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亲和母亲
我的父亲顾秋月、母亲曹林珠,他们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信仰“信、望、爱”三德,在我心中他们是我一生的骄傲和永远学习的榜样。我的父母亲不仅让我在动乱的年代里度过了没有烦恼的童年,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教给了我奋发图强、乐善好施的做人原则,让我一生受益。
我是地道的上海人,出生在1937年,那一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这一事件的出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把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拉向了水深火热之中。可彼时我们家在父亲的努力劳作下,却已拥有了七间大瓦房、六间草房,还有四十亩的土地的资产,这四十亩土地有十五亩用作自耕田,其余二十五亩我们把它租给了附近的农民。除此之外,还有两台柴油机,一台十二马力,另一台十马力;一台六呎车床;两台六时口径的水泵;两条大木船,一条是五吨的,另一条是两吨的。这些资产在当时的上海肯定称得上是小康之家。其实,这些机械设备就是我家发家致富的本钱,在当时那个农村社会里,敢于购置机械设备,组成亦工亦农的家庭企业、发展地方工业是公认的大胆之举。这就是父亲的过人之处。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利用购置的柴油机等设备成立了“锦兴碾米厂”,他靠机械为别人碾米磨粉、抽水抗旱,每年碾米大约600吨、磨粉大约200吨。繁忙季节他每天早上四点多就起来,一直干到晚上八九点钟。如此的辛勤劳动,年复一年持续到1949年。无师自通的父亲不满足于碾米、磨粉、抽水抗旱这类常规经营,他又购买了一台英国产的二手车床。这等于说,父亲没有停留在仅仅使用机器的阶段,而是进入了自己制造机器的阶段。他筹建了一个小型的铸造工坊,在自家院里组建了熔铁炉用来铸造机器的毛坯零件,然后再利用车床加工成正式零件。这个机械加工作坊除了制造草绳机等主要产品外,还面向社会提供柴油机维修服务,服务范围东至祝桥、邓家码头,南至六灶、新场,北至御桥、秦镇。由于父亲的诚信经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成了社会公认的实干家。
母亲一手管理着家里十五亩的自耕田,母亲将这十五亩土地分成两半,根据情况雇了3~6名临时工(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却成了我家后来被批斗的证据)进行耕种,以水稻、小麦和棉花轮番耕种,这样我们家就实现了粮食自给、棉布自织的传统家庭生活。
如今我已八十好几,很多事情都已淡忘,可回忆起童年,父母的音容笑貌和沧桑的背影依然犹在眼前。父母双亲每日劳作的情形让我从小就非常直观地知道幸福的生活来自努力的工作。特别是我的父亲,他对机械技术的投入和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一生。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