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称帝,定应天府为国都,建元洪武,定国号为大明。
朱元璋即位后依然能够保持一颗奋斗的心,并将勤勉发挥到了极致。他在即位之初,并没有急着享受帝王的生活,还让百官不要叨扰百姓,给百姓以休养生息的时间。
很多开国的贤明君主都懂得这个道理:在经历了连年的战火后,百姓最需要的就是平静的生活,他们不在乎谁主天下,只希望这个君主能比上一个仁慈一点儿,宽容一点儿,给他们一条活路。只要没有官吏的欺压,即使生活再清贫,他们也能安静地活下去。
朱元璋即位之后还有一件大事就是论功行赏,这也是所有跟随朱元璋走过战火的人最期盼的时刻。这其实并不功利,用生命换回的奖赏,是最应该得到尊重的。
朱元璋没有辜负他的追随者,任命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给诸功臣论功晋爵。在立朱标为太子后,给很多近臣加封了东宫官爵,以求他们能像辅佐自己一样,辅佐自己的儿子。
一开始,朱元璋还想给一些外戚(马皇后的亲属)封官,但是遭到了马皇后的婉拒。
建国后的朱元璋,一面“无为而治”,一面广招贤能,一边制定各种律法,一边兴办学校,忙得不亦乐乎。作为一个经历过苦日子的人,朱元璋明白百姓要的是什么,所以他一直在努力,一直勤于政事。朱元璋的勤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当中实属少见,甚至可以说勤奋得有点过头。无论大小事务,他必定亲自过问,每天审阅的奏折不计其数,睡眠时间少得可怜,真的是日理万机。
只可惜,他的勤政,并没有遗传给他的子孙。除了朱棣,明朝几乎没有像朱元璋一样勤政的皇帝了。
虽然朱元璋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在元大都,那个曾经的政权还没有完全土崩瓦解。在它彻底消失之前,朱元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知识库
应天府,又称京师、南京。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破集庆路(今江苏省南京市),改集庆路为应天府,意指“上应天意”。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建为南京,为明朝京师,之后,永乐年间,迁都顺天府(今北京),应天府作为陪都。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克应天府后改名为江宁府。
元顺帝北逃上都
当朱元璋在南方的应天府即位登基,开始建造他的大明朝时身处元大都的元朝皇帝妥懷(huan)帖睦尔还在他的皇宫里享受着富贵的生活。
朱元璋虽然已经完成了自己做皇帝的心愿,然而这个皇帝能不能做长久,还是个未知数。徐达依照朱元璋的指示,分别派军队荡平通往元大都的道路,顺利地平定了潼关以东的广大地区。之后,朱元璋命手下诸将从各个战区撤回,集中兵力北伐,攻打元大都。
临行前,朱元璋给进军部队下了一道圣旨,大概意思是说,你们跟随我吃尽了苦头,这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但这都是为了黎民苍生。现在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必须马上去救他们。自从元朝入主中原,就无视黎民疾苦,倒行逆施,所以他们遭到了上天的唾弃。如今,我们即将拿下元大都,但百姓是无辜的,因此,所有人城的将士,不得烧杀掳掠,侵扰百姓,如有违者,定罚不赦。
虽然这一道圣旨有给自己制造舆论、鼓舞士气的成分,但在即将到手的胜利面前,朱元璋依然牵挂黎民百姓,依然记得真正的胜利从来不是夺取空城,而是获取人心。
P1-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