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第一节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新宏墓地、余湾墓地分别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新宏村和曾集镇雷都村。两处墓地均位于丘陵岗地,新宏墓地所处岗地呈南北向,余湾墓地所处岗地呈东西向。新宏墓地位于余湾墓地东南约24千米处,西北距荆门市区60千米(图一)。
新宏、余湾两墓地所在的沙洋县位于汉江下游右岸,与钟祥、天门隔江相望;西濒漳河,与当阳毗邻;南濒长湖,与荆州、潜江交界;北靠荆山余脉,与荆门市掇刀区接壤。沙洋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1'至112。42'、北纬30。23'至55'之间,西北距荆门市区60千米,东南距武汉208千米,处于襄阳、荆州、武汉、宜昌之间。
沙洋县地处荆山余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处于地理要冲,汉江上游或南阳盆地向东南经过随枣走廊进人长江中游的武汉地区,或者向南至湘江、沅江、洞庭湖地带,都经由此处。地处中纬度,四季分明,具有春季温湿、夏季炎热、秋季干凉、冬季寒冷的特征。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地势平坦,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农业社会族群生活栖息。考古资料证明,沙洋县自史前时代即有人类居住,亦为楚文化发祥地之一。经历次全国文物普查,该县境内共发现存有封土堆的古墓葬1200余座、古遗址58处、古建筑10余处。其中包括纪山楚墓群、马家垸遗址、城河遗址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里铺古墓群、黄歇村墓群、后港金山墓群、荆家城遗址、岳飞城遗址等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9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包山大冢、郭店楚墓、郭家岗楚墓、左冢墓群、塌冢楚墓等②。沙洋南滨长湖,和楚郢都所在地江陵紧密相依,据学界研究和以往发掘情况所知,江陵地区楚墓众多,以楚纪南城为中心,包括北部的纪山(望山、藤店到川店一带)、西部的八岭山、东部的雨台山、长湖旁的天星观与董场等,这些均为带封土的大墓。而不带封土的楚墓大多是成片出现,如陕家湾、东岳庙、赵家湖、雨台山、九店、枣林岗等①。
二、历史沿革
沙洋县历史悠久,据境内发现的大溪、屈家岭、龙山等考古学文化遗存分析,距今6000年前这里即有人类生活繁衍。《尚书 禹贡》把中国分为九州,沙洋属荆州领域。商朝分封武丁后裔于汉西,建权国,在现马良镇筑权城。周王室封宗室于江汉间,建邮(也作“那”)国。西周时期,沙洋东北部为权国,西部为邮国,后被楚国所灭,沙洋全境属楚地。春秋时期,楚武王克权,设立了中国*早的县级政权——权县。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将白起伐楚,占领江汉间,在郢都(现荆州市纪南城遗址)设南郡,沙洋全境属之。西汉时在荆门西境设编县,沙洋县境属编县。三国时期,沙洋属东吴。东晋时属荆州南郡,隆安五年(401年)编县旧城设长林县。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废长林县人长宁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长宁为长林。唐贞观八年(634年)唐尉迟恭(敬德)在靠汉津口的琼台山修建“沙洋堡”,沙洋之名始于此。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在长林县复置荆门军,属荆湖北路,领长林、当阳二县,属江陵府。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废当阳县人长林县;两年后,恢复当阳县,沙洋为长林属地。明洪武九年(1374年),降荆门州为荆门县,废长林县人荆门县,属荆州府;洪武十三年(1380年)升荆门县为荆门州;嘉靖十年(1531年),荆门州隶属承天府。清顺治三年(1646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荆门州属安陆府;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荆门州为直隶州,沙洋属荆门州直辖。民国元年(1912年),荆门直隶州改荆门县,设县佐公所于沙洋,沙洋仍设巡检司。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十九年(1930年),沙洋第一次建市,辖沙洋镇,国民党湖北省政府把沙洋列为县、市单位,与汉口、沙市、宜昌、樊城、老河口、新堤、武穴并列为湖北省八大重镇。1949年初,沙洋第二次建市,同年9月撤市,直属荆门县。1985年5月成立荆门市辖的沙洋区(县级)。1998年12月,沙洋撤区设县至今。
