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双减”背景下的教师工作强度研究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④“双减”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以及治理校外培训的坚定决心。在有关“双减”政策的大量研究中,多数研究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减轻其学业负担出谋划策,而关于教师工作强度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然而,“双减”背景下的教师工作强度研究需得到重视。教师与学生这两大主体之间的关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工作强度研究关乎教师发展,教师发展关乎学生学业质量,教师工作的合理减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发展和学生学业质量提供保障。
一、“双减”政策价值取向厘清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在诸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均有体现。“双减”政策自出台以来,不但使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落到实处,而且引起了人们对教师工作负担的思考。课题组敏锐洞察到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减负”难题,聚焦教师工作强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注教师工作的合理性、人性化发展。
(一)“双减”政策引导教师发展
教育相关政策是教师发展改革的指南针,“双减”政策引导着教师发展。“双减”政策全面实施以来,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造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⑤,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且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我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务实举措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专业成长空间和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改观。但同时,工作负担重、工作压力大是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心声。教师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双减”政策在让大家关注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让大家逐渐关注到教师工作的合理性、人性化发展。
(二)“双减”政策聚焦工作强度
教师工作强度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点,“双减”政策即聚焦工作强度。“双减”政策的出台、落地使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凸显,学校教育的任务和内容都进一步得到扩充,但教师工作职责和工作量的增加要求相关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现实是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影响因素,难以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不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双减”政策下,相关教育部门在关注学生学业负担时,也应该为教师减负,减去教师的不合理负担,让教师回归教育教学的合理工作强度中。
(三)“双减”政策回归“立德树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师教育改革的落脚点,“双减”政策亦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双减”政策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规范校外教育培训行为,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我国减负治理开始走向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协同治理的格局,这是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的重大政策创新。
二、“双减”背后的隐形“倍增”
教师和学生就像站在天秤两端的个体,任何一方发生了变化,都会影响另一方顺势改变。“双减”政策在以往“减负”的基础上新增了“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直面教育中的短视化和功利化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人性的教育关怀;与此相对应,为学生“减负”的同时,“双减”政策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双减”政策的直接执行者,为了保证政策落地落实,教师必然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无形之中增大了工作强度。
(一)教师工作时间延长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在校时间延长,使得教师在校工作的时间相应延长,这是教师工作强度增大的直接表现,同时工作任务的增加也导致教师完成工作的时间相应变长。
1.工作时间线拉长
“双减”政策实施后,在学生放学之后安排了课后服务,课后服务成为学校的正规工作内容。也就是说,在校内正常的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要继续进行看管课后服务工作。自此,“三点半”再也不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结束时间点,而是新增教学工作的开始时间点。看管课后服务要求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这就意味着教师工作时间延长,增大了教师的工作强度,挤占了教师用于备课、教研和学习的时间,影响了教师的生活和休息。⑥
2.工作完成点推后
课后服务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为教师,增加课后服务意味着新增了教师的工作任务。除了日常必须要进行的备课上课、教研学习和培训考核,教师还要为学生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内容,探索设计高质量的作业布置。作业布置内容的变化也带动着作业批改的变化,教师可能需要延长工作时间来完成作业批改和指导。另外,班主任、学校管理干部与主科教师必须全程参与课后服务。因此,教师工作任务量增大,其工作完成点也相应推后。
(二)教师工作任务增多
教师工作任务不仅包括客观上可数的工作量,还包括主观上教师对工作量的心理感受程度,它们共同成为教师工作任务量的判断依据。
1.客观工作强度增大
