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获取知识
1.1 引言
1.2 古代思想
1.3 认知编年史
1.4 空气动力学的兴起
1.5 基本原则的应用
1.6 20世纪的知识积累
1.7 新举措
1.8 总结和结论
第2章 飞行装置
2.1 引言
2.2 翼形态
2.2.1 内翼设计
2.2.2 鸟类翅膀的外形
2.2.3 蜂鸟和雨燕的翅膀
2.2.4 信天翁和大海燕的翅膀
2.3 动翼特性
2.3.1 桡骨与尺骨的拉伸并行作用
2.3.2 手翼
2.4 翼的尺度比例
2.5 鸟类翅膀的功能性解释
2.6 尾部结构与功能
2.7 与飞行有关的身体其他部分
2.8 总结和结论
第3章 飞行羽毛
3.1 引言
3.2 轮廓羽毛的一般描述
3.2.1 轴
3.2.2 羽片
3.2.3 微观结构
3.3 羽毛力学性能
3.3.1 硬度和弹性
3.3.2 原位应变测量
3.3.3 透气性
3.4 飞行相关微结构的功能解释
3.4.1 初级飞羽重叠区
3.4.2 减音结构
3.4.3 有凹缘的初级飞羽
3.5 尾部羽毛
3.6 羽毛肌肉和神经
3.7 总结和结论
第4章 空气动力学
4.1 引言
4.2 力与功率的粗略估计
4.2.1 升力抵消重力、诱导功率和诱导阻力
4.2.2 推力
4.3 尾迹的可视化
4.4 稳定滑翔翼附近的流动
4.4.1 普通的臂翼环流
4.4.2 前缘涡流
4.4.3 后掠角度对流动的影响
4.4.4 小羽翼的可能功能
4.5 扑翼飞行的空气动力学
4.5.1 常规流动
4.5.2 扑翼上的前缘涡流
4.6 尾部空气动力学
4.7 总结和结论
第5章 鸟类飞行的演化
5.1 引言
5.2 始祖鸟
5.3 树栖起源说还是奔跑起源说
5.4 恐龙起源假说
5.5 始祖鸟如何跑过水面
5.5.1 脚和水面相互作用的计算方程
5.5.2 奔跑中始祖鸟的气动力计算
5.5.3 生态演化
5.6 其他与鸟类飞行相关的化石
5.7 总结和结论
第6章 鸟类飞行模型
6.1 引言
6.2 飞行计划
6.2.1 不同距离和体重的飞行策略
6.2.2 起飞
6.2.3 滑翔停顿
6.3 巡航飞行特征
6.3.1 鸟翼拍打运动学
6.3.2 单翼拍打的细节
6.3.3 鸟翼拍打运动学规律
6.4 悬停
6.5 有风悬停
6.6 降低扑翼飞行能量需求的方法
6.6.1 间歇飞行
6.6.2 编队飞行
6.7 滑翔
6.7.1 悬挂滑翔
6.7.2 动态翱翔
6.7.3 后掠飞行和阵风飞行
6.7.4 热气流飞行
6.8 操纵
6.9 速度的精确测量
6.10 总结和结论
第7章 鸟类飞行动力
7.1 引言
7.2 欧椋鸟研究
7.3 肌肉运动
7.4 胸肌产生力和做功:应变计——三角肌嵴
7.5 上冲程主要肌肉
7.6 尾部转向
7.7 翼拍循环与呼吸运动
7.8 总结和结论
第8章 鸟类飞行能量
8.1 引言
8.2 体重减少量估计法
8.2.1 早期研究
8.2.2 长途飞行脂肪消耗研究
8.2.3 体重减少量法的风洞试验
8.3 呼吸速率试验法
8.3.1 心率测试法
8.4 风洞气体交换法
8.5 稳定同位素转换法
8.5.1 双标水法试验结果
8.5.2 海洋鸟飞行能量消耗
8.5.3 双标水法风洞试验
8.5.4 重碳法风洞试验
8.6 悬停飞行能量消耗
8.7 总结和结论
第9章 飞行能量消耗对比
9.1 引言
9.2 如何公平地对比
9.3 与体重相关的飞行能量消耗
9.4 鸟类与其他飞行者的对比
9.5 单位能量消耗的代谢率
9.6 气动模型的预测值
9.6.1 鸟类飞行模型
9.6.2 生物能(输入)与机械能(输出)间的转换
9.7 悬停飞行
9.8 总结和结论
附录1 书中学术术语释义
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