁番,到站后首先看到的是一片荒芜。我们在吐鲁番住的是个庞大的“地窝子”,里面是对排大通铺,每排通铺可住20余人。我们在这儿住了几天,等自治区有关部门派汽车来接。车来后大部分人员乘一辆大轿车先行,一辆卡车拉行李,留下罗泉德和我俩“押”行李车。
  二、“老风口”遇险
  我们行至“老风口”附近时,汽车底盘下有些噌响声,本不影响安全,我们告诉司机应快赶路,天气预报有大风和寒流。可是司机还是固执地停下来修理车,也就一小时左右,果然寒流袭来,后边来的一辆车的司机告诉我们赶快收拾,再不走,寒流来了,水箱一冻可就走不了啦!
  果然,当车开出三五里时,水箱突然“开锅”了,冲开了水箱盖(在修车时水箱果然被冻了),车子抛锚在凛冽的寒风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车在“老风口”遇险后,我们仨十分恐慌!在吐鲁番时曾听说,前几天因车出故障,又遇寒流,冻死了一位妇女及儿童,现在这同样的险境竞也被我们遇到了!司机还好些,身上穿的全是棉装,而我们连帽子也没戴,就只穿了毛衣毛裤,外穿一件薄“皮猴”(一种剪绒长上衣),别无御寒装束,怎能不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尽快寻找一处能避寒流的地方,司机强行继续开车,开出几百米后,水箱口冒出的水蒸气糊满在挡风玻璃上,立刻结成冰霜,路也看不见了。由于水箱缺水,再也无法开动,无奈之下司机又停下来找水救急。我们和司机提着水桶到100多米外的一块沼泽地上,在一处活水处敲开薄冰,总算淘了一桶水,在往水箱加水时,水被风刮得就是加不进去,都刮在我们身上,即刻便结成了薄冰霜。无奈之下,三个人用衣服围着水箱口,才勉强把水加了进去,车又开动了。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那种艰难与危险劲儿。
  司机还是很坚强的,干脆摇下窗玻璃伸出头,冒着狂风严寒探路前进。这样低速开出几公里,天渐渐黑下来,司机打开大灯,继续在一片漆黑中冒险前进,真是吉凶难卜!老天不负有心人,我们突然间发现路的右前方有隐约的灯光,感到可能有了些希望,便一同兴奋起来。车加大油门儿开下公路,直奔灯光驶去。当车到灯光近前时,我们发现了一座排房,从排房中出来两三位同志,看见我们后忙问:“你们遇到寒流了吧?来,快进屋子里来!”听我们说明情况后,他们让我们把车停好,放掉车子里的水,立即安排了住处,并很快做了热面汤、馒头和土豆菜,我们非常激动!至此,我和罗泉德住在一位医生的宿舍里,吃饱喝足,终于躲过了“一劫”。
  这里原是一处铁路建筑工地的留守处,第二天一早吃完早饭,他们烧了一大锅水,给车加足水后,把我们送上大路。当我们行驶到乌鲁木齐水电站附近时,水箱又一次“开锅”。正在停车检查时,路上突然停下两辆小卧车,下车的是带队的由处长和自治区的接待人员,他们以为我们出事儿了,是来寻找我们的,一见我们安全归来,急忙让我们上了一辆小卧车,率先把我们送到了接待处——新疆饭店。
  他们发现车的故障是下“回水弯管”被一块坚冰挡住,影响了水的循环造成的。帮忙把车修好后他们也一起赶到了饭店,大家听我们讲着遇到寒流的经历,都感到好危险,但又万幸!并异口同声地夸留守处的同志,要不是遇到他们,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卸了行李后,发现少了一大包行李,这叫我们两个押行李的感觉很尴尬!行李不知什么时候丢的,最后由自治区接待处以几十米布票作赔偿,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离京近半月,已到元旦,自治区为我们举行了接待会餐,大家过了一个欢快的元旦。
  ……
展开
目录
序言/白水祯
昭苏记忆
到农业第一线 白永祯
我印象中的沈庭瑞书记 李宗毅
宋植书记的四首短诗 吴承德
难以忘怀的昭苏岁月 孙德祥
情寄昭苏 李寿庄
难忘昭苏魂 李寿庄
雪域高原松树城 魏高基
首开新疆易货交易 魏高基
漫话阿克亚孜河 吴承德
飘香的奶茶 吴承德
昭苏,我的第二故乡 宋天泰
昭苏,我成长的摇篮 祝兆林
难忘昭苏岁月 杨善蓉
酒情 陈泽伟
馕 陈泽伟
昭苏腰鼓震撼伊犁 张光辉
腰鼓队里的二三事 罗建华
回忆昭苏县广播站 侍克勤
我在昭苏县药材公司的十年 张进华
忆昭苏县百货公司大院 张彩虹
摸奖销售 王瑞殉
也说《摸奖销售》 张进华
草原盛会 万军 贺夏生
难忘的财会培训班 王迎建
关于三公社拖拉机站的记忆 谭文华
记一次民兵骑兵训练 齐洪洲
昭苏人爱篮球 李宗毅
孩子们登上县城舞台 陈建华
在昭苏的读书往事 张国秀
今日昭苏 白永祯

