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复一日/宁波青年作家创作文库》:
他有一个长远的目标
我三十到四十岁之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本市城东的一个建材市场里经营一家五金店。这里所说的大部分时间指的是除了睡觉、做家务,以及接送孩子读书的时间。也就是说,这家五金店让我没有一点个人的自由。五金店刚开始只是卖些螺丝螺帽,因为我的哥哥开了一家五金车间,他有一项业务是生产螺丝螺帽。后来店里增加了木工用的工具,先是手动工具,再是电动工具和气动工具,而卖这些东西是因为我父亲的关系。
我父亲是个老木匠,他有很多徒子徒孙。随着这个城市拆迁的增多,这些徒子徒孙从传统的榫头木匠进化成了电气自动化的枪钉木匠。榫头木匠的速度怎么比得过枪钉木匠。虽然老木匠们总是强调榫头的经久耐用,可等待装修的人早就有了一个长远的计划。他们并没有期望一辈子只住一套房子,他们的目标是几年以后换大房子然后再换更大的房子。那几年,父亲的徒弟们活儿真是忙不过来,他们在我的老父亲面前沾沾自喜。父亲的徒弟们后来带了很多学徒,这些小徒弟没有经历过和师傅一样艰苦的学徒生涯。他们年轻而血气方刚,对年老的父亲带有一种想当然的轻视。
终于有一年春节,父亲喝多酒以后,恼羞成怒。他红着眼睛,略带口吃,你们这些扯淡的枪钉木匠,以后,你们的工具都得到一一那里去买。她那里多的是你们需要的工具。
一一就是我。我是他们的小师妹。这一点他们都认同。果然,他们都到我店里买工具了。我在店里摆了几个大架子。一个摆电动和气动的工具,电刨、电锯、砂磨机、雕刻机、打钉机、磨光机。一个摆手动的工具,手工锯、木工刨、锉刀、凿子、木砂纸、量具,还有各种尺寸的开孑L器,小到几公分的,大到十几公分的。总之,只要他们想得出来,都能在我的店里找到。慢慢地,他们把一些需要工具的朋友都介绍过来了。
大概是二○○五年,几乎是一夜之间,这个城市就出现了几百家装潢公司。我那些师兄师弟和他们的徒弟开始进入一些装潢公司。他们摇身一变,有的变成了项目经理,有的名片上打着助理工程师的头衔,我跟着他们也结识了一些装潢界的朋友。不过,认识归认识,要和这些人做生意还是很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此之前,有一家做五金建材的公司,据说他们走的就是和装潢公司合作的路线。后来我才知道,这家公司叫兄弟建材,和我在同一个市场。老板是一对双胞胎,在外人看来,长得一模一样。圈子里称他们大何总和小何总。其实,有很多时候,人们叫的是何总。毕竟他们长得太像了,叫错了总不好意思。我平时不爱串门,这家店铺和我的店铺有点距离,因此我和别人一样分不清他们。
兄弟建材分工非常明确,大何总主内,小何总跑外。两兄弟比一般的亲兄弟都要好。刚好遇上城市大拆迁大建设,小何总又是脑子特别活络的人,不出两年,兄弟俩都买上了别墅。据说,他们去房产公司买房子的时候,刚好那位老总是他们的客户。自然而然地,别墅价格打了个折扣,还挑选了好位置。那位老总还顺便帮他们介绍了装潢公司装修。大何总本来想再考虑一下,不过小何总当机立断就决定委托那家公司装潢。小何总暗暗算了一下,不管别墅装修得怎么样,认识了这家装潢公司的老总,而且是房产公司老总介绍的,大家熟悉了,还怕钱赚不回来吗?他很快就用这个理由说服了他的哥哥。事情几乎是朝着小何总预计的方向发展的。不但那家装潢公司的业务都给他们做了,而且那家房产公司的建材业务也交给了他们。兄弟建材公司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后来,他们从我们这个市场搬了出去,买下市场对面的街面房,建起了四层楼的一体化建材商城。他们从市场的经营户变成了市场的竞争对手。小何总是个难得的销售奇才,他的销售策略层出不穷。后来其他商场举行的促销活动,大都是跟在他们屁股后面走的。
我一向认为别人的钱挣得再多也和我没有关系,而且我也没有精力做这些五花八门的促销活动。对面的商城每天热火朝天地搞活动,要么百人大团购,要么全程无忧大满贯。活动的名称比各种世界性的体育比赛还响亮。与之相比,我们市场的人气越来越淡,生意早就没有以前好做了。这个世界几乎每一天都在发展。我那些师兄师弟的年轻徒弟们好多不再愿意跟着师傅做木匠了,还在做木匠的大多数也加入了装潢公司,他们的工具基本都是公司提供。而装潢公司的业务大多是和对面的兄弟建材合作的。可想而知,我这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