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张庆和文学创作艺术
0.00     定价 ¥ 49.8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70219995
  • 作      者:
    许庆胜
  • 出 版 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许庆胜,大学本科毕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莱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莱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莱芜市诗词学会秘书长,《江北诗词》执行主编。已出版学术专著《铁凝小说艺术论》《苗得雨诗文赏析》《峭岩艺术多维度突破实证省察》、诗集《渗血的裂痕》《透明的暖雨》、长篇小说《山东好小子》等多部。在《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建材报》《山东文学》《时代文学》《满族文学》等诸多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300余万字。

展开
精彩书摘
  最近读张庆和先生的长篇纪实文学《远方传来的戈壁壮歌》,很为他以乐曲形式构制篇目的艺术审美所感动,实现了音乐美学与纪实文学的良好嫁接。
  这是成熟作家才有的艺术选择,因为他们知识渊博,艺术实践丰厚,避同求异的艺术审美追求自觉而强烈。纪实报告文学的完成,它的劳动量是巨大的,不分昼夜、不论地点千辛万苦地收集材料,时间与情感的投入几乎无头无尾,但最后的剪辑、搭配材料,实现为较完美的纪实文学作品更是艰巨得很!相比较而言,前期的收集材料又位于其次了,就像建筑楼房,沙土、石木、钢筋、水泥等等的建筑材料的收集、运输,一般的有体力的普通工人、农民工等皆能胜任,但是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搭配这些材料,从而建成高质量的楼房那就需要建筑工程师了,又要设计图纸,又要现场指挥,那需要更多的高科技建筑知识、长期的建筑经验积累等等,对于初学者而言就是一个庞大的艺术难题!往往面对众多的材料而束手无策,或者绞尽脑汁也只能就事论事、一般化地处理文字完事。这就是我读完张庆和先生三万余字的长篇报告文学《远方传来的戈壁壮歌》,很为他以乐曲形式构制篇目的艺术努力所感动,并为他优质实现了音乐美学与纪实文学的完美嫁接而振奋的最根本的动因!
  那么,张庆和先生的长篇纪实文学《远方传来的戈壁壮歌》,是怎样以乐曲形式构制篇目的?又是怎样实现了音乐美学与报告文学的完美嫁接的?
  中国建材集团进出口公司承包建设的沙特阿拉伯北方水泥厂从2006年至2008年2月26日熟料出炉,3月15日生产出合格水泥,经过两个月的试生产,完全达产达标并于6月底双方圆满进行了交接。两年多的建设、生产,参与的领导、工程师、技术人员、普通职工人数众多,事务纷繁,前方修建,吃喝拉撒后勤保障,国内起船、航空等多向支援,一条龙的建筑与服务,张庆和先生亲临现场采访,积累和记录的感性材料一定很多很多,如何处理、安排和衔接这些材料?如果艺术美学修养不到位,可能只好就事论事,一般地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要素直观地组织文字完事。但是,张庆和先生没有就事论事,没有匆忙了事,而是深入思考、避同求异,诗意化地借用了乐曲的艺术形式结构。作品名称选择为“远方传来的戈壁壮歌”,然后逻辑继续沿乐曲形式自然延伸为“开始曲”(去采访那天是星期五,正赶上沙特的国家法定休息日)、“曲作者的情怀”(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中国建材集团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黄安中与沙特北方水泥厂签合同,基调定好,曲谱写成)、“乐队指挥的风采”(现场总经理陈学明及总经理助理张学坤的感人事迹)、“领唱伴唱大合唱”(分公司总经理何滨、财务主管卢浩,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项目部总经理王勇、现场总经理助理于洪光、行政部经理司马麟等领导以及所有职工过春节集体包水饺等)、“后方将士进行曲”(国内设计图纸、货物装船运往沙特以及范玉英、李旭晖、马鑫等的事迹)、“掌声响起来”(乐曲完美结束,鼓掌:2008年2月26日沙特北方水泥厂试产成功,中外企业领导、职工们的喜悦)、“清音丝韵缭绕中东大地”(类似回眸式小夜曲:回顾中国建材集团在中东的简短辉煌历史)等八大曲段,犹如指挥了一个庞大舞台交响乐演出,既符合了纪实文学的特有规律,更有了整体架构的乐曲节奏,真是太棒了!我们以为这不是简单的修辞比喻,如此庞大的结构已是不同艺术门类自觉交叉使用的话题了,其新颖独到,只要从事过类似文体实践的文学个体是一看就看得出来的,甚至觉得这种不同艺术门类自觉交叉使用都具有了艺术理论升华与哲学定位的可能。这就打破了一般作者就事论事的局限,而使作品焕发出了别样的艺术光彩,这离了丰厚的美学修养与长期实践是一时间想不出来的,的确是难以艺术实现和做到的。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文成思维审视
“敞”亮草地诸物的深邃精神象征
材料剪辑的优质艺术嫁接
从抽象到具象的结构过程及辐射出的艺术意义
关于散文诗《春的絮语》
关注底层生存的文学书写
行文辩证结构的密度与宽度
宏观把握与抽样调查的合理构制
揭示直接存在的深刻内蕴
看《武夷山的慨叹》意义深层逼近
苦难铸就的美学力量
人格与文格的魅力
人物型纪实报告文学的尝试
身不由己的艺术“摆布”
文体形态的刻意多变
艺术语言的不断创造与丰富
由《文学是什么?》接着说文学

第二辑 诗歌心理演变追踪
比照历史反思诗篇的美学有效表达
从“风”具象的多种看诗人的灵感敏锐
复杂世象中的坚强“仰视”选择
赋予万物以奇异的身份
观照张庆和的怨刺诗兼说“诗味”寻找
“黄昏”审美系统的着意创造
接收信息与深度思考
解析“季节”在诗人诗歌中的角色转换
两性情感伦理话语风格与艺术差异
第一首爱情诗诞生及其凸显的文学意义
崇高爱情观的自觉价值取向
感觉爱情诗里的月亮及月亮的不同功用置换
爱情形态“离别”的剪辑特色
朦胧情爱的积极捕捉与艺术转换
唤“情敌”为友的一种境界
显现和强化属于自己的艺术指归
维护爱的尊严和坚守梦想
眼泪在爱情诗里的不同功用与味道
追求与打造形式的多样性
贴近形式本身的艺术感觉与选择
“雪”在张庆和诗中的不同意蕴呈现
以事物突出特征为逻辑起点的诗化演绎
诗歌《那一场雨》的艺术意义

第三辑 聚焦特殊创作构成
超常表达策略的理论升华
揣测《娃娃成长歌谣》的显在美学效果
吹奏缤纷的生活诗意
返观张庆和童年“文学种子”的模样
关于“实境”“虚境”“情境”及它们的艺术辩证关系
话说文本《阳光月色抚红尘——张庆和其文其人》
美的召唤与回应
梳理《峭壁上那棵酸枣树》
“酸枣树精神”的文化符号命名应该成立
外部环境对张庆和文学创作的影响
文学创作契机的特殊性
写作视野的新突破
艺术创造的纷繁与举重若轻
考察张庆和创作方式的特殊意义(一)
考察张庆和创作方式的特殊意义(二)
考察张庆和创作方式的特殊意义(三)
考察张庆和创作方式的特殊意义(四)
从遇伯乐到自己做伯乐
文体演变的理由与契机
金子发光的过程
追究张庆和先生文学成就的深层主观
素材积累的有意与自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