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 东欧文化精神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二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特质与逻辑演进
三 国内外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现状
四 本书的价值意义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走向日常生活的现代性批判
第一节 日常生活的人道化革命
一 日常生活的概念与特质
二 个体的生成与家庭变革
三 对象化范式下的日常生活危机
第二节 伪具体的日常生活及其破除
一 伪具体的世界及其特征
二 具体的辩证法
三 日常生活与理性形而上学批判
本章小结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的意义与限度
第二章 激进需要与理性乌托邦
第一节 激进哲学与理性乌托邦
一 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定位与功能
二 哲学价值讨论何以可能
三 激进哲学与激进乌托邦
第二节 激进需要及其异化批判
一 马克思的需要概念及其内在张力
二 资本主义现代性条件下的需要结构批判
第三节 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结构的构想
本章小结 在现代性条件下重新审视需要概念
第三章 历史哲学视域中的现代性批判
第一节 从历史哲学到历史理论
一 历史意识的发展阶段
二 何谓“后现代性”
三 历史哲学批判
四 走向一种历史理论
第二节 经典现代性理论家的思想遗产
一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伦理学遗产
二 对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解读
三 韦伯的领域划分理论
第三节 作为现代性基本预设的偶然性
一 现代人的偶然性生存境遇
二 不满意的社会与自决的需要
本章小结 历史哲学还是历史理论?
第四章 现代性的多重逻辑与动态平衡
第一节 作为现代性动力的启蒙辩证法
一 无限否定的现代性
二 现代性的悖论
第二节 现代性的三种逻辑与钟摆运动
一 现代性的三种逻辑
二 现代性的钟摆运动
第五章 政治哲学视域中的现代性批判
第一节 现代性条件下的“正义”论辩
一 分配正义与按劳分配
二 超越正义与按需分配
三 自由与正义
四 简短的评析
第二节 乌托邦主义和自由主义批判
一 乌托邦主义批判
二 自由主义“开放社会”的自反性
三 告别“别无选择”
四 资本的绝对界限
第三节 法西斯主义批判
一 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基础和阶级基础
二 法西斯主义的性格特征与组织形式
三 法西斯主义成因的历史—社会学分析
四 法西斯主义的反资产阶级政治特性
第四节 政治异化与官僚制批判
第六章 现代性的文化—道德哲学审视
第一节 文化悖论与文化现代性批判
―文化概念与文化悖论
二 科学形象的演变及其当代困境
三 超越实践和创制的二分
第二节 文化保守主义视域中的宗教现代性批判
一 康德的超验道德与“抽象的人”
二 现代性能够根除恶吗?
三 宗教神圣性的意义与价值
四 基督教的危机与去神话性的幻想
五 简短的评论
第三节 现代性的危机与文化反思
一 资本的抽象统治及其影响
二 精神的危机
三 对普遍操控系统的批判
四 简短的评论
第四节 道德哲学视域中的现代性批判
一 从人的本能到人的境况
二 关于存在的选择
三 好人存在,好人何以可能
四 走向一种个性伦理学
五 简短的评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