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 年代至1945 年之间文化上的全球化,不能用三言两语来概括。例如,19 世纪的第三个25 年,欧洲文明在世界上的影响达到了巅峰。此后,随着新帝国主义的来势汹汹和殖民统治的坍塌,欧洲文明失去了威望,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愈加严重。殖民主义留下了一份文化上的遗产,尤其表现在精英教育和后殖民教育系统内的语言多元性上。欧洲人和北美人维持着他们对其他地方的好奇,不过自19 世纪早期以来他们的观念总是受到一种结构性的傲慢的浸染—美国文学批评家爱德华·萨义德在1978 年将其称为“东方主义”。普世化的计划—就像歌德在1820 年代所倡导的一种包罗万象的世界文学规范—无论是在德国内部还是在其他地方都没有引起较大的共鸣。“文化”更多地被理解成在文学“巨著”、历史文献和建筑遗存中寻找民族的过去。1945 年与之后几十年之间的最大差别,是缺乏一种世界各地海量观众可以获取的全球性媒体。纪录片和文艺片至迟在1930 年代就流行,还有早在19 世纪后期就出现了通过广泛分布的新闻社进行全球的信息搜集,它们的作用固然不容小觑,但是还没有达到后来的广播、电视和因特网的那种渗透性。
“现代的全球化”作为一种范畴,足以囊括在工业化、民族国家和升级版帝国主义时代所发生的事情了。1914 年之前十年内的经济繁荣,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球性经济一体化的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经济一体化可以与之相衔接。另外,不同形式的全球化究竟是否是1800 年之后一个半世纪内世界发展的最重要标志,仍然存在疑问。20 世纪前半叶的“现代”还算不上是一个“全球的”现代。而且,文化上的互相联系并非在所有领域都是线性向前的。譬如,1900 年欧洲古典音乐在海外的影响力要大于1930 年。
中译本序...1
前 言...5
全球性概念
复数的全球化...9
全球化的实现——对当下世界的若干构想...46
20 世纪的全球公共领域...63
大同世界与帝国——从认可到责任...86
地域与空间
边界与桥...93
何谓西方?——论一个争议概念的
多义性...117
亚洲的兴起——当下全球不确定性的一个思想史预设...132
史学四题
内战、革命与战争——群体暴力的三驾马车...169
保护、权力与责任——帝国时代及其之后的庇护...189
过去——论历史的时间视阈...216
世界历史与时代诊断...240
尾 声
抉择与开篇...259
食人者与挂毯——殖民时代的老虎...268
人名索引...294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