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稻浪千里
0.00     定价 ¥ 6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6890755
  • 作      者:
    曾平
  • 出 版 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中的作品没有惊天动地的高雅之作,都是作者自己人生经历一些事情的回顾;有些是为参加征文的应景之作,还有幸获奖了的作品。 作者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在他的笔下慢慢流逝,写尽浮华,磨走岁月。 本书是作者为一段文学途程立下路标,是对部分读者真情的回报。
展开
作者简介
曾平,祖籍为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当过农民,做过县委新闻秘书、报社记者、政府公务员。曾任惠州市委机关局领导、惠州市老年大学副校长。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理事,中国钢笔画联盟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惠州市散文与散文诗学会会长,惠州市老干部书画摄影协会会长,惠州市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日报》《中国艺术报》《中国老年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散文诗世界》《作品》等报纸杂志发表一百多万字的作品,散文诗《母亲酒》获“第二届中国时代风采征文”金奖,散文诗《五彩惠州》获“2011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散文《寻找风景》获“中国当代散文奖”。著有散文集《放牧乡思》《岭外春声》,钢笔画作品集《钢笔生画》。入选《中国散文家大辞典》。
曾平家庭2010年被评为惠州市“十大书香家庭”,2012年被评为第七届广东省“十大优秀书香之家”,2014年被评为首届“全国书香之家”。
展开
精彩书摘
建县五百载山花烂漫时——为和平建县500年而作
那是一个多事之秋。
明正德十三年的五月初一,和平峒上,山风骤起,乍暖还寒。
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阳明,荡平涮头池仲容“山中贼”凯旋之日,兴奋难捺夜难入寝,黄卷青灯间拟就了《添设和平县治疏》上奏朝廷,建议于“地方宽平,山环水抱”的和平峒筑城立县,取名和平。
明武宗朱厚照阅过奏折,发旨恩准。天庭玉音传来,臣民一片欢腾。开县之日的锣鼓声中,踌躇满志的王阳明,在县衙大院种下一棵榕树后,手捻胡须,眺望东山,嘴角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
一部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历史长卷,自此在阳明先生手中庄重地翻开封面。
事件的发端往往起于毫末,假如没有“池大鬓”的生事,假如没有王守仁的南来,和平的历史肯定是另一种写法。但是历史没有假如,因了那场战事的“蝴蝶效应”,和平应运而生,横空出世。应当惊服我们祖辈的睿智和先见,于峒上预留一方风水宝地,并予以吉祥地名,让满腹经纶的阳明先生一眼相中一锤定音。时常令我置疑的是,王阳明分割图都立县而治并恩赐美名,这块土地此后是否“夷险为易,化盗为良….一百姓永享太平之乐矣”?
当我翻开厚重的《和平县志》,五百年间王朝更迭的背影里,触目皆是:战乱频仍,山河破碎,黎庶倒悬。无数的刀光剑影,无数的盗匪肆虐,无数的饥荒天灾。多少人茅屋为秋风所破,多少人妻离子散欲断魂,多少人流离失所漂泊异乡……任意按捏哪一块伤疤,都是椎心泣血、撕心裂肺的痛。
毋庸讳言,数张薄纸的三千字奏折,难以预测未来的波谲云诡,更无法深究历史的盘根错节。仅凭祥和县名。从此万世太平,实非当初的阳明先生目光所及,也远非明朝政纲所能。
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此后的五百年.扯开每一个历史皱褶.随处可闻和平的志士仁人为争取和平而用和平土话发出的高声呐喊。喊得堪称最响亮而又最悲壮者,当属1932年那场震惊中外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和平籍49名将士血洒疆场为国捐躯。而在九连山上,热血青年方华、曾源、林镜秋等,点燃了熊熊的抗日烽火。那把高高扬起的火炬,一直燃烧到新中国成立的那天拂晓。
