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
第一章推拿总论
第一节推拿概述
推拿古称按摩,有按跷、跷摩、桥引、案
等诸多名称,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推拿医师运用推拿手法或借助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范畴,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出现而诞生,是人类*早用于祛除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之一,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及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推拿是用“手”作为治疗工具的,其名称的由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汉代以前有关推拿的名称众多,如按摩、跷摩、桥引、案等;汉以后至明初,这一时期基本统一称为按摩;推拿一名*早见于明代著名儿科专家万全所著《幼科发挥》,由于小儿推拿的兴起,按摩的名称逐渐被替代,清代的《厘正按摩要术》作出了清楚的解释:“推拿也,按摩之异名也,按摩之法,北人常用之,名谓按摩;南人专以治小儿,名曰推拿。”推拿名称的演变标志着推拿有了历史性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推拿学是研究用推拿疗法治疗疾病的一门系统科学,主要研究推拿治疗疾病的作用原理、治疗方法、适用范围等,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手法治疗和功法训练是推拿学的基本特征;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的紧密结合是推拿学的理论内涵;广泛的适应证和严格的禁忌证是推拿学的临床特点。推拿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成书的两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和《黄帝岐伯按摩》(已佚)反映当时推拿独*的治疗体系已经形成。从在这两部医著中,推拿所占比重之大,可以看出推拿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推拿是人类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的产物,是人类为了适应生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自然环境作抗争,逐渐认识手法治疗疾病和伤痛的总结。推拿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几度兴衰。但随着人们对非药物性、无创伤性自然疗法的偏爱,全国推拿热的兴起,无疑将会推动推拿事业的发展。推拿疗法经过上百年来不断传承与发展,汇集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明,其中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有理由相信,推拿将以其独*的中医特色、卓越的疗效、毒副作用少的特点,“简、便、验、廉”的优点,成为21世纪*具发展前途的中医学科之一。
第二节推拿发展概况
第一章推拿总论
人类本能地以手按止血,摩以消肿止痛,经过漫长的日积月累,不断摸索总结,推拿方法从原来简单的下意识动作,发展成为需要经过刻苦训练才能掌握的一种具有高度技巧性的医疗运动,成为人类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一)殷商及春秋战国时期
按摩是殷商时期主要的治病方法,殷商甲骨文中,反复出现“拊”和用“拊”治疗小腿疾病的记载,这是*早有文字记载的推拿手法。“拊”意为“一人用手在另一人的身上抚按”,《说文解字》中将“拊”解释为“揗”,而“揗”字又释为“摩”。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将推拿手法应用于医疗实践,据《周礼疏案》记载:扁鹊过虢境,见虢太子尸厥,就使其弟子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游按摩,数法并下,成功治愈了虢太子的病。约在战国时期成书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多篇记载了推拿治疗痹证、痿证、口眼歪斜、胃脘痛和高热谵语,并描述了有关推拿的工具“九针”中的“员针”和“鍉针”;介绍了按摩推拿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提出了对按摩人员的选才与考核标准。同时《素问 异法方宜论》中记载了推拿的发源地:“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这里的中央是指我国中原地区,相当于今河南商丘、洛阳一带。
(二)秦、汉、三国时期
秦汉时期,伴随着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建立,也奠定了推拿按摩的理论基础,当时产生了目前已知的我国第一部推拿学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可惜已经佚失。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文物简帛医书有《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导引图》、《养生方》、《合阴阳》等14种。其中《五十二病方》中论及的按摩手法有按、摩、摹、蚤挈、中指搔、括、捏、操、抚、揗等10余种。而《导引图》则为现存*早的导引(医疗体操图谱)和自我按摩图谱。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 杂疗方》中介绍“救自缢死”方法中说:“将自缢者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稍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首创了以手法抢救呼吸、心搏骤停病证。另外,该书还首次提出了“膏摩”一词,把按摩手法和药物外用相结合的外治疗法称为“膏摩”,《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记载有“头风摩散”,以膏摩方治疗头痛,并把方寸匕用作按摩工具。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晋代名医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开创了推拿急救的先河,该书介绍用推拿手法治疗卒心痛,“抓人中治疗猝死”,“抓脐上三寸”治疗卒腹痛等。其中治卒腹痛方:“使病人伏卧,一人跨上,两手抄举其腹,令病人自纵重轻举抄之,令去床三尺许,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可谓是*早的抄腹法和捏脊法,也表明推拿手法逐渐从简单的按压摩擦向手指相对用力、双手协同操作的成熟化方向发展。《刘涓子鬼遗方》记载有白芷膏、生肉膏、麝香膏、丹砂膏、黄芪膏等14首膏摩方,其中有10首专门用于摩治外科病证,药物与手法相得益彰,按摩疗法有了很大发展。
(四)隋唐时期
推拿学
