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光的印记--国家电网报2021年文学作品选集
0.00     定价 ¥ 96.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9865566
  • 出 版 社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3-01
收藏
荐购
编辑推荐
斑斓多彩的生活是时代风貌的映射,或令人豪情满怀,或让人心醉神怡。作者们细心观察生活,拾取有情感、有故事甚或有哲理的一段段光阴,描绘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一朵春花,一滴夏雨,一片秋叶,一粒冬雪,在电网写作者的笔下都是人间风景。亲情、友情、爱情,滋养人心;美景、美食、好书,丰富人生。在这些文字里,有着国家电网人丰盈而富足的精神世界——他们不仅懂得欣赏钢铁脊梁的雄伟壮观,也善于发现人问烟火的细腻美好。电力作家用独特的视角去寻找、探究工作和生活本身,用文学诠释了电网之美、生活之美,创作出了有思考、有感情的作品。
展开
精彩书摘
鄂南山中的明珠
华尔丹 谌胜蓝
(报告文学)
夜幕降临时分的湖北通城县隽水河畔,89岁的葛旺华在孙子的搀扶下,走在柳堤滨河公园的石板路上。风落到人身上,那是微微高于人体温的温度。明亮的路灯灯光糅着皎皎的月光,这对祖孙渐行渐远,拉长的影子诠释着世间最平凡的生活。
“多亮堂啊!”葛旺华停下了脚步,喃喃道。他们的左边是新建的河堤公园,公园里,人们跟随幸福的节拍在起舞。他们的右边,隔着一条小路是一栋栋老居民楼,并不光鲜的外表承载了这座城市的记忆。路灯下,鲜艳的五星红旗和党旗恰似跳动的火焰。眼前这一抹抹红色突然打在了葛旺华的心上,那种突如其来的温暖紧紧包裹着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轻轻哼唱,不太清透的眼睛慢慢湿润了。他脑海中那些久远的事情渐渐清晰起来,关于他自己的,关于这座城市的。
山窝窝里的小城用上了电
1932年,葛旺华出生在通城县。通城县在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幕阜山北麓,有大小溪流135条,处于“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半山半丘陵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通城县是个“三天不下雨,滴水贵如油,一遇洪水遍地横流”的穷地方。当时全县水利设施不足,人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
1949年6月的一天,通城县县城所在地隽水镇热闹极了。大伙听说镇子上来了个“大家伙”,纷纷停下手里的农活上街看稀奇。大汽车慢悠悠地开进了镇上,车身上还留着战斗中枪弹射击的痕迹,车轱辘上还粘着褐色的泥土。镇上老人说,那是国民党战败溃逃后留下来的车,英国产的,是县里唯一的货车。一些调皮的小孩跟在车后面拍着巴掌嬉笑小跑着。车上装的是一台日产120马力汽油发电机和一台15千瓦发电机。这两个“大家伙”都是用来发电的。那时,17岁的葛旺华和很多人一样,还不知道电是什么。
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如同太阳一般照亮了全中国,也包括这远在千里之外的山窝窝里的小城。随后,通城县政府机关大楼亮起了第一盏电灯。它的光亮温暖着全县人民的心,也点燃了人们对新生活的希望。“这个灯风吹不灭,在晚上跟个太阳一样高高挂在那里,看着亮亮的,心里暖暖的,要是家里也有电灯就好了。”葛旺华第一次见到电灯时,站在那里盯了好久。
1953年,葛旺华是黄袍公社的干事,带着村民修整农田。因为工作出色,1954年6月,葛旺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了同事们口中的“小葛同志”。入党宣誓在公社的大礼堂举行,他激情澎湃、声如洪钟,宣誓一结束,就回到村里挖地去了。第二年,在党和当地政府的领导下,通城县人民掀起了深挖塘、广筑堰、固堤防的水利建设热潮。葛旺华成了其中最积极的一员。每天,他带个搪瓷缸子上岗,这一缸子饭菜就解决了他的一日三餐。天气好时,他干脆就睡在坝上。
