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如文集》是吴小如先生的众多著述首次以文集形式与读者见面,也是迄今为止为全面的吴小如先生著作合集。十卷本文集的出版,既是对吴小如先生一生著作的一次系统整理,是一项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也是为后进精研吴小如学术文化精神、弘扬先生德业而奉献的文化大礼。
读张爱玲《流言》
在今天,抗战与建设文学当令,我们正应本着《尧典》《禹谟》那种隆重精神与态度去讴歌国家的胜利,激励起国人建设国家的朝气。《流言》这样的“闲书”似可淘汰了。
然而张爱玲女士在荒凉的沦陷区文坛上竟煊赫了一时,过誉的人且将她写的几本书标榜为“划时代的”(这当然是胡说)。仔细想想,总也该有她的所以然。落伍者如我,如今才来品评此书,也自不无“明日黄花”之感。写书评不应是对作者本身的诬蔑或谬赞,至少我懂。但“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张爱玲的身世,仅在《流言》中约略知道一点,现在便据她自己的话随便谈几句。
环境的恶劣诚可以把一个天才——应该承认张爱玲的天才——逼上从事“艺术”的路。撇开中国这个大社会环境不说,即使是一个家庭(大社会的一小角),也足能毁掉一个天才使之瓦解烟消。如果说天才在逆境中有所成功,那他们付出的代价则是后来的读者所看不到抑且说不清的。假如张爱玲不说出自己是一个不被父母钟爱的女儿,离开母亲多少年,弟弟是怎样陷入泥涂的(《童言无忌》《私语》,原书页1及页150);我们只看到她那些彩色斑斓的绚丽文章如《谈画》(《忘不了的画》,页166;《谈画》,页192)、《谈音乐》(页209)之类,一定会说作者不过是个小有才的人间“奢侈品”;虽然她身世的悲哀也只是小布尔乔亚的悲哀。可是话说回来,读《流言》的,评《流言》的,又有几个非小布尔乔亚?这本来是毋容讳言的,然而也已难能可贵了。
撇开环境与身世,论作者的造诣亦确非得之侥幸或偶然。国学根柢不用说了;受西文默示和启发处,恐怕读过她作品的人都应有所了解。音乐有修养,知识具足;绘画和舞蹈(《谈跳舞》,页175),更不能说外行。即对文艺创作本身的经验和体会,或者说创作者必备的要素,她也了如指掌。如《自己的文章》(页17)、《存稿》(页122)、《诗与胡说》(页141)等篇,不管人们对她怎样评价(如说她够不够得上一位文学家云云),它们都已有立住脚跟的余地。因而她的文字:流畅——得自音乐;绚烂——得自绘画;从容而活泼——得自舞蹈。我这话都是有根据的。如果说徐富于幻想力,则张爱玲的联想力实在非凡。从甲想到乙,从乙又跳到丙,比喻得那么贴切犹其余事,妙在她写得灵活而真挚。举一极浅显的例以概之。她写她看到一间浴室:
还有一次,浴室里的灯新加了防空罩,青黑的灯光照在浴缸面盆上,一切都冷冷地,白里发青发黑,镀上一层新的润滑,而且变得简单了。从门外望进去,完全像一张现代派的图画,有一种新的立体。我觉得是绝对不能够走进去的,然而真的走进去了。仿佛做到了不可能的事,高兴而又害怕,触了电似地微微发麻,马上就得出来。(《谈音乐》,页209)
她叙事的技巧也很好,故写小说亦精彩。但我认为,她的叙事更宜于写散文。因为她写小说总带有“传奇”色彩(因此她的小说集题名为《传奇》),这就难免落窠臼,而散文中正需要这样的叙事。她笔端带有热情,并用了戏剧式的摹绘,所以在她的短篇小说中总不免有《啼笑因缘》的和好莱坞电影的模式;而用散文叙其身世,则使人感到亲切多了(参《私语》等篇)。
……
吴小如读书笔记 …………………………………………………………………001
莎斋笔记 …………………………………………………………………………229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