昭苏人物
素描老昭苏人 白永祯
我们心中的“政委” 李宗毅
边陲昭苏炼丹心 王长华
昭苏县电厂之星 薛随敬
昭苏医院的人和事 李津峰
酆院长的故事 张光辉
昭苏飞出大鹏鸟 李宗毅
与蔡杰老师相处的日子 田英
难忘山拜 陈泽伟
我的好友巴勒民 张进华
可敬的刘凤兰师傅 李莉

昭苏知青
远逝的知青岁月 王纪刚
我的知青岁月 张进华
为那遥远的记忆 郑杰
昭苏煤矿知青往事 田兴
在昭苏修造厂做学徒 梁长连
回家路上 万军
同学情 路明
知青情 罗建华
大学梦 欧目四
眷恋 康玉梅
难忘天山牧场情 张红
难忘的岁月 张光 刘宁英
永远的记忆 陈建华
喀因的喀拉苏——青春的记忆 万军 朱利霞

昭苏天马
马年话马 李宗毅
我的伙伴“库拉阿特” 白永祯
战马302 郭世忠
伊犁马情结 钟育香
送军马 王纪刚

昭苏缅怀
清明祭文 薛随敬
葬礼 魏高基
我认识的师俊湖 萨伟
“儿子娃娃”尚相义 李宗毅
缅怀战友尚相义 姚志雄
与尚相义相处的日子 焦波
缅怀阿伯都拉医生 张光辉
悼念林洪超医生 祝兆林
怀念知青好战友 孔祥煜

图说昭苏往事
父亲在秋收的麦地里 张彩虹
昭苏云雨 苏中超
一面保存了45年的知青队旗 万军
我的女儿回来了 万军
第一批昭苏知青下乡 李西宁
耳语 张进华
我为李津峰医生巡回医疗拍照 李宗毅
老院长送给我这本书 祝兆林
我是第一期赤脚医生培训班学员 孙玉华
与大白菜雕塑的合影引发热议 张光辉
想和医生拍张照片 萨伟
民汉两家亲如一家 张彩虹

选抄昭苏诗词
乌孙山下(歌词) 大山
伊犁马 大山
七律·七秩叙怀 大山
七绝·思乡 大山
行香子·昭苏草原 黄河广
素描天马 黄河广
同在昭苏边关 黄河广
昭苏岁月(歌词) 黄河广
岁月的足迹 任兰新
昭苏故友重晚情 任兰新
沁园春·喜迎国庆 任兰新
七律·华诞观阅兵 任兰新
避暑胜地昭苏 冯光照
七言诗·忆夏特 郑杰
打油诗·忆夏特 郑杰
难忘啊,昭苏 魏高基
五律·见影照有感 谭重威
五律·见昭苏友人有感 谭重威
七古·别友人 谭重威
编后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