“这是县里的决定,大家要服从组织安排,有没有主动愿意去电厂工作的同志?”在大家都低着头的时候,葛旺华站了起来,坚定地说:“厂长,我去。”有人在下面小声议论,也有人扯着他的衣角让他别冲动。这是发生在1960年10月18日的一幕。通城县委决定成立专门的电力管理机构:通城县地方国营电厂城关发电厂。电厂厂址就选在了葛旺华工作的农具厂旁边。发电厂人手不足,要从农具厂抽调两人过去。大家对发电厂没什么概念,都不太愿意去。葛旺华心想,自己是一名党员,国家要自己干啥,就干啥。新成立的城关发电厂各项工作都是一片空白。面对崭新的设备和陌生的工作,葛旺华和同事一边磨合一边小心翼翼地“摸着石头过河”。就在这一年,他见证通城县近郊农村150户人家用上了电灯。
两次买电400千瓦的故事
有了电,可是电却不够用,葛旺华想起了通城县两次向外买电400千瓦的事。
第一次发生在1965年。因军工需要,湖北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在北港镇建设湖北长石矿厂。葛旺华和同事们纷纷报名去矿上务工。但是,没电怎么开工?省里的领导为这事来了电厂好多趟。厂长急得没法子。电真是供不应求啊!除了保证政府、学校等重要用户用电,还有百货大楼、农具厂、人民公社综合厂、造纸厂……哪个不要用电?当年,镇上还新建了一个陶瓷厂。厂里几乎所有工序都是半机械化。白天发的电,政府、学校、百货商场用,晚上发的电,居民照明和工厂用。不够用,一些厂子就自备发电机,居民家里也只能限量供应了。这下又新建个矿厂,缺电怎么办?思来想去,上级领导决定向紧邻的湖南临湘县买电200千瓦,并投资27.75万元架设高压线路。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第二次买电发生在1970年。通城县矿厂规模越来越大,陶瓷厂向全自动化转型。政府又投资40万元向咸宁市买电200千瓦,并架设崇阳至通城的高压线路。但电力还是紧缺,时供时停。县里48个工矿企业、1万多亩粮田,都“嗷嗷待哺”,等着用电。葛旺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为一名党员,群众有需求,他不能置身事外啊!
极度缺电现象和通城县内丰富的水电资源形成了强烈对比,引起了一位解
展开
目录
前言
红色篇 光辉记忆
报告文学
鄂南山中的明珠
昆嵛山下的“红色妈妈”
散文
赤水河,英雄的河
一位老党员的宝贝盒子
大江作证
曾祖父的铁锤
代号584
开山岛上灯长明
听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
光明到永远
长征路上电网人
红军镇
电网篇 光明故事
报告文学
秦岭里的送变电人
冰雪蓑衣岭
暴雨夜为重症监护病房送电
渝鄂界上情
阿曼吐尔心中的红
风云一举到天关
民生至上——国网四川电力服务民生纪实
微山湖畔延绵的红
小说
真情年代
最好的学徒工
奖励
小小说
“大嘴周”的烦心事儿
心愿
散文
龙泉山里寻桃源
春风年年至
舞动蓝色塔拉滩
梨花开遍高田坑
走进葛牌古镇
我和革命老区柯村的情缘
江浙之巅点灯人
九个人的气血相连
川藏线:时光流韵人间天堂
桃山旧事
身边的共产党员
朱家妹和她的“亲戚”们
最美的星月
黄河之水天上来
生活篇 时光片段
小小说
摆渡人
散文
棉花糖
父亲种下两棵树
长江源村幸福长
旅途看雨
月光照亮回家路
让人念念不忘的一碗家乡面
等待
在春天转角处遇见你
父亲的土地母亲的麦子
大院
一座楼的记忆
杨梅如笔,写尽夏日温情
陪母亲浇地
流年里的光
久违的味道
夏日到,西瓜俏

稻花正芬芳
西藏行记
师徒情
一本小人书的记忆
岁月深处的吆喝
在一座博物馆寻找乡村的记忆
这一世的烟火——写给我的母亲
腌咸菜
醉花阴
棉花记忆
冬来急雪染枝头
文化篇 拾取光阴
散文
四月,我打江南走过
初遇阳产土楼
社饭与蔡澜
古村蔡家畈
大河抱我入怀
兴安春来红满天
酉田先生
时光中的老屋
胡西园和首只国产灯泡
多彩栾卸
昆明老城的“一颗印”
鸟鸣声声
端午言粽
观峰
泉水湾观鸟
月泊西昌
瀛湖散记
家在竹林深处
一块坐在空中的石头
六门风云
重庆的桥
赏雨
看山
沅江:逐水栖居的歌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