第二节墓地发掘经过
2016年冬,我国规模*大的煤运专线一一“蒙华铁路工程”的湖北段文物保护工作启动。为配合工程建设,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荆门市博物馆、四川大学、沙洋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蒙华铁路沿线的新宏、余湾两处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一、新宏墓地
新宏墓地位于新宏村六组一处南北向的岗地之上,北距新宏村委会所在地约1千米,南距省道S107(汉宜线)约500米,西南距后港镇约3.6千米,南距长湖约3.4千米,西北距余湾墓地约24千米。墓地占地面积约38万平方米,此次发掘所涉面积约4万平方米,墓地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3'20〃、北纬30°32'31.2〃,海拔44米(图版一,1)。
据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显示,新宏墓地原有带封土堆的古墓葬15座,部分因农田改造被破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登记带封土堆的古墓葬8座。
2016年12月,因蒙华铁路从后港镇西约10千米处经过,新宏墓地南部被确定为配套工程取土场。12月15日,3座古墓葬在取土过程中遭受破坏。
12月15~28日,为保证文物安全,荆门市博物馆派出考古工作人员对工程概况进行了解,对工程取土所涉及的古墓葬及取土场周边1千米范围内进行走访、踏查,同时对整个墓地进行全面勘探。勘探以已发现的3座墓葬为中心,向周边延伸,采用两种方法同时进行:一是由于取土场内大面积作业,地表已开挖3~6米深,且开挖后作业面多为黏土混合物,十分坚硬,普通洛阳铲无法直接打探孔,故采用铁锹揭取长10、宽10、深20厘米的小土坑进行观察,确认是否存在遗迹现象,坑距2米;二是对取土场原计划取土而暂未取土的区域进行传统方式的勘探,孔距2米。经调查勘探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约38万平方米,发现墓葬20座,需要进行抢救性发掘的墓葬有8座(编号为M1~M8)。发掘参考调查、勘探结果以定点布方的方式进行,探方规格为10米x10米,共计布方20个。
2016年12月15日至2017年1月3日,为配合蒙华铁路取土施工,考古队开始对破坏*为严重的M1和M2进行抢救性清理,同时对取土施工范围内新勘探出的其他古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图版一,2)。
本次发掘由荆门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考古所所长黄文进任执行领队,参加发掘的工作人员有荆门市博物馆周伟、高山、杜文成,沙洋县文物管理所唐国俊。人员分工为:周伟为现场负责人并承担摄影工作,黄文进负责考古勘探及考古绘图,高山负责考古发掘与后勤管理,杜文成负责考古发掘记录、资料管理和文物管理工作,唐国俊负责民工管理和工地协调(图版二)。
2017年2月13日至4月19日,其余6座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开始。参加发掘的工作人员有荆门市博物馆黄文进、周伟、高山、李云陆,沙洋县文物管理所唐国俊。人员分工为:黄文进为工地总负责并承担考古绘图工作,周伟负责考古勘探和发掘,高山协助考古发掘工作并负责后勤管理,李云陆负责摄影,唐国俊负责民工管理和工地协调。
两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8座,实际完成勘探面积约3.1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800平方米。墓葬发掘期间,荆州博物馆肖玉军、谢章伟还对墓群所在岗地及周边地形、地貌进行了全面的航拍、测绘,制作了墓地地形图、高程模型图、正射影像图,同时对单个墓葬及发掘区进行了航拍。
二、余湾墓地
余湾墓地位于雷都村一组一处东西向的岗地上,北距雷都村一组、东距余家湾均约50米,东南距新宏墓地约24千米。曾集镇至雷都村的村道自东向西从墓群中部穿过。墓地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此次发掘涉及面积1.25万平方米。墓地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1'7.2〃、北纬30。43'39.9",海拔64.8米(图版三,1)。
