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时代影像艺术的感染力:一个人的近十年影评》:
张艺谋电影跨越30多年,成为中国电影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何认知其创作价值,其意见不一,站在历史的角度重新观察思考,可以更好看清其创作的历史价值。作为历经不同阶段依然创作不息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遭遇的创作批评与承担的历史责任同步呈现。但显然,张艺谋的价值无法回避,其对题材的开拓、对视听语言的探索、对传统文化的强化扩展、对时代审美变化的敏锐、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等,都是同时期导演中极其突出的。本文着重从文化考量和艺术观念的角度来透视张艺谋创作的创造性,期望能更好地为当下娱乐化市场提供价值坚守的参照。
没有几个导演能够跨越多个历史阶段而依然创作精神不减,也没有几个导演能在每一个作品出现时都被高度关注并且蜂拥高调评价,却依然坚持推出有特色的作品。张艺谋就是这少数的导演。在张艺谋的作品里,交织着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冲突,但我们更需要正确认识他的文化创造的历史价值。张艺谋既是传统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又似乎是当下被怀疑其创造力的典型代表,在存留于世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中,他数量众多的出色作品成为被世界电影界所敬重的对象,却在近十余年的大众舆论中褒贬不一。对于他的创作声誉和创作苛求始终存在矛盾性,而对于他的创作批评,众说纷纭与专家的挑剔性分析也一样严苛。张艺谋身处在高聚光的舆论中,也处在高票房高质量的标准要求中。但毫无疑问,张艺谋始终是中国电影从行政体制到市场体制都可以适应而不懈转变创造的能手,在艺术创造的路途中,他的电影探索从来没有止步不前,并且总是能创造出标志性的影像作品而引发众多议论和关注。
在中国电影的大家中,张艺谋的价值凸显无疑,正因为张艺谋的创作多样性,才具有了值得探究和具有深入探究的可能性。我们的批评家忘却了张艺谋值得研究,也有研究价值,往往在抓住这丰富的对象时,笔下促发出生花妙笔和智慧,却不见得能中肯地给予值得研究的智慧对象一点肯定,回看历史这其实是悲哀的事情,张艺谋的创作依然在,而一些借此上扬却失去公正和建设性的评论其实却已经死亡。在每一个时期的电影创造性综合呈现上,张艺谋的才华尤其显示出超乎常态的特色,他自然有走差的时候,也有失自我创作的水准,但由此导致的只及一点不及其余却显然不客观。评论不能正确地对待张艺谋创作,久而久之导致不明就里的部分网民一听是张艺谋电影就嗤之以鼻,而面对近年他的各种探索之作,在有色眼镜的氛围中,一味挑剔的习惯从批评家到网络延展而去,让常态电影认知都变得困难了。所以,网民要重新回顾张艺谋创作经典,这不仅是认知历史,也是回归艺术审美的要求,重读张艺谋经典创作对于历史定位和梳理电影艺术发展脉络,都具有重要意义。
《红高粱》是张艺谋本人和第五代电影创作分野的重要影片,更是中国电影改变风貌呈现新状态的独特创作。对于导演而言,这是他确立自己地位的独特性的创作,此前在第五代开拓性的《黄土地》中,作为主创,人们时常以为这就是张艺谋电影,事实上在影像创作上,作为摄影师,的确显示了第五代集体发力作品凸显的影像个性。但公认张艺谋的完整发力是《红高粱》,“我爷爷余占鳌”与“我奶奶”的抗战故事,不仅充满血脉偾张的血性,更是一种人性张狂的体现。当令人惊讶的“颠轿”、高粱地上的“野合”交欢和“祭酒”高吼酒神曲的场面交织时,我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鲜红闪亮的中国人张狂的模样。我们此前还习惯于欣赏《良家妇女》的悲戚故事,《乡音》中女性“我随你”的柔绵美感,《城南旧事》流水一般舒缓的古城故事,《归心似箭》含蓄抒情中“雁南飞”的依恋,中国故事的古已有之的收敛和感伤,抒情但不高亢的表现,已经成为民族的某种符号。精神压抑和由此形成的美感固然动人,但中国人血性、真诚、张狂的民族精神却受到压抑。狂放的舒张时代,在《红高粱》中获得了整体性的划定,爱得大胆和直率,生活得古朴粗野,战斗得狂野激愤,改观了以往沉寂暗淡的国人影像,一种狂欢的美感和内在迸发的激情取代了沉静含蓄。从女主角的角度,九儿在出嫁的路上即刻被赶跑劫匪的轿夫余占鳌吸引,而随后回娘家的路上与余占鳌惊天动地地在红高粱地里激情野合,爱的开放和外向,打破了传统的被动和沉默的习惯。从男主角的角度,从群体颠轿的肆无忌惮的粗野,到对所爱的新娘子不管不顾地占有,在大片的高粱地里上演了粗犷蛮力的天地交合,令人血脉偾张而不能不激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