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到思想: 整体性视域下的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研究》:
(二)剩余价值生产机制与劳动对资本的时间隶属
从剩余价值生产机制的变化中再次强调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发展为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续上述的资本增值和剩余价值生产的逻辑,马克思特别分析了在物化的劳动是如何借助活劳动来自行增值的,由此在劳动过程中劳动是以怎样的形式实现对资本的从属关系的。
马克思说,起初,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并没有改变其现实的生产方式,它仅仅表现在“工人是在资本家的命令、指挥和监督之下行动的”,而这种工人不断地为资本家生产和资本家不断地作为买者获取工人劳动力的过程其基本上就是不间断的。因为资本家作为买者一定要“物有所值”,所以“资本家强制工人把劳动过程的持续时间尽可能延长到超过再生产工资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的界限以上,因为正是这个劳动的剩余才给他提供剩余价值”①。但是,资本家除了从工人这里获取剩余价值外,他还必须关心如何去实现这种剩余价值,从时间和效率上资本家关心劳动本身所产生的劳动的量,而从商品流通的角度,资本家则必须要为自己的商品找到买主,才能够实现包括在资本中的特殊价值。但是,资本的流通并不总是顺畅的,相反,它总会碰到一些障碍,首先,这些障碍既来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也来自现存的法律和非经济障碍。为了克服这种障碍,资本不得不首先得推翻阻碍它任意占有劳动力的一切统治的限制。其次,它还必须克服在每一特殊生产部门生产的劳动能力的特殊形式,使得劳动力的流通与消费具有同样的流动性和可变性。
由此,马克思分析说:“一国的资本主义生产越发展,就越是要求劳动能力具有可变性,工人就越是对自己劳动的特殊内容同样看待,资本从一个生产部门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的运动也就越是频繁。”②也正因为如此,古典经济学在生产过程的分析中把劳动能力的可变性和资本的流动性视为公理。而在这种可变与流动中,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工人出卖劳动力,而资本家要实现剩余价值还需要出卖商品,工人要获得生活资料又需要购买商品,工人与资本家始终都处在对立关系中。而这种对立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不是一种简单的社会分工或者劳动部门的特殊性,而是“任何人都不能直接生产自己生活所需要的各种产品,每一个人都要把某种产品作为商品来生产,通过出卖这种商品来占有他人的产品”,其所导致的就是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与活的劳动能力本身的分离,最终导致的就是劳动条件作为独立的人格——资本,与工人相对立。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资本在劳动过程中自动(即榨取和吸收这种活劳动的手段),——所有这一切表现为物化劳动与活劳动之间进行的一种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把活劳动转化为物化劳动,而且同时把物化劳动转化为资本,从而把活劳动也转化为资本”①。
至此,马克思在对劳动过程是怎样一步一步变为生产剩余价值过程的手段的分析中指出,与以往的生产方式不同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工人在劳动力买卖的形式上拥有了人身自由,但另一方面是工人彻底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必须出卖劳动力。因此,工人看似自由的劳动,其实质上是受控于资本,劳动不过是工人已经售出的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工人被迫出卖劳动也仅仅是为了给自己获取生活的资料和货币。这种从属的关系,从最直接的表象来看,就是资本家作为资本所有者直接剥削他人劳动的过程,而这种从属关系最根本的就是劳动过程对资本的从属。所以,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进入大工业时期以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的从属正是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得以顺利发展的那一切形式中发展起来的”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劳动对资本实际上从属的基础。
(三)“社会劳动”的本质内涵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在探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实已经将劳动的演变史也贯穿于其中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特别肯定了人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所进行的生产实践,这种生产实践在哲学的抽象意义上就是人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一般的普遍的供给人自身生存的物质生产劳动;而当人类社会经由奴隶制、封建制发展到资本主义制度时,其劳动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尽管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中不再表现为一种人身依附关系意义上的强迫和强制,但在完全占有自己劳动力自由的同时,人却真正丧失了生产劳动的资料,成为与生产资料捆绑在一起,不得不出卖劳动力的被雇佣者,而劳动力也通过商品的生产完成了“物化”。而由于物化在产品中的劳动力正是商品价值的来源,由此只要产品的个别的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产品能够在个别价值以上的价格出卖,资本家就可以获得剩余价值。因此,对这种剩余价值的获取的贪欲刺激和促使着资本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革新,这种革新就是借助机器的使用、工厂内部的分工和雇佣工人的彼此协作而实现的,而这个过程正使得资本主义中的劳动实现了一种更大规模上的“协作”和“扩张”。
“正像与这一切相适应的大规模劳动等等一样……与在不同程度上孤立的个人劳动等相对立的社会化劳动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科学这个社会发展的一般成果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运用,——所有这一切都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而不表现为劳动的生产力……”①这种“社会劳动”的生产力以机器大生产为特征,并且融合着将自然科学、力学、化学等转化为工艺学的自觉运用,在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组织的现代工厂制度面前,原来单个的工人的生产力为在生产过程中结合起来的“社会化的工人”所替代,且也只有作为“社会化的工人”通过直接社会化的或共同的劳动才能参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如果说,马克思在《手稿》中主要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性质出发,来阐明“社会劳动”所存在的对立性与物化性,那么,马克思在此处则是进一步通过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分析,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中所呈现的“社会劳动”的内在的对抗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