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哲学史教程(下卷)(汉译名著本)
0.00     定价 ¥ 76.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0008839
  • 作      者:
    [德]文德尔班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1993-10-01
收藏
荐购
编辑推荐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史教程(下卷)》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至1986年先后分四辑印行了名著二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二,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

展开
作者简介

威廉·文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1848—1915),德国哲学家、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创始人,1848年生于波茨坦,早年在耶拿、柏林和哥廷根等大学学习,受教于黑格尔的学生、哲学史家库诺·费舍和价值哲学的创始人洛采,后历任苏黎世、弗莱堡、施特拉斯堡和海德堡大学教授。文德尔班认为哲学问题就是价值问 题,任何知识都要以价值为标准,提出社会历史科学也是关于价值世界的科学的观点,不仅在哲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对近代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有:《序论》(1884)、《哲学史教程》(1892)、《历史与自然科学》(1894)、《论意志自由》(1904)、《哲学导论》(1914)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再者,教会与国家的关系在十六、十七世纪引起了一种特殊的兴趣,因为在教派对立的斗争和转化中这种关系每一次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此,发生了一种有趣的观点的相互交换。新教的世界观按照自己最初的原则改变了中世纪宗教与世俗之间的价值差异,废除了世俗生活领域里“亵渎神明的”禁令;它在国家中也看见了神的秩序(参阅上面第二十五节,7);在梅兰克森的领导下,宗教改革的法哲学限制了国家的政权,所根据的与其说是看得见的教会的要求,不如说是看不见的教会的权利;的确不错,当权者的神圣使命给新教的国家教会提供了有价值的支持。天主教教会感觉自己对于近代国家应尽的义务就更少了。虽然它已因此放弃托马斯主义,但像贝拉尔明和玛丽安娜等人的学说却投合它的意愿;根据这些学说,国家被认为是人制造的粗劣的作品或者是一种契约。因为根据这种理论国家丧失了它的更高的权威,并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它的形而上学的根据;它看起来是可能被废除的;人的意志创造了它也可以瓦解它;甚至它的最高首脑也被剥夺了他的绝对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新教教徒认为国家是一种直接来自神的秩序,而对于天主教徒来说,国家不过是人的安排,需要教会的认可,否则就不应认为是合法的;只有把它置于教会使役之下,它才会获得此种认可。所以康帕内拉教导说,西班牙帝国(monarchia)所承担的任务是要把从其它大陆夺来的财宝交给教会支配以利于教会同异教徒进行斗争。
  2.然而时间一久,法哲学中存在的这些矛盾转化为教派无差别论去了,教派无差别论在理论科学中也占有统治地位。自从国家被认为本质上是尘世事物的秩序以来,人与上帝的关系被排除在上帝活动范围之外了。哲学特别为公民争取为它自己所要求的权利,即对当时的宗教权威所持的个人的、自由的态度的权利,因此哲学成为信仰自由的坚决捍卫者。国家用不着担心个人的宗教信仰,公民的权利与他归依于何种教派无关:这种要求是十六、十七世纪宗派争斗、激荡不定的必然结果。在此观点中,不信神、无信仰的冷淡态度同要保卫自己不受敌对教派的政权的侵害的积极信念取得一致意见。
  马基雅维里以这种观点进行写作反对罗马教会的专制独裁;但是首先完整地宣布信仰自由原则的是托马斯·莫尔。他的幸福的岛屿乌托邦的居民们信奉差别极大的种种宗派,各种宗派和平共处,不因宗教观点不同赋予任何政治意义。他们甚至在共同的礼拜仪式上团结起来,此礼拜仪式每派可以按照自己的看法去解释,也可以用各自的特殊的礼拜仪式去补充。所以,让·博丹在他的《宗教性质七人对话录》中培养出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不仅有基督教教徒,而且还有犹太教徒、伊斯兰教徒、异教徒;他找到了大家都同样满意的崇拜上帝的形式。最后,胡果·格老秀斯以一种更抽象的方式把神权和人权严格分开,他以此阐述法律的哲学原则,他建立神权于天启,建立人权于理性,与此同时还严格地、彻底地分开了它们各自应用的活动范围。
  ……

展开
目录

第四篇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导言
第一章 人文主义时期
第二十八节 传统理论之间的斗争
第二十九节 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

第二章 自然科学时期
第三十节 方法问题
第三十一节 实体和因果关系
第三十二节 天赋人权
第五篇 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
导言

第一章 理论问题
第三十三节 天赋观念
第三十四节 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第三十五节 自然宗教

第二章 实践问题
第三十六节 道德原则
第三十七节 文化问题

第六篇 德国哲学
导言

第一章 康德的理性批判
第三十八节 认识对象
第三十九节 直言律令
第四十节 自然的合目的性
第二章 唯心主义的发展
第四十一节 物自体
第四十二节 理性体系
第四十三节 非理性的形而上学
第七篇 十九世纪哲学
导言
第四十四节 关于灵魂之争
第四十五节 自然和历史
第四十六节 价值问题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