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内科与杂病
0.00     定价 ¥ 79.8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06355
  • 作      者:
    张忠德,刘旭生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岭南甄氏杂病流派
  第一节 岭南甄氏杂病流派总论
  一、简介
  岭南甄氏杂病流派创始于19世纪末,至今传承至第五代,具有百年传承史,始终秉承行医就是行善的原则,因医道超群、医德高尚为人所倾慕,擅长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岭南温热时病及诸多内科疑难杂症而闻名于世。
  二、历史渊源
  甄家人世世代代出生并生长于岭南地区,对岭南独特的气候、丰富的草药资源及人群的体质特征、地域性特色病种等有较深的认识。甄梦初是岭南甄氏杂病流派主要代表性人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东省授予的第一批名老中医之一,师从其母亲李瑞琴及近代岭南著名温病学家陈任枚。
  1909年甄梦初出生于中国著名的侨乡开平,自幼跟从母亲李瑞琴学习中医正骨。1929年就读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接受正规医学教育,还没毕业时,就得到陈任枚的赏识,在广东中医院(现广东省中医院)担任主诊医生。1934年毕业后,在广州、香港、澳门一带开设医馆,1935年在广州惠爱西路(现中山六路)赞寿堂药店开设分所,内、外、妇、儿均设,尤以内科杂病见长。1940年11月,与江济时、江汉荣、李家任、吴粤昌等当时的名医一起发起并组办了“广东医药旬刊”,成为当时颇有影响力的医学刊物之一。1978年晋升为广东省中医院第一任内科主任,并荣获“广东省名老中医”的称号。
  甄驾夷为甄梦初之长子,少年时期随其父辗转各地,得其言传身教,自幼受家学熏陶,刻苦攻读,及至年长即在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接受正规医学教育。1964年甄驾夷开始在广东省中医院天河门诊部出诊,由于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疗效卓著,活人无数,甚受病家及民众欢迎,颇有其父之风。
  张忠德为甄梦初孙女婿,1988年大学毕业后,到广东省中医院工作,同年拜于甄梦初老先生门下,一心从医,尽得师传,通过反复实践,在辨证候、立治法、选方药等方面耳濡目染,逐渐领悟了甄老学术理论的精义和经验技术的诀窍。师友砥砺,教学相长,在甄老逝世后,张忠德保留了甄老的一批亲笔遗作,将甄氏医学很好地延续和发展了下来。
  三、岭南甄氏杂病流派传承脉络
  第一代传承人:李瑞琴(生卒不详),擅长手法整复医治骨伤类疾病。陈任枚(1870—1945),为近代岭南温病学家,撰写《温病学讲义》,被公认为20世纪20~30年代全国中医学校教材讲义编纂质量*佳者之一。
  第二代传承人:甄梦初(1909—1990),为第一批广东省名老中医,擅长治疗各种温热时病及疑难杂症,尤其对于痨证、痹证、小儿疳积、妇科疾病、外感高热等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创立了“穿海汤”“鱼白甘汤”“玉泉饮”等一系列方剂。
  第三代传承人:甄驾夷(1934—2008),秉承家学,幼承祖训,好学不懈,随父亲学医数年,尽得其术。他在外感高热,风湿痹证、瘿瘤等内科杂症,妊娠呕吐,产后虚弱及小儿疳积等方面均有较深的体会,很好地延续和发展了甄梦初先生的医学理论和经验。
  第四代传承人:张忠德(1964—),为广东省名中医,岭南甄氏杂病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擅长治疗各种急慢性呼吸系统常见病及疑难病,其他内、妇、儿等科诸多疑难杂症,尤其在久咳、顽咳、久喘的中医辨治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善用药膳,针对不同疾病、不同人群、不同体质,采用个体化药膳进行治疗、预防、康复。
  第五代传承人:杨荣源、李际强、宋苹、王大伟、李芳、黄宏强、蔡书宾、戴洁琛、张溪、张伟、金连顺、唐丽娟、祝鸿发、张曈、王媛媛等,在临床中形成了完善的学术团队,为发展岭南甄氏杂病流派,造福广大患者不懈努力着。
  四、流派学术思想
  岭南甄氏杂病流派十分重视整体恒动观,病证索源,审证务求其本,尤重舌脉,用药灵活施治,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其诊疗疾病的独特风格。
  1.难治肺疾,平调五脏
  关于久咳久喘等难治性肺系病辨治,甄氏提出“重在培元固本、平调五脏”的精辟见解,灵活运用分期阶梯疗法,临证多采用“培土生金”“平肝调脾”“固肾健脾”等法,通过调整阴阳、平调五脏达到治病求本之目的。
  2.祛邪泻实,攻补同方
  甄氏认为,岭南温热时病,其温病之特点,多是热气熏蒸,积而暴发,一起即见气分高热,甚至气营两燔、血分证候,其势纷乱而迅速。甄氏主张治疗岭南温热时病以透邪祛实法为主,注意固护阴液,益气扶正,强调不能逢热病必清热利湿,而忌畏温热之药,临证需识清病机。
