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59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2.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简称“脐疗”,是将药物敷置于脐孔或脐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选用适当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填敷脐中,利用肚脐敏感度高,渗透力强,渗透性快,药物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的解剖特点,以及神阙(脐孔)总理人体诸经百脉,联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膜的生理特点,使药力迅速渗透。早在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有用盐纳脐中灸之,以治疗霍乱的记载。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有用东壁土敷脐,或用苍耳子烧灰敷脐,或用露蜂房烧灰敷脐,以治脐疮流水不止。清代更有所发展,如吴师机《理瀹骈文》中用本疗法治病的方药就有数百种之多。现敷脐疗法多应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及胃肠神经功能紊乱及高血糖患者。
3.灌肠法
灌肠法又叫中药直肠滴入法,是将中药药液从肛门灌入或点滴人大肠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唐代以后各代医家沿用和发展了这一给药方法,但本疗法仍主要适用于便秘患者,以润肠通便。近代已出现了应用中药灌肠法治疗大便不通、肠道寄生虫病、溃疡病、肛门局部病证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疗法的应用日趋广泛,它不仅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数百种常见病证的治疗,更因其给药方法不受患者吞咽功能和上消化道的影响,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成为一种中医药常用的治疗手段。对于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及糖尿病合并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者,该疗法体现了中医保守治疗的优势及特色。
4.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的热蒸气熏蒸患处,待温后以药液淋洗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黏膜作用于机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药液的淋洗又能使疮口洁净,祛除毒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疗法起源甚早。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已载有熏洗方8首。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熏洗之。”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有“渍之”“淋洗”的论述。清代吴师机将熏洗分为熏法、蒸法、淋法、坐浴和汤熨等法。本疗法主要是通过温热药液熏蒸、洗浴的方法来治疗疾病,有别于熏蒸疗法单纯以药液的热蒸气熏蒸治疗疾病。目前内分泌科多应用此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皮肤病变等。
5.洗足疗法
洗足疗法也称洗脚疗法,是用药液浸泡、洗脚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流传较久。历代医家总结认为:春天洗脚,开阳固脱;夏天洗脚,湿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腑润育;冬天洗脚,丹田暖和。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载:“临卧濯足,三阴皆起于足,指寒又从足心入,濯之所以温阴而却寒也。”本疗法根据经络学说,将药物直接作用于双足,并不断按摩足趾、足心。多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
6.熏蒸法
熏蒸法是利用药物燃烧时产生的烟气,或煎煮沸腾后产生的蒸汽来熏蒸肌肤,达到解毒止痒、祛痛活血络、透疹消肿等目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引治诸肿第一法“开鬼门”的17味药物中,有7味药物用于熏蒸,不仅可以发汗,与此同时还可达到解肌祛邪之目的。本疗法多用于糖尿病皮肤瘙痒及合并皮肤病变者的治疗。
7.熨法
熨法是将药物加热后,用布包裹,熨摩人体肌表需治的某一部位,并时加以移动,以收到祛风、散寒、止痛、活络等效果。《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名医扁鹊“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的论述,并记载了用“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剂)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的方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