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文化哲学十五讲(第二版)/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0.00     定价 ¥ 59.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01253892
  • 作      者:
    衣俊卿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01-01
收藏
荐购
作者简介
  衣俊卿,1958年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7年获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文化哲学研究。出版专著《实践派的探索和实践哲学的述评》《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历史与乌托邦》《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20世纪的文化批判》《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现代性的维度》等,译著《日常生活》《宗教与当代西方文化》《卢卡奇再评价》等,并发表学术论文二百多篇。
  自1992年以来,先后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金岳霖学术奖,连续5次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先后6次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化哲学十五讲(第二版)/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不仅是最有影响的精神疾患诊疗方式之一,而且是十分重要的文化学理论。弗洛伊德晚年通过对图腾与禁忌、原始宗教等问题的研究,集中探讨文明与本能的关系。他有关文明本性的许多思想对于我们思考文化的发生和文化的规定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一方面,弗洛伊德强调,力比多,即爱欲是文明的起源和生成的基础,“爱是文明的创造者”。他认为,在原始社会,各种人格化的父亲作为家庭和氏族的首领在意志上是“无拘无束的”,他独霸女人,即独霸性快乐的源泉,后来,联合起来的儿子们推翻了父权统治,为了维护新的体系而采取了联合与契约的方式。这就是文化和文明的起源。他指出,“人类的生活都共有一个双重的基础,这就是被外界需要所创造的强迫工作和爱的权力,使男人把他的性对象(女人)保留在他的身边,和使女人把从她身上分离出来的一部分(她的孩子)保留在她的身边。爱欲和需要也是人类文明之母。文明的第一个结果是,更多的人因此能够共同地生活在一起了。既然这两大权利在这里一同合作,人们就可以期望,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一定会顺利地使人类更好地掌握外部世界,也能更多地增加共同承担生活重任的人数”。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弗洛伊德不是在一般的意义上谈论文明起源于爱欲,而是在文明压抑性本能的意义上理解文明的起源。他指出,文明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不断压抑人的性本能活动范围的过程。人受本我即性本能的驱使,按照快乐原则不断追求性的满足,但是,人类共同生存的需要驱使人不断限制性本能活动的范围,最终把性活动限定在一夫一妻制的合法范围内,由此形成了众多关于家庭、交往等方面的规范和关于乱伦等方面的禁忌;同时,文明不断把人的爱欲的能量从单纯的性活动引向文化创造和物质生产等活动领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文明起源于性压抑。弗洛伊德强调:“我们发现,文明也努力用里比多的联系把社会的成员结合起来,它利用了一切手段,酷爱每一种途径,通过这些手段和途径,强大的自居作用就能在社会成员中创造出来,为了用成员之间友谊的结合力去加强社会团体,文明急需大量的受目的制约的里比多。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对性生活加以限制。”通过上述分析,他得出文明与本能相互冲突的结论。他断言:“爱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失去了它们的单一性。一方面,爱反对文明的利益,另一方面,文明用难以忍受的限制来威胁爱。”
  如果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主要是从心理分析的特殊视角来探讨文明与本能的冲突,尚不是系统的文化学理论,那么,文化人类学关于文化起源的论述则是自觉的文化学理论。他们大多从文化对于人类先天脆弱本能的补充的角度来阐述文化的起源。例如,功能主义文化学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对此有明确的论述。他认为,人同任何动物一样,“屈从于所处环境的定数及自身生物体的需要”,但是,由于人在生物学基础上先天的不足,人必须有“人工的、辅助的和自造的环境”才能得到对自然的控制力,才能满足人的生存需要。马林诺夫斯基指出,“人类的文化生涯始于类人猿,它生活于有限的栖息地,可能在一片热带丛林中。最初的人猿在狭窄有限的食物区中觅食,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它以很小的调节边际来防御环境中的危险。根据解剖学的说法,人类相当缺乏防护能力。前文化人类像所有类人猿一样没有天生的武器,无利齿,也无爪无角。他们也得不到厚实的皮肤、快速的运动保护。这样,猿人的躯体就很脆弱,并且由于幼儿成熟期长,从而暴露给众多的危险”。他认为,正是这样的生物学背景促使人类文化的产生。“人类就是从这样一个不尽如人意的处境开始,通过其文化的发展,现在已横行于地球,征服了各种环境和栖息地……由于把自由视为适应可能性的范围,我们看到他已将人类的控制力扩及到地球表面所允许到达的任何地方,并渗透到人类当初所不能渗入的各种环境之中。”
  在这一点上,哲学人类学的观点比文化人类学的见解更具代表性。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马林诺夫斯基突出了文化与本能的对立,指出了人类先天本能的脆弱和后天文化创造的力量,但没有进一步对本能与文化之间的关联作更多的探讨。如前所述,哲学人类学在这方面作了更深入的思索。德国生物人类学家格伦通过非特定化或非专门化范畴来确定人在生物学领域中的“先验的结构整体”,并由此为文化的起源确定了基础。他认为,从人的生物学领域来看,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的未特定化(unspecialization)。动物在体质上的特定化使它们可以凭借某种特定的自然本能在特定的自然链条上成功地生存,而人在体质和器官上则呈现出非特定化的特点,由此决定了人在自然本能上的薄弱。德国哲学人类学家蓝德曼曾对人与动物的这一本质差别作了精辟的概括,他指出,“不仅猿猴,甚至一般的动物,在一般构造方面也比人更加专门化。动物的器官适应于特殊的生存环境、各种物种的需要,仿佛一把钥匙适用于一把锁。其感觉器官也是如此。这种专门化的结果和范围也是动物的本能,它规定了它在各种环境中的行为。然而人的器官并不指向某一单一活动,而是原始的非专门化(人类的营养特征正是如此,人的牙齿既非食草的,也非食肉的)。因此,人在本能方面是贫乏的,自然并没有规定人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因此,人没有专门的生育季节,人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相爱繁殖”。然而,正是由于人先天自然本能方面的缺憾使其能够从自然生存链条中凸现出来,用后天的创造来弥补先天的不足。这种补偿人的生物性之不足的活动,就构成了人的文化。因此,文化既超越自然,又补充着人的自然。格伦由此把文化称为人的第二本性。实际上,早在17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尔就在《思想录》中,用诗化的语言揭示了人在自然天性上的脆弱和文化创造上的伟大。他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
展开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第一讲 多维视野中的文化
一 熟视无睹的“文化”
二 中外学者视野中的文化
三 文化: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

