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心脏瓣膜研究进展及前沿
第1章 心脏瓣膜概论
1.1 心脏瓣膜的功能和结构
1.1.1 心脏瓣膜与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图1.1)是血液在体内流动的通道,主要由动脉、静脉、血液和心脏组成。血液占成人体重的7%~8%,具有氧气供应、营养输送、废物代谢、提供免疫、调节体液平衡和维持体温等功能。血液的成分为血浆和血细胞,其中血浆约占血液的55%、血细胞约占血液的45%。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无机盐、蛋白质和葡萄糖,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血细胞则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心脏不停地跳动为血液在血液循环系统中流动提供了动力,使血液泵入血管流向全身。血液循环系统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开始于左心室,血液从左心室搏出后,流经主动脉及其派生的若干动脉分支,将血液送入相应的器官。动脉再经多次分支,管径逐渐变细,血管数目逐渐增多,*终到达毛细血管,在此处通过细胞间液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被组织吸收,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进入血液中,变动脉血为静脉血。此间静脉管径逐渐变粗,数目逐渐减少,直到*后所有静脉均汇集到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液即由此回到右心房,从而完成了体循环过程。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小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全身小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自右心室开始。静脉血被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气,变静脉血为动脉血,然后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左心房的血再入左心室,又经大循环遍布全身。这样血液通过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断地运转,完成了血液循环的重要任务。
图1.1 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
从上面的血液流动过程可以看出,无论是体循环还是肺循环,血液均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心脏收缩时的压力提供了血液单向向前流动的*初动力,但是,心脏在扩张过程中压力会降低,血液有倒流的可能,心脏瓣膜的存在可以避免这一状况的发生。心脏瓣膜位于心脏到血管的出口处,或者心室和心房的交界处,它是附着在心脏或者血管上的一层薄膜状的结缔组织,只能单向开启。
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称为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称为动脉瓣或者半月瓣。
心脏是一个同步的双泵系统。在心脏跳动周期开始时,左右两个心房会同时收缩,而左右心室舒张,心房的压力大于心室,房室瓣打开,通过心房的挤压作用和心室的抽吸作用,血液从心房进入心室;接着心室收缩,心房舒张,于是心室内的压力急剧增加,血液被挤出,心室中的血液有两种可能路径,一是重新流回到心房,二是经过主动脉或者肺动脉进行体循环或者肺循环,但是心室中的压力增大使房室瓣关闭,而心室中的压力高于动脉压,从而心室的血液只能进入动脉中;再接着心室和心房都扩张,两者压力都降低,心房的压力减小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心室压力减小有利于心房中的血液流入心室,但是由于心室还与动脉连接,而动脉压力大于舒张期中心室的压力,故而动脉瓣在压力作用下关闭,从而避免动脉血流回入心室中。从上述的心脏中血液循环过程可以看出,在一个心脏跳动周期中,首先是二尖瓣和三尖瓣同时开启和关闭,随后是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同时开启和关闭。
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路径如图1.2所示。在心脏的节律跳动过程中,心房和心室均存在收缩和舒张两个阶段,收缩期腔室压力增加,腔室内血液流出压力使瓣膜打开,舒张期腔室压力显著减小,外部压力使瓣膜关闭,从而防止已经流出的血液再次返回原腔室。简单来说,心脏瓣膜是心脏中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大动脉之间的大门,只能沿着血液流动的方向开启,确保血液沿着一个方向通过心脏,防止血液逆流。
图1.2 心脏解剖图及其血流方向
1.1.2 心脏瓣膜的结构和组成
心脏瓣膜根据位置不同可分为两类(图1.3),分别是房室瓣和动脉瓣(又称半月瓣),其中,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瓣膜由两片瓣叶组成,称为二尖瓣,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的瓣膜由三片瓣叶组成,称为三尖瓣;左心室和主动脉之间的瓣膜称为主动脉瓣,右心室和肺动脉之间的瓣膜称为肺动脉瓣,动脉瓣均由三片瓣叶组成。
虽然心脏中的四个瓣膜的作用均是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但其结构也存在显著差别,Misfeld等的文章详细报道了四种心脏瓣膜微观和宏观结构的差别[1]。总体来说,二尖瓣和三尖瓣几何结构较为相似,而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几何结构较为相似,它们的大体差别列于表1.1。三尖瓣和二尖瓣皆由强韧的腱索固定在心室的乳头肌上,以免瓣叶被血液在心脏收缩时所产生的强大压力冲断,在心室舒张时,腱索和乳头肌松弛,房室瓣打开,在心室收缩时,腱索和乳头肌张紧,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则由三片半月形的瓣叶组成,没有腱索和乳头肌结构。
图1.3 房室瓣和动脉瓣解剖图
表1.1 四种心脏瓣膜的特征
四种心脏瓣膜在外观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它们的组成成分和微观结构基本相似。人体心脏瓣膜主要由细胞外基质和瓣膜细胞构成(图1.4),与大部分组织不同的是,瓣膜内部没有毛细血管,细胞外基质提供了瓣膜的力学性能和瓣膜细胞生长的微环境,瓣膜细胞则赋予了瓣膜生物活性以及自我更新和信号转导的能力。
心脏瓣膜细胞外基质的组成成分与结缔组织类似,主要由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和糖蛋白组成,其中含量*高的组分是胶原蛋白,大约占瓣膜干重的60%,主要决定瓣膜的机械强度[2]。瓣膜中的胶原蛋白主要为Ⅰ型胶原蛋白(74%)和Ⅲ型胶原蛋白(24%),以及少量的Ⅳ型胶原蛋白(2%)[3]。胶原蛋白的力学性能与其微观结构有关,其基本组成单元为原胶原,原胶原由三股肽链通过氢键作用缠绕而成,三条链中两条为α1链,一条为α2链,这两种肽链中均富含甘氨酸和脯氨酸残基。三种肽链中经常有甘氨酸-脯氨酸-羟脯氨酸三联交替出现的顺序排列,这种排列有助于肽链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形成三螺旋结构,而这种三螺旋结构也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