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的研究范式,是考察认识现象的思维框架和思想原则,包括研究视角、思维模式、思维聚焦点或中心问题等等,它规定着认识论研究的理论视域,决定着认识论发展的方向。科学哲学家库恩认为,在科学发展中,新范式取代旧范式,是科学革命的标志。同样,认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也首先取决于研究范式的根本转换。当前,要推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就必须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实现认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
马克思曾经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 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① 从客体方面看认识,就是一切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视角;作为一种方法论前提,它规范着整个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史。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最早形式,当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 “影像说”。德谟克利特认为, “一切物体上都经常发射出一种波流”,波流作用于物体与人之间的空气,便在空气中留下了 “坚固的形状”“不同的颜色”等物体的属性,然后带有物体属性的空气作用于人,人便产生了关于物体的 “影像”即认识。按照 “影像说”,认识是对象在人的感官上留下的“印子”,而认识过程也就是物体不断向主体发射 “影像”的过程。因此,德谟克利特的 “影像说”,以思辨的形式最早地提供了一个考察认识活动的视角,即从客体方面看认识。
近代唯物主义认识论直接接续了这一视角。培根是近代第一个从客体 方面看认识的哲学家。虽然在培根那里 “物质带有一种令人愉悦的、诗意的诱惑力,以迷人的笑靥引人注目”②,但根据培根的认识论学说,我们很难设想认识主体面对物质世界也会报之以自豪的微笑。因为在培根看来, 虽然主体能够通过实验而有意寻求自然的奥秘,但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求之于感官;尽管应该运用理性来改变和消化感性材料,但毕竟感觉是完全 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终其然,认识局限于经验,知识就是存在的影像。培根之后,唯物主义认识论变得更加片面了,从而将从客体方面看 认识这一视角或方法发展到极端,其突出表现就是洛克的 “白板说”。根据 “白板说”,人的观念、认识不过是对象在心灵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印记,而这一印记的过程是通过经验来完成的。可见,洛克在从客体出发对经验论进行系统论证的过程中所提出的 “白板说”,不仅没有超越培根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