第二讲 文化的生成与功能
一 植根于人的超越性和创造性的文化
二 作为人的类本质活动对象化的文化
三 作为人的价值与行为规范体系的文化
四 作为社会运行内在机理和图式的文化

第三讲 文化的构成与形态
一 透视文化形态的多重视角
二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
三 自在的文化与自觉的文化

第四讲 文化模式
一 共时态视野中的文化模式
二 历时态视野中的文化模式

第五讲 文化危机
一 文化失范与文化冲突
二 文化反省与文化批判

第六讲 文化转型
一 文化转型的内在机制
二 文化转型的途径和方式
三 文化转型与历史进步

第七讲 20世纪的文化焦虑
一 “轴心期”的历史精神和西方理性主义
二 “轴心期”的历史精神在20世纪的命运
三 文化的焦虑:对文化危机的自发反抗
四 文化的批判:对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

第八讲 理性文化批判的视界
一 存在主义的悲剧意识
二 现代历史哲学的文化批判意识
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
四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批判思潮

第九讲 理性文化批判的主题
一 意识形态批判
二 技术理性批判
三 大众文化批判
四 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

第十讲 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重建
一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
二 许茨的日常生活世界理论
三 赫勒的日常生活人道化理论
四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

第十一讲 中西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 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东西方文化
二 中国学者视野中的东西方文化
三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

第十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特征
一 成熟的农本社会与发达的日常生活世界
二 中国传统日常生活结构和图式的特征

第十三讲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冲突
一 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状况
二 “文化热”与文化激进主义
三 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冲突

第十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机制
一 表层文化启蒙与深层文化启蒙
二 日常生活的批判与重建
三 中国传统日常生活批判与重建的基本思路

第十五讲 全球化时代的新文化精神
一 全球化的文化逻辑
二 中国新文化精神的价值定位
三 现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方略

主要参考书目
修订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