“双减”政策的一项内容是要减去重复性作业负担,由此要求教师精进作业布置的能力,提高作业布置质量,设计合理的作业内容,取消那些重复性和机械性的作业布置。“双减”政策的另一项内容是要求减去校外辅导对校内教学内容的巩固。随着校外学科类培训的取缔,校内相应增加了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的实施者是学校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为了保证课后服务的实施质量,教师要进一步充实专业知识,精进教学能力,需要学习的工作量也相应加大,同时要提前设计,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课后服务活动。中小学教师原本的学校教学工作就比较繁重,参与课后服务使得教师的工作量进一步增加,给原本工作强度大的教师又添工作压力。
2.主观工作量感知增强
教师对工作量的感受是教师对其工作强度判断的重要依据。“负担”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其中主观性更强,因为它最终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一种事物对人来说是不是负担,尽管与这一事物的某些客观属性有关,但最终取决于人的心理感受。中小学教师工作事务构成较为复杂,既有备课、教学教研、听课评课、完成考核和检查、辅导学生、沟通家长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工作,又要负责文明城市创建等教育系统以外的工作⑦,教学性事务和非教学性事务已让教师感受到工作强度较大。课后服务任务落在教师身上后,一些教师认为课后服务安排在原本放学后的时间,不属于正常教学的工作范围,从内心上对新增的工作任务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这使得这部分教师感受到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增大。
(三)教师工作难度增大
“双减”政策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工作难度相对增大,同时家校沟通的难度也相对加大。
1.作业设计高质量
要落实“双减”政策,就要深入探索“减什么”,一方面要减掉重复性练习的大量课后作业,另一方面要减掉校外培训机构对于教学内容的间接“巩固”。管理学生作业是“双减”的重要一环,其需要教师在作业布置上精心设计高质量的作业内容,体现出作业布置的个性化、弹性化和差异化;在作业数量方面,教师布置过多过少都不合适,唯有设计出既符合学生发展水平,又能满足学生“吃饱”要求的高质量作业方为合适,由此教师工作难度骤然增大。⑧
2.家校沟通挑战增大
“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的教育焦虑加大了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难度。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在短期内难以达到显著成效,其中一些学校的课后服务落实得不到位,课后服务内容缺乏特色,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看护、托管或简单的作业辅导之类的课后服务,也有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因学生需求不一、教师工作量增加、学校管理难度增大等原因有待完善。然而家长对学校抱有提供全面、优质教育服务的期待,出现了家长的高期望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现实冲突,导致家长担忧孩子学业成绩难提高和个性发展不充分的焦虑情绪加重。家校沟通一直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作为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桥梁,需要把一部分时间与精力用在家校沟通上。在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增大的现实境遇下,由教师来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抚平家长的焦虑情绪变得尤为困难,家校沟通难成为教师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三、“双减”与教育改革的“阵痛”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长期存在源于教育焦虑的各种痛点,包括教育质量的切实提升、应试观念的有效转变与评价机制的亟待革新等,而实施“双减”政策后,这些痛点凸显出来,使人们重新回到对教育观念的纠偏和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与再认识上来。
(一)学校教育如何减负增质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一直是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而“减负”则是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减负”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校和教师关注学生学业质量提升,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精英人才;改革开放后,“减负”的重点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升。⑨“双减”政策即聚焦学校教育主阵地,回归课堂育人的原旨,一手抓“减负”,一手抓“增质”,以实现学校教育的质效双增。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场,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承担着优化教育教学环节与提升作业设计质量的重任。
1.教育教学环节亟待优化
“双减”政策落地后,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取缔促使教师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多样化探索“如何减”才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以此来满足学生对知识获取、能力提升与情感陶冶的现实需求,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为切实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基于教学反思来提升教学效能、优化教育教学环节、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做到应教尽教,以满足学生对知识、技能、情感等的多元需求。
2.作业设计质量有待提升
就校外而言,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曾经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好帮手,但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曾经通过借助校外培训机构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方式被遏制;就校内而言,通过布置大量重复性练习作业来巩固学习效果的方式也被取消。减负的目标是不仅达到量上的减少,还要获得质上的提升。“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得教师从过去的依赖状态中抽离出来,重新审视并重视作业布置环节,提高创新能力,精心探索如何高效且有针对性地设计与布置作业,从而提升教学效能,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家庭、学校、社会如何协同配合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实行已久,但在现实中仍有三者衔接脱节的现象出现。“双减”政策背景下实施的课后服务,并不是只由学校来提供服务,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及良性互动。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