据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显示,该墓地的年代为汉代,有1座封土堆高约3.5米的古墓葬,早年曾设窑于此,封土内为砖砌的环形窑室。
2016年4月,蒙华铁路二十二标段二工区启动,余湾墓地遭受严重破坏,部分墓葬甚至被掘出,暴露于地表。原载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中高约3.5米的封土堆(即后文所述M21之封土堆)已被夷为平地;据荆门市博物馆了解的情况,2016年4月,施工方挖机曾掘出一座长5、宽2.5米的墓葬;在上述村道西北约50米处,亦曾掘出明代“石灰墓”。
11月13~28日,为配合蒙华铁路施工建设,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与沙洋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余湾墓地东西向便道之外的区域展开考古勘探工作,孔距2米,陆续勘探出54座土坑墓(编号为M0a~M53)和1处窑址(编号为Y1)。与此同时,考古队使用无人机对墓地所在地的地形和地貌进行航测,利用全站仪测绘墓葬分布图。发掘参考调查、勘探结果以定点布方的方式进行,探方规格为20米x20米,共计布方26个。
11月29日至12月30日,对M0~M53的考古发掘相继展开。此次发掘清理的53座楚墓集中分布在东西向便道附近,其中便道以北42座,以南11座,而以便道以北的东部分布*为密集,数步之内即有一座。
2017年2月21日至3月18日,东西向便道路基垫土下的4座墓葬(未布方,编号M54~M57)被清理。两次考古发掘一共清理墓葬58座、窑址1处,实际完成勘探面积约2.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图版三,2)。
本次发掘由四川大学考古学系白彬教授任领队,博士研究生张科任执行领队,参加发掘的工作人员有四川大学马驰浩、许雲、余晓福、赵川、张亮、葛林杰、权文婷、周静、贺越洋、陈焜、何建,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毛华、陈广良、杨学松、辛德华,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秦彬,沙洋县文物管理所唐国俊。人员分工为:张科为现场负责人,余晓福、贺越洋负责田野发掘期间的摄影、摄像工作,马驰浩承担无人机航拍、测绘工作,赵川、张亮、权文婷、周静、陈焜、何建、毛华、陈广良、杨学松、辛德华参加考古发掘工作,许雲负责考古发掘记录、资料管理和文物管理工作,符德明、秦彬承担墓葬线图绘制工作,唐国俊负责民工管理和工地协调(图版四)。
第三节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过程
一、室内整理
室内整理工作由荆门市博物馆黄文进、四川大学考古学系白彬负责,参加人员有张科、曾令斌、杨红艳、李广安、平彩霞、王晨阳、符德明、李云陆、邓宏亚、何建、王红艳、马驰浩、余晓福、许雲、贺越洋。整理工作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6年12月25日至2017年1月24日,进行余湾墓地部分出土器物的修复,由杨红艳完成。
第二阶段:2017年3月4日至5月26日,完成余湾墓地剩余出土器物的修复及全部器物的绘图、制卡、统计等,由张科、余晓福、许雲、杨红艳、李广安、曾令斌、平彩霞、王晨阳完成。
第三阶段:2018年4月2日至6月28日,完成新宏墓地出土器物的修复、绘图、制卡、统计、拍照等,由曾令斌、杨红艳、李云陆完成。
第四阶段:2018年9月15日至11月20日,完成余湾墓地出土器物线图、卡片、描述核对,器物拍照,由何建、符德明、曾令斌、贺越洋完成。
第五阶段:2019年3月12日至4月15日,主要工作为新宏、余湾墓地发掘资料卡片、线图、文字描述的整理、核对,由邓宏亚、王红艳完成。
二、报告编写
2019年4月,开始编写发掘报告。为全面、系统地报道两墓地的发掘情况,我们拟分两个墓地逐座墓介绍材料。两墓地出土器物不多,其中新宏墓地出土器物236件,余湾墓地出土器物237件,可辨器形和质地均较为清楚,器类亦为以往发掘的楚墓中较为常见。器物按质地可分为陶器、铜器、铁器、铅锡器、玉器、石器、玻璃器、角器、卵石、漆器、鹿角十一大类。
报告中的器物编号,大多沿用田野考古发掘时的编号,在室内整理时稍有调整,对少数器号进行了增删。由于各墓器物较少,故器物均采用流水号编列。所有墓葬出土的器物原则上是一件一号;对一号多件的器物,则采用亚号处理,如新宏M1:20-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