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12位艺术家依次呈现了个人的创作脉络和发展线索,突出艺术个案不可替代的意义,深刻反映出个人创作之路与国家的文化情境、美术史上下文、艺术体制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文化立场,以及有别于西方的方法论意识。
本书作为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精彩内容的结集,帮助青年学子进一步认识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现状,拓展视野、启迪思想、提高认知,更深入地了解作为当代艺术家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知识储备以及应当具备的各种能力与艺术素质。同时,对于广大普通读者,亦不失为理解和鉴赏中国当代艺术的优秀文本,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在既有的现当代艺术中,相信的艺术比质疑的艺术要多得多。因此,艺术中存在着大量的说教。艺术家以某种相信的方式将他的感受告知受众,此时的受众是被告知者,艺术家位居先知,我不认为这是当代艺术的方法。
艺术家与观众同样面对问题,而不是问题不属于艺术家而只属于观众。
当代艺术涉及的问题应该是真问题,而所有能够回答的问题都不是真问题。任何答案都是肤浅的,答案使提问失去了意义。
当代艺术最重要的是质疑和挑战,是在既有经验之外思考和创作。处于这种状态的艺术家喜欢孤独,对于艺术的成败价值标准有着独立的判断,并不渴望作品在交流中被人理解,不会刻意做这方面的努力。
无论“成功”的价值标准左右了多少艺术家,仍然会有艺术家能够清醒地意识到挑战性艺术的终极价值是“失败”。机遇与艺术家之间的双向选择与抛弃造就了不同处境的艺术家,顺利与挫折,边缘与主流以及成功与失败都是艺术家的机遇。一些不甘失败的艺术家一旦成功便会对其深信不疑,从此丧失了挑战成功价值标准的精神与能力,沦为诸多成功者中的凡夫俗子。
1987-2017 三十年回望
王鲁炎
质疑的视觉
张晓刚
灵魂上的影子
何云昌
行为的体验
汪建伟
困难——如何理解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工作
谭平
时间——我的创作方法
隋建国
肉身成道——从“盲人肖像”到“手迹”
方力钧
个人经验与艺术叙事
朱伟
工作中一些简单常识的转换
焦兴涛
从罗丹到如来佛——不断命名的雕塑
刘韡
使用说明——成为当代艺术
李山
关于生物艺术的问题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