一次发展期。一是推拿已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治疗方法,得到了官方的认可。隋太医署首次设立按摩博士,唐太宗则在隋代已有的基础上,建立了规模更大、设备更加完备的太医署,并在其中设立了按摩科,将推拿医师分为按摩博士、按摩师及按摩工,并进行有组织的教学。二是推拿已成为骨伤科疾病的普遍治疗方法,不仅应用于软组织损伤,而且也应用于骨折、脱位等。唐代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提出治疗闭合性骨折的“揣摸、拔伸、撙捺、捺正”四大手法,这对后世正骨推拿流派的形成具有深远意义。三是推拿疗法渗透到内、外、儿等科。《大唐六典》中记载按摩可除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八疾;孙思邈《千金方》尤为推崇按摩疗法治疗小儿疾病。四是推拿被广泛地应用于防病养生。这一时期自我按摩作为按摩的一个内容十分盛行,隋代《诸病源候论》每卷之末都附有导引按摩法。孙思邈将按摩用于小儿保健:“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五是膏摩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中收录了大量的膏摩方,种类繁多,可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应用,孙氏首先提出了膏摩方的常规用法并详述了膏摩方的制备方法。六是对外交流比较活跃,医史界一般认为,我国推拿在唐代开始传入日本,同时国外的推拿手法也流入到我国,如《备急千金要方》中介绍“婆罗门按摩法”,“婆罗门”即是古印度,说明与我国同样具有古代文明的印度,很早就与我国有推拿学术活动交流。
(五)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虽然国家医疗机构没有设立推拿专科,但这一时期,推拿的发展还是令人瞩目的,推拿的学术发展标志主要体现在,推拿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丰富的诊疗理论,使推拿治疗作用的认识得到不断深化。金代“攻下派”代表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发展了推拿理论,认为推拿属于“汗、下、吐”三法中“汗法”范畴,首次提出了推拿具有发汗的作用。《圣济总录》对手法强调具体病证具体分析应用,指出:“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曰按曰摩,适所用也。”在推拿作用上,认为手法具有“斡旋气机,周流荣卫,宣摇百关,疏通凝滞”和“开达”、“抑遏”的作用,“开达及寒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及慓悍者有所归宿”。推拿除医治常见病症外,宋代还有按摩助产的记载。这一时期,膏摩疗法又有了新的发展。《太平圣惠方》记载了六首治疗目疾的摩顶膏,为膏摩治疗眼疾的*早记载。
(六)明清时期
明代近300年,沿承了隋唐的医学体制,明初时按摩被列为太医院十三科之一,并与其他学科一样进行正规化教育。到了隆庆五年(1571年),由于封建礼教的原因,按摩科被朝廷取消。但此时南方小儿推拿盛行,影响力很大,故取而代之以“推拿”著称。“按摩”之名开始有“推拿”之称,始见于明万历年间(1576年)张四维所著《医门秘旨》,“推拿”一词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时期不仅推拿诊治方法在小儿疾病中得以应用,而且在理论、手法、穴位上都有总结和提升,形成了小儿推拿独*理论体系。同时不少小儿推拿专著问世,如《小儿按摩经》,被收录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一书中,是我国现存*早的推拿学专著,《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是我国现存*早的小儿推拿专题文献,以及龚云林撰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和周于蕃撰著的《小儿推拿秘诀》。
清代太医院虽没设推拿科,但推拿学术在民间得以发展。一是以儿科杂病为对象的小儿推拿在临床实践和理论总结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陆续有不少小儿推拿专著问世,其中著名的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钱怀邨的《小儿推拿直录》,夏云吉的《保赤推拿法》。二是以骨伤科疾病为治疗对象的正骨推拿已形成其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医宗金鉴》为清代太医院的医学教科书,是一部骨伤科医学巨著,它把当时的正骨手法和推拿手法有机结合,形成“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正骨八法而闻名于世。三是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的推拿,与其他外治法和药物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为清代*有影响的包含推拿、针灸、膏摩、刮痧等数十种外治法的专著。
(七)民国时期
由于明清政府对推拿的不重视,到了民国时期推拿一直处于低谷阶段,曾一度被称为“雕虫小技”、“医家小道”,迫使推拿在民间寻求发展,虽然受地域限制并且缺乏交流,但顺应地域性流行病特点和民间需求,自然发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流派,主要的推拿流派有一指禅推拿流派、法推拿流派、内功推拿流派、腹诊推拿流派、脏腑推拿流派等,各具特色。
(八)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发展得到重视,首先1956年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所推拿医士学校,后隶属于上海中医学院,开始正规化的学校教育。1956年上海又成立了国内第一所中医推拿门诊部,开始有了政府举办的推拿医疗机构。60年代初、中期,推拿疗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整理出版了推拿专业教材和专著,开展了推拿的实验观察和文献研究。这个时期不仅推拿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如骨伤科、内科、儿科、神经科、妇科等,而且其他临床学科的专业工作者也用推拿疗法治疗本学科的疾病,他们以自身学科的理论和临床思维,指导手法的具体应用。70年代初,根据推拿止痛的作用,开展了推拿麻醉研究,应用于疝修补、剖宫产、胃大部切除等十余种手术。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高等中医院校正式设置推拿专业,如上海中医学院于1977年招收针灸推拿伤科专业的本科生,培养五年制大学本科学生。1982年上海中医学院又招收五年制推拿专业本科生,1986年上海中医学院推拿系成立,并招收了全国第一批推拿硕士研究生。1987年成立了全国性推拿学术团体—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推拿学会。进入90年代,推拿教育层次进一步提高,全国多数中医院校的推拿专业从专科教育发展到本科教育。1991年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成立。1997年在上海首次招收推拿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不断为推拿教学、临床、科研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总之,新中国成立后,推拿的临床、教学、科研、推拿著作的出版和推拿队伍的建设,都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推拿具有独*的医疗作用,目前已引起国际医务界的普遍重视,许多国家已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第三节推拿作用机理
(一)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联络全身,具有“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生理功能。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只有依赖气血的濡养与经络的联络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各处的生理功能,并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经络的生理功能发生障碍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