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语境写作理论认为,写作即对话,是一场主客体之间立足于文本的文明交流,交际是写作的目的,语境是写作的根据。虽然交际性写作进入写作教学理论一线不久,但其并非时新之物,传统写作中所强调的“文中要有我”“笔下要有温度”等,其实均属于交际性写作的范畴。观察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目的命制,不难发现,交际性已经成为了其中重要的考查维度之一。如何让自己的文章有对象感、真实感?如何让自己的表达深入人心?如何能合理完成题目中隐含的交际任务?这都需要我们对交际性写作有着深刻且全面的认识。
交际性写作往往需要一个真实或拟真的现实情境,如此,对话方能真实且有序地展开,不会陷入空谈、漫谈、玄谈的泥淖中。那么,真实或拟真的现实情境究竟包含哪些要素?总结起来包括以下四点:
首先,交际性写作是意图精准的写作。
写作的起点在哪里,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些问题在传统写作生态中容易被忽视,我们总习惯于就一个问题或者主题进行分析阐释,却很少思考为何要分析,阐释的目的何在。交际性写作主张写作是一个对话过程,是主客体基于文本的温和交流。交流的动机,即交际写作的目的与意图是至关重要的。写作要达到直接或间接目的,是传播知识信息,还是审美愉悦?抑或是为了生活、工作、学习的需要?每篇文章都应有目的,有时可能还不止一个。
有些题目中的交际目的会直接在题干当中显现出来,如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直接点明交际目的为“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有些题目中的交际目的是隐形的,并未直接告知,而是常常用类似于“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的表述,将交际目的之选择权交给考生,让其自由发挥,如果写给小陈,这封信想达到什么目的?是安慰她,还是鼓励她,抑或是批评她?不同的交际目的,文章将会呈现不同的面貌。
其次,交际性写作是关乎主客体的对话式写作。
交际性在写作中实现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交际性写作的成败。如何让文章产生“交互提问”与互动对话,从而孕育出具体的语篇,关键之处在于交际活动的参与者,即作者与读者。
就高考写作而言,作者即考生,以我手写我心。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高中生,一个逐渐成长起来的中国青年,一位新时代的见证者,文章的立场与判断、言语与腔调势必会产生不同指向。以往的高考作文中,常常出现的“名人开会”现象、“少年老成”谈吐,以及“虚假浮夸”文风,便是写作无“我”的表现,也正由于“我”的缺位,才导致写作是代“他人”发言,缺乏主体情感,不能很好地展现中国青年的时代气息与精神风貌。
读者即交际信息对象,文章写给谁,要与谁产生对话,明确对方的身份、年龄、性别等是对话成功展开的前提。不能自说自话,眼里全无对方;也不能“一话同仁”,完全不在意读者的区别。如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的作文题,小陈是同辈,老陈是长辈,警察是人民公仆,网友是同伴,写一封信给对方,身份不同,交际过程也会呈现较大的差异。传统习作中不乏一些言辞犀利、论据充分,说服力极强的优秀文章,但如果用“读者”这面镜子去映照,便会发现不少文章不免有些咄咄逼人,如果置放在现实对话之中,恐怕文章再有道理,对方也未必听得进去。
再次,交际性写作强调说服艺术与言语技巧。
正如上文所言,交际性写作是一项目的明确的主客体对话,而主客体之间的对话行为势必存在主次之分,不能草草收场,也不能各打五十大板,保持僵局,终究要达成“和解”与共识,完成交际与任务,而达成共识的过程便关乎交际性写作的内容重心——说服艺术。
传统写作注重说理,善于运用强大的逻辑推演,结合厚实且贴切的事实依据来征服对方,说服并不是简单的“说理”,换言之,说理,意为“以理说服”,属于说服艺术当中的一种。除此之外,还可以“以情动人”,加深与对方之间的好感,消弭彼此之间的交际距离来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实现说服;还可通过榜样激励的方式,利用榜样来发挥教育、引导与转化的作用,达成说服的目的。
此外,写作毕竟是一场对话,运用何种语言来说服对方,对于说服效果同样至关重要。即使文章再有道理、再动情,如果语言粗鄙,缺乏信度,不够温和,完全没有话术技巧,这样一来,交际目的恐怕也难以实现。
最后,交际性写作打破传统写作文体格局,强调多元化。
以往高考作文的文体相对比较固定,经典的二选一,要么是记叙文,重叙事与抒情;要么是议论文,重分析与说理。交际性写作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二元格局,使得高考作文的文体选择多样化。从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的书信体,到2019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的演讲稿,应用文体不断出现在高考作文试题的命制当中。
严格意义上说来,交际性写作注重对话感,强调主客体的介入,是比较适合应用文写作。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传统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就不能完成交际性写作,文体只是交际性写作当中的一个维度而已。
展开