“华丽转身”发生在1949年5月23日。“忽如一夜东风至,千树万树梨花开。”获得新生的土地,瞬间变得如火如荼。九连山下,涮江两岸,旗如海、歌如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兴修水利,扫除四害,办起了新的中学和扫盲夜校,让流浪辍学的孩子和目不识丁的农民携手走进课堂。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修筑了通往外县和各地的砂土公路,开办了属于自己的工矿企业,举全县之力建设了河明亮电站。一穷二白的悲怆之地从此旧貌换新颜。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驱散了“风吹蝴蝶”的山岚雾霭,和平人民开始播撒春天的种子。京九铁路和粤赣高速从北而至“双龙出海”,福和工业园敲响“和平的钟声”,“猕猴桃基地”,“温泉之乡”,翠山竹海,兴隆古村,粤赣古驿道,林寨古村落,每一张和平新名片,都异彩纷呈引人入胜。“粤北边远山区”的称谓早被摒弃,“入粤第一县”的美誉正声名鹊起。阳明先生如泉下有知,也应对今日之和平扼腕击节,重赋新词。
我在家乡彭寨仙女嶂下生活了二十个冬夏,又在阳明先生手植榕树下供职十圈年轮。人生履历书里“和平”两字墨痕永在。1988年春节过后,我背起并不青春的行囊,沿着涮江走向河源,三年后又顺着东江来到惠外l。我已面朝大海,仍没走出大山。
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乡愁就理由十足地经常敲门。每当夜风拂去喧嚣的尘埃,月色推开半掩的窗棂,记忆中的家乡便会溢出淡淡的稻香,不时牵拽梦的衣角。
当思念瘦成薄薄的月光,我会说走就走奔向家乡。喜欢家乡沿途稻菽千重浪的遍地夕烟,喜欢家乡青山逶迤间的明净旷远。喜欢走进林寨古村落,叹闾巷斜阳处“何人不起故园情”;喜欢开车走进风光旖旎的河明亮电站,看鱼潭江畔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喜欢驱车来到古寨嶂下的“九连小延安”,缅怀“激情燃烧的岁月”;再一路往北,经古寨贝墩、优胜长塘、下车上陵,一路驰骋“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喜欢回到故乡,一弯新月下,一壶老酒中,静听父老乡亲在一片蛙声里的高谈阔论或浅斟低唱。说道五百人的小山村出了五十多位大学生的那份得意忘形;说道从村口直至村尾都是水泥硬道和照明路灯的那份轻描淡写;说道家中新房设置与城里宾馆相差无几的那种不屑一顾;说道家中有房有车才是新农村标配的那种波澜不惊。
如今村里的年轻人,也许不再关注节气农谚,不再扶犁西岭锄草溪东,他们不一定有诗,却有远方。山村已从为稻粱谋的简易农耕,迈向小康之家的美丽乡村,在“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次第空巢背后,是城镇化的时代变迁和必然走向。
P2-4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乡思细语
建县五百载山花烂漫时——为和平建县500年而作
河明亮往事
老街
四十年间回家路
马年说马
我以我笔写家乡
玉岭的小村之梦
一份初心守终生
英雄花开映山红
第二辑 家事密语
聚兴,往事难却
外婆的马塘
父亲的“诗与远方”
军梦未了
从一首山歌起步的文学之旅
在聚史学校的苦读岁月
乡村生活,我的人生初稿
我的履历
终身姻缘,源于美好星夜
第三辑 异乡漫语
惠州,在赓续古韵
我在土桥的多次往返
范和古村
杨屋荷塘
爱心小巷
一座小骊山,半部中国史
暮色屯溪
冬游凤凰城
第四辑 艺坛絮语
惠州,把岳飞的根留住
“汤司令”谈演反角
驾鹤西去风范长存——忆“情报处长”陈述在惠的日子
《警魂》,为惠州英模喝彩
在画笔间读懂乡愁
我与新华书店的莫逆情缘
斯人已逝师言犹在——怀念恩师钟逸人先生
第五辑 浅评片语
三十而立——《惠州市老干部书画摄影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册》跋
窗底自用十年功——曾平钢笔画集《钢笔生画》后记
我读风语——曾玉仿《桐乡风语》读后
烽火岁月的异彩人生——肖以锦《嶂下烽烟》序
永远的追梦人——巫伯年诗集《向往》序
一曲琵琶唱晚归——黄祖柏《夕阳箫鼓》序
大美人生——《九连山人刘惠传记》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