  3.疑难诸疾,首重肝脾
  甄氏提出“独重肝脾”乃治疗疑难杂症之根源的主张,认为疑难之疾病,具有病情日久易反复、迁延难愈的特点,常与肝木升发太过或不及,导致脾土运化失常有关。具体调节方面,肝体阴而用阳,治肝以重滋养、柔肝血为要,脾为后天之本,调脾需醒脾、补脾、健脾。
  4.岭南诸疾,辨湿为要
  岭南号称“炎方”,天气炎热,年平均气温较高,高温时间长,四季不明显。春夏多雨,天热地湿,人处湿热之气交织中,病症多具有以“湿”为患的特点;认为治湿,应分表里,如表湿用宣散法;里湿采用化湿、燥湿和渗湿法;如湿困中焦,宜用化湿和中;如水湿溢于肌肤致肌肤肿胀者,用利水渗湿法,等等。
  5.诸痹痨证,必兼瘀证
  甄氏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推崇“络病学派”的理论,在叶天士“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传统理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痹”“痨”诸证之体会而立“痹痨必瘀,瘀去证消”的观点,同时注重攻中有补,攻不伤正,在祛瘀通络的基础上加以调气和血,临证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岭南本草,贵在活用
  岭南地区中草药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形成独特的“南药”系统,甄氏遣方灵活,用药配伍严谨,药味少,剂量轻,用药不求名贵,常以寻常之药救治疑难沉疴,主张用药简便廉验,以减轻患者负担。
  (张忠德 杨荣源)
  第二节 咳嗽
  咳嗽是指肺气宣肃功能失常,肺气上逆而成的病症,它既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亦可以是不同疾病的一个临床表现。甄氏认为,咳嗽虽然是肺系疾病中*常见的病症,然咳嗽并非全由肺导致,凡可导致肺之宣肃功能失常者均可引发咳嗽。《素问 咳论》云:“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又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岭南地区长期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四季多风,同时由于长年天气炎热导致地表蒸发水汽,内外两湿相合,加上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当地人腠理疏松,卫表不固,正如《景岳全书》中记载:“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阳燠之气常泄 ”咳嗽常以“湿邪”“风邪”为先,多与热、暑、寒合邪为患[1]。
  一、病因病机
  咳嗽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病因为外感六淫;内伤咳嗽既可由饮食、情志等原因所致,亦可因外感失治、误治而迁延不愈,致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1.外感风邪,因地因时夹邪
  《素问 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素问 骨空论》亦曰:“风者,百病之始也。”风邪是外感六淫之首,虽为春季的主气,但因四时气候变化均有风,故风邪外袭不仅限于春季,亦可以见于其他季节。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故临床上外感咳嗽常以风为首,或夹寒、夹湿、夹热。
  甄氏认为,岭南地区因常年地火旺炽,空气湿热,容易暑气郁结。故暑与湿合,肺失宣降,咳嗽不断;岭南人嗜食清热祛湿类凉茶,此类多为寒凉之品,若不能对证饮用,则对于脾胃有所损伤,耗伤气阴,因而气阴两虚之咳嗽亦不少见。
  2.饮食不节,痰湿内盛
  饮食不节或嗜食肥甘厚味,或生冷之品,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水谷精微无以运化,聚湿成痰,上贮于肺,致肺气壅塞,宣降失司,上逆而咳。另现代人重视养生,嗜食粗粮等难以消化之品,致使脾胃负担过重,难以运化,饮食积滞于内而化热上犯于肺。
  3.情志不畅,肝气上逆
  肝主疏泄,有疏通全身气机,令其畅达周身之效。若情志不畅,肝失条达,则气机内郁。“气有余便是火”,故肝气不畅,可郁而化火,循经上逆犯肺,灼伤肺津,炼津为痰,发为咳嗽。
  4.失治误治,肺脾肾失调
  外感咳嗽失治、误治,致咳嗽缠绵不愈,肺、脾、肾失调。肺脾作为水精输布的重要脏腑,功能失司,可导致气不化津,则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理。另肾为气之根,肾虚则纳气无力,久咳及肾,致肺、脾、肾三脏虚损。
  二、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
  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他脏兼证。
  2.辨虚实
  外感咳嗽病性多属实,以风湿、风寒、风热、风燥多见,而内伤咳嗽病性属于虚实夹杂,为邪实与正虚并见,以痰湿、痰热、肝火、胃气上逆多见。脉有力者属实,脉无力者属虚。
  3.辨咳声轻重与痰
  咳声响亮或阵发多实,咳声低怯者多虚;咳痰质稠色黄多实热,咳痰质稀色白或白色泡沫样多为虚寒。
  三、治疗原则
  1.外感咳嗽宜祛邪利肺
  外感咳嗽为外感之邪袭肺,致肺失宣降所致,以实证为主,故应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根据外感邪气的不同,或解表散寒,或疏散风热,或祛风润燥。外感咳嗽急性期一般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
  2.内伤咳嗽宜祛邪扶正
  内伤咳嗽多为“痰”“火”侵犯肺脏,肺气上逆所致,多属于邪实正虚,故治疗应以祛邪扶正为治疗原则。但正所谓“痰有寒热之分,火有虚实之辨”,因此临证时需要仔细辨别其寒热虚实,用药上应有所侧重。
  另外,外感咳嗽日久,迁延不愈可以由邪实导致正虚,而转化为内伤咳嗽。而内伤咳嗽日久,则会损伤气阴,肺卫不足,难以御邪,导致气候转换时更容易感受外邪。同时,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转化非一时一刻而成,故临床上多见虚实夹杂之候。此时需要辨明寒热虚实之多少,施以攻补兼施之法,既防宣散伤正,又不因补敛而闭门留寇。
  四、辨证论治
  1.外伤咳嗽
  (1)风邪犯肺
  证候:咳嗽,少痰,咽痒,或呛咳阵作,气急,遇季节变化或闻及油烟等刺激性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呈反复性发作,舌苔薄白,脉浮。
  治法:疏风宣肺,解痉止咳。
  常用方药:苏黄止咳汤加减(牛蒡子、蜜枇杷叶、地龙、前胡、五味子、蝉蜕、紫苏叶、蜜麻黄等)。
  加减:若素体阴虚,口燥咽干,痰黏难咯,低热等,加麦冬、乌梅以养阴生津敛肺。若夹痰热,咳声洪亮,咯痰不断,痰黄质稠等,加黄芩、鱼腥草以清热化痰。
  (2)风寒束表
  证候: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颈部酸胀或肌肉酸痛,畏风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常用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蜜麻黄、甘草、杏仁、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等)。
  加减:夹湿,痰黏难咳,头重胸闷,苔腻者,加法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素有寒饮伏肺,外邪引动而见咳嗽上气,痰清稀,胸闷气急者,加射干、紫苏子以降气化痰。
  (3)风热袭肺
  证候:咳嗽频剧,气粗或声音嘶哑,咽干咽痛,咯痰不爽,痰黏或黄稠,流黄涕,口渴,恶风,身热,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常用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等)。
  加减:热重,喜冷饮,大便不通等,加黄芩、桑白皮、瓜蒌仁、大黄以清肺通腑泻热;咽痛,咯脓痰,加金荞麦、浙贝母以清肺化痰。
  (4)风燥伤肺
  证候: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咳甚胸痛,或痰黏不易咯出,初起可有恶寒,身热头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常用方药:桑杏汤加减(桑叶、浙贝母、淡豆豉、栀皮、梨皮、杏仁、沙参等)。
  加减:伤津较甚,咯痰不多,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岭南甄氏杂病流派 1
第一节 岭南甄氏杂病流派总论 1
第二节 咳嗽 3
第三节 哮证 8
第四节 喘证 14
第五节 肺络张 19
第六节 外感热病 25
第七节 痹证 30
第二章 岭南邓氏内科流派 37
第一节 岭南邓氏内科流派总论 37
第二节 胸痹 39
第三节 心悸 45
第四节 心衰病 50
第三章 岭南岑氏杂病流派 57
第一节 岭南岑氏杂病流派总论 57
第二节 肝着 59
第三节 休息痢 64
第四章 岭南梁氏脾胃病学术流派 71
第一节 岭南梁氏脾胃病学术流派总论 71
第二节 胃脘痛 73
第三节 痞满 79
第四节 吐酸 84
第五节 泄泻 89
第六节 便秘 94
第五章 岭南补土流派 100
第一节 岭南补土流派总论 100
第二节 腹痛 102
第六章 岭南林夏泉学术流派 108
第一节 岭南林夏泉学术流派总论 108
第二节 眩晕 110
第三节 头痛 115
第四节 中风 119
第五节 癫痫 124
第七章 岭南肾病流派 130
第一节 岭南肾病流派总论 130
第二节 淋证 133
第三节 尿浊 138
第四节 水肿 143
第五节 消渴肾病 150
第六节 慢性肾衰竭 153
第八章 岭南扶阳与经方流派 159
第一节 岭南扶阳与经方流派总论 159
第二节 不寐 164
第三节 超重与肥胖 173
第四节 内科病证(症)的常见体质状态